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混合云与互联网医院大概率将成为中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两大重点
文|郁之鑫
未雨绸缪总有回报,而且这回报有时候来的比想象的快。
2019年12月中旬,北京医院远程医疗混合云项目历经三个月的建设顺利完成。当时,无论是北京医院,还是项目建设方华为云,都没有想到这一医院数字化建设项目会在一个月后立刻发挥显著作用。
1月23日,湖北武汉宣布封城,新冠病毒像炸弹一样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全国各个医院瞬间成为抗“疫”战争的最前线。
作为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医院成为保卫首都人民健康的主力军之一。疫情期间,在肩负起传统线下医疗重任的同时,北京医院还利用此前的技术积累,火速开辟了针对新冠肺炎的在线咨询和自测服务,不仅及时缓解民众的焦虑,还有效分流医院线下诊疗压力。
据北京医院主管信息化建设的副院长杜元太介绍,截至3月31日,北京医院在线预约挂号率从28%激增至82%左右,基于互联网的诊疗支持较之前增加了2倍以上,充满弹性的混合云平台为疫情期间的在线医疗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经历了60余天的艰苦抗“疫”,目前中国境内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越来越多的专家预测,由于短期内难以研制出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疫情防控很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势必深刻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仅以医疗为例,医院如何借用信息技术更好“武装”自己?老百姓将面临怎样新型医疗服务?北京医院数字化建设思路及抗“疫”心得值得借鉴。
打好“云”地基
云计算火了十年,华为、阿里、腾讯等多家企业也早已推出了公有云服务,但出于担心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等各种考虑,医院、金融等企业“云化”的步伐相对“缓慢”许多。
所谓“企业云化”,是指企业将信息化系统从传统IT架构迁移到云计算架构,相当于给一栋大楼更换一个更加有弹性的地基。很多大型企业不会立刻全盘更换地基,而是选择“逐步替换”的策略——采用逐步云化的策略。例如,先边缘业务云化,待稳定后再去考虑核心业务;云平台类型选择上,传统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私有云或混合云。
北京医院率先“云化”并非追赶时髦,杜元太向笔者表示,根本原因是服务于北京医院总体建设目标。
2017年,北京医院提出要建立“三型”医院总体战略目标,即学术型、智慧型、人文型医院。其中,学术型医院针对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而言,人文型医院是指对内实行人性化管理,对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智慧型医院则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构建面向未来的医院。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还曾公开解读过智慧医院的模样:应表现为系统与数据高度互联互通;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充分协作;新兴技术推动医疗创新;基于物联网终端、大数据等实现疾病预警和更可靠的诊断。
智慧型医院落地的最基础环节就是打好“云”地基,只有充满弹性的云平台才能更好地支撑基于大数据、AI、物联网的医疗服务。北京医院还有更直接的要求,现有业务发展已经急需“云化”。
作为一家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老院,老年医学和疑难病诊治是北京医院的专长,尤其老年医学,一直以来就是该医院发力的最重点学科。近年来,北京医院不仅联手中科院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又获批设置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医院还联合其他医院建立了7个区域老年医学中心,已与至少60余家单位形成了协同研究网络,其中包括20余家协同创新核心单位,40余家协同创新合作单位,覆盖了全国范围内老年医学的优势专科。
显然,传统的、服务单个医院内部运作的信息化系统架构,越来越不适合这种网状架构的医院体系,随需扩展、充满弹性的云平台才能便捷支撑北京医院的业务发展。
“我们的国家级老年医学中心建在怀柔,未来还要考虑更多医联体建设。多院区如果离得近还可以说拉一根光缆,但距离远就不合适了。”杜元太举例解释说。北京医院本部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单大华路上。
经过接近两年时间反复论证后,北京医院敲定了混合云模式。去年9月,北京医院启动远程医疗混合云项目招标,华为云中标。12月中旬,基于华为云Stack混合云的项目主体建设完成。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北京医院属于云化“先行者”。
目前,北京医院基于华为云Stack混合云,实现互联网医院管理、资源、数据应用的协同融合,分层部署:将互联网医院前端业务放在华为公有云,利用华为云的弹性伸缩和视频服务承载互联网医院中的图文咨询,视频门诊等业务,也能满足早高峰挂号,问诊等突发需求;病患隐私医疗数据等敏感类数据所涉及的业务放在本地,由华为云Stack混合云管理平台实现多云统一精细管理、统一使用流程。
选择混合云首先是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医疗数据涉及用户隐私,十分敏感,医院不希望将核心数据部署在院外公有云上。
数据安全不仅仅是应用系统分开部署这么简单,后面有一套多层防护机制。据华为云专家介绍,在北京医院,人们通过互联网医院手机APP发出的访问请求,首先会经过相关公有云安全策略(anti-DDoS、防火墙、漏洞扫描、主机安全保护等),到达部署在公有云的应用前端处进行处理,数据通过专线在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的进行交互,并且此交互不直接访问医院内部数据中心,而是从私有云处调阅数据。私有云处数据按照设定的时间频率与内网数据中心通过防火墙和网闸进行交互,如此多层防护机制才能有效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混合云模式还具有高度的弹性,能满足资源的按需平滑扩展。如对于某些科研业务,比如基因测序,临时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在私有云数据中心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临时调用公有云计算资源。
混合云大概率将成为中国医院云化的主流选择。虽然方向日益清晰,但杜元太提醒,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
拥抱互联网
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无接触,互联网医疗服务因而大火,抢先部署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机构既服务了社会,也尝到了商业上的甜头。
互联网医院是指以实体医院为依托,以复诊和常规咨询为主,集问诊、处方、支付及药物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面向以慢性病和部分常见病的复诊,严禁首诊。2014年起,“互联网医院”就成为医药行业的大热话题,但当时相关政策不甚明朗,率先探路的大多为互联网公司,如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等,传统医院普遍持观望态度。
2018年9月25日,北京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服务上线,这主要归功于两个政策的推出。
第一道政策是国务院于2017年4月所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医疗联合体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分级诊疗落地。所谓医疗联合体,即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各合作单位双向转诊。
另一个政策更加关键。2018年 4 月所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正式承认“互联网+医疗”的合规性,并鼓励医联体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分级诊疗发展。
从等到关键政策出炉到推出互联网医院,北京医院期间只间隔了4个月,积极拥抱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心态可见一斑。
目前,患者只需下载“掌上北京医院APP”,就能享有智能导诊、交通导航、健康资讯、医学百科等服务,并可通过图文咨询、视频门诊,实现与北京医院专家的直接对接,做到足不出户就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杜元太表示,北京医院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互联网医院的视频门诊服务,特别适合为老年人患者提供常见病和慢性病线上复诊医疗服务。复诊患者可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视频问诊,医生可在网上完成开具处方、检查检验申请单等工作,患者可在手机端完成交费和预约等工作。
但互联网医院发展至今,并非人们预期的那样可高度替代线下诊疗,目前被频繁使用的服务仍以以挂号预约和健康咨询为主。
“人们可能没意识到,手机里的各种互联网医院App其实是最复杂的App之一。”杜元太说。
这是因为,互联网诊疗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涉及医疗、医药、医保、支付等一系列问题,牵涉了多个医疗系统,不同系统、不同环节需要打通互联,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不完备,都会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
杜元太向笔者透露,北京市两个月前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互联网医院与医保系统对接,北京医院因为拥有功能较为完备的互联网诊疗系统,成为与医保对接的互联网医院之一。
在政策、市场及疫情的催化下,多位行业人士认为,2020年互联网医疗将迎来真正的爆发元年。
对普通人来讲,互联网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性令人期待。杜元太则特意提醒,如果真心想关心老人的健康,就不要再让老人用子女淘汰的手机,而是送他们一部好手机,从现在开始教他们学会使用各大互联网医院服务。
智行100特别行动——讲述100位智能先行者的故事
数字中国的构建并非朝夕之间,而是依靠一个个有前瞻思想、敢于打破常规、通过技术实现商业创新的企业去坚守与实践。
华为和《财经》将在千行百业中邀请100位智能先行者,分享TA们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实践和经验,他们的选择、思考和创新,将为广大渴求高速发展的企业提供经验与参考,实现真正的“智行合一”。
如有意向,请发邮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