文刀哥紫檀:也说“捡漏儿”

【惯例介绍下自己:混迹文玩圈儿十来年,主业紫檀,朋友赏脸,叫声文刀哥。发过财,破过产,不缺钱,不缺德。文玩是我选择的终身事业,我的敌人是整个夜,而不是那一点黑,绝不把紫檀这个行业,拱手让给那些我不认同且看不起的弱鸡们。欢迎来勾搭。微信:wendaoge1984

现在无论卖的还是买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捡漏儿”,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经常性地就有人发个小叶紫檀手串的图片给我,说是200块钱买的,让我给看看是不是捡漏儿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所谓捡漏儿,它是古玩行的一句行话,意思是说以一个远低于其本身价值的价格买到了,简单说就是买着便宜了。

注意,这个便宜不是说相互认识的人之间的价让,而是卖家无意识地给卖便宜了,说白了就是卖家压根儿没拿它当好东西,而你认出来是好东西,从而便宜买到了,这才叫“捡漏儿”。

所以你再对照目前市场上的说法,多是卖家主动说给你“捡漏儿”、“放漏儿”,那还能是漏儿吗……

文刀哥紫檀:也说“捡漏儿”_第1张图片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再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捡漏儿”?

主要有两种情况:

· 卖家和买家之间的认知水准差异

· 人与物错位

我们逐个简单说下

一、卖家和买家之间的认知水准差异

在整个文玩行当,按成器时间,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

1. 老的

2. 新的

老货要比新货复杂的多,哪怕在复杂的老货中,“捡漏儿”一般也不会出现在大路货中,为什么?因为大路货大家都懂的看,比如清末的紫檀小盒,很好辨认,你明白,别人也都明白,所以价格一般不会差出圈儿去。

而平日不常见的货,就可能会发生“捡漏儿”。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有一位收藏者在逛潘家园的时候,以1000块的价格从一摊儿上买到了一部明万历年版的《十三经注疏》,这就是一个大漏儿。

《十三经注疏》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原版早没了,有一部宋、元、明的递修本,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十三经注疏》呢,在文献上有记载,被称为“北监本”,就是明万历年精刻的333卷本古籍善本,所谓善本简单说就是非常好的版本,一直以来没人知道在哪里,恰巧就让这位收藏者碰上了。

过程这里不细说了,最终结果是,卖家开价8000,最后1000成交了,文章形容说,价钱谈拢的时候,当时虽是寒风料峭,但这收藏者却激动的全身是汗……

这才是真正的捡漏儿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漏呢?就是认知水准差异了。

卖家:不懂得这个书的价值,书还不像瓷器家具那么直观,价值全在纸和字上,普通卖家也只是看个外观是否破损或卷册是不是完整之类的,不是十分专业的很难把握。

买家:对这个书的始末源流都非常清楚,无论是对书的版式特征,还是时代背景特征等知识都了如执掌。

这个水准的差异,才形成了“捡漏儿”。

而对于买小叶紫檀手串来说,99%都是新货,通货,卖家都懂的看,所以绝对不会存在所谓的卖家不懂,你懂所以买着便宜了的情况。

所以小叶紫檀手串这行不存在捡漏儿,你要是觉得自己买便宜了,只是因为东西差,也就值那个价,而不是所谓的捡漏儿。

二、人与物错位

这里面包含很多种情况,我只举一例说明下,那就是拍卖。

文刀哥紫檀:也说“捡漏儿”_第2张图片

拍卖是大家公开叫价,卖家如果讲究点不干涉的话,那最终的价格他是没多大控制力的。

那就取决于买家的财力、见识、喜好等等了,这时候就可能会发生人与物的错位。

假如有件翡翠拍品,它市场价值100万,但由于宣传不力或什么原因,拍卖来的那波人本身就不爱翡翠,或者来的都是穷鬼,最后5万落锤给收了,这也是真实发生过的,这种情况也会触发“捡漏儿”。

更多的这里就不提了

其实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情况,其实发生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可遇而不可求,奉劝各位千万不要抱着“捡漏儿”心理买东西,很可能就会被坑,尤其是不要相信商家的所谓“放漏儿”,那是蒙傻子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刀哥紫檀:也说“捡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