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国古诗的演进给出了中国古诗演进的大框架(情趣和意象方面),在这一部分朱先通过中西方诗的情趣比较,朱先生从世界范围,就人伦,自然和宗教、哲学上分析了中国诗与西方诗的差异。这个对我进一步了解中西方诗有极大的帮助。这一部分本是章节的附录,却是实实在在是朱先生给的大彩蛋,非常值得阅读。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哲学、道家、老庄、儒家、佛家对中国诗的影响和局限性。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情趣题材大致有三种: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类题材。
对这三种题材我们一一分析
(一)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它的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乎与爱情诗同等位置。
如果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么重要。通盘计算,友情诗比恋爱诗要多。西方诗人叙友朋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诗在中国诗中不如在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1. 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与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羁旅:指的是长久寄居他乡),“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2. 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同时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
3. 东西恋爱观相差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象隋炀帝李后主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所诟病。
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中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受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是”怨“的胜境。
(二)自然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这个从《国风》就可以看出,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不在自然本身。
自然跟人事相比,更广大,自然与人的契合得到更深广的意蕴,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这件事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在西方则起浪漫运动的初期。中国的自然诗比西方的要早1000多年。
中国自然诗委婉、微妙简隽胜;西方自然诗直率、深赢余铺陈胜。
自然美有两种:刚性美和柔性美
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限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
朱先生的这个解释着实生动。
西方诗人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爱好的是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它们的本色特长。
中国诗人在自然中只能听、见到自然,西方诗人在自然中往往能见出一处神秘的巨大的力量。
今天先分析这两点,明天再从宗教、哲学、佛学对中国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