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到费兹罗、诺思科特一带,我都有已经离开墨尔本的错觉,这些北部市郊区和市中心实在大相径庭。住在这里几年后我才明白,北部才是墨尔本的真正面目,才是它最饱附灵魂的地方。这里凌乱,无序,破败,慵懒,却因此浪漫,时髦,青春,迷人,生机盎然。
(本文为受邀《时装L'Officiel》撰稿,刊登于2015年3月号。勿转载。)
得知我刚从墨尔本北部市郊搬到了南部,Idris的第一反应和其他北部朋友如出一辙,边摇头边道:“我只能说,做过你的朋友我很高兴。” 意思是既然我弃明投暗去了南部,我们的友谊也就到此為止了。
就像纽约有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巴黎有左岸和右岸,所谓国际都市里都有各自归属于不同族群的地盘,墨尔本也是一样。贯穿城市的雅拉河是这里的地界,把环围CBD的近郊地区划成了本地人挂在嘴上的“北部”与“南部”,两部的人隔河站队,敌我分明。
“那住在文化沙漠的感觉如何?”Idris问。他是土耳其后裔,在墨尔本北部出生长大,是血统纯正的“北部人”。而在北部人眼中,南部是光鲜富有的,却像家庭用品电视广告裡的世界那样无物,不真实。
“非常好啊。”我硬撑著回答,列举描述南部的街巷如何绿树连荫,遍是气派的深宅大院,海滩如何阳光明媚,尽是挥汗慢跑的壮男美女。这裡的夜也宁静得值得一提,治安绝佳。
“无聊透了吧?”Idris打断我大笑说。我迫切地点头。
墨尔本的迷人,本就在它用回收果酱罐承装早餐却也有美味拿铁的咖啡店,有获过水星音乐奖的独立乐队演出的拥挤小酒馆,街上或许平凡却最自我最古怪最有创造才情的人群,一半卖菜一半卖手工饰品的周末集市,波西米亚主义的二手服装店,画面明亮的涂鸦墙,人满为患的素食餐厅,便宜地道的越南米粉,公平贸易食品店。而这些在我遍街商业画廊和高级古董店的新家周围鲜能看到,只有墨尔本北部和北部人才能给你,那里是墨尔本的布鲁克林,墨尔本的左岸。
布朗斯维克 Brunswick
听到一个依然只能算局外人的新移民对南部表示不甚满意,让镇守北部的Idris有些得意,又在南北比对上继续发挥了近半小时有余。他说他最爱的区依然是布朗斯维克,那也是我离开北京到墨尔本留学时第一年住的地方。
2010年,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一周,每晚住在市中心的廉价青旅,白天就乘着有轨电车去近郊区到处看出租房。看布朗斯维克的房子安排在一天下午,我坐车坐了一上午正对城市街道感觉审美疲劳,电车意料外吱吱咯咯一转弯,竟就驶入了一片绿色,穿过墨尔本皇家公园的树林绿地,开过红色砖墙的墨尔本动物园门前,又路过若干球场,好像丛林火车一般。去布朗斯维克旅行的人大都选择沿着拥堵的悉尼路直线北上,所以我每听到有谁计划去那边玩,总会主动奉献贴士:55号有轨电车的线路虽有曲折,风景独好。
如果因为沿途风光就以为布朗斯维克也会是绿意盎然,当你终于到站下车的那一秒会立刻意识到你错了。布朗斯维克曾是盛产砖块和面料的工业地带,如今这两种工业已随时间消亡,却为布朗斯维克这一区留下了一种刚硬的工业美感,让很多人对这里一见钟情,包括我在内。
我看过当即决定租下的房子,就在布朗斯维克著名的霍夫曼砖厂(Hoffman Brickworks)旧址上。这裡保留著工厂部分的原始外墙,三个早已不再升烟的烟囱也依然高高矗立,但原本的厂房已被改建為铁皮红砖相叠的解构主义公寓,在烈到泛白的澳洲阳光下后现代感十足。距离这裡几分鐘脚程的比斯街(Beith St)上,就能找到那幢Queen Bee光临过的木屋老宅。2013年碧昂丝到墨尔本巡演期间,曾毫无预告地来到布朗斯维克一位八旬老妇破败不堪的家门前拍摄MV,引起轰动。这栋房子一夜间成了旅行热点,布朗斯维克货真价实的rustic chic魅力也让人更加心悦诚服。
走过贴满演出和电影海报的水泥墙,走过满是时髦男女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时装设计学院,最精彩的布朗斯维克当然还是在悉尼路上。这条路上,自詡咖啡专家的朋友带我到Ray’s Cafe喝了他认為墨尔本最好的咖啡。我第一次知道墨尔本拿铁是装在玻璃杯裡的,也是第一次发觉咖啡馆涂鸦四处,墙皮脱落都不值得挑剔,反而更对味墨尔本人的嬉皮精神。也是在这条路上,有最原味的意大利食品店,有定格在九零年代的希腊音像店,也能看到悠閒的土耳其老人站在街边閒聊。我还记得曾和以前的室友在斋月期间误打误撞走进这条路著名的黎巴嫩菜饭店Tiba’s,边吃着鹰嘴豆泥和羊肉香肠,一边被突如其来的舞蹈演出、免费赠送的甜点饮料惊喜得一头雾水。布朗斯维克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佔总人口的比例极高,澳大利亚多元的移民文化在这裡体现得异常鲜活。
我问Idris对布朗斯维克的爱跟这里总是香味外溢的土耳其面包房有没有关系,他意料之内矢口否认。“因为布朗斯维克很酷。”他说。
费兹罗 Fitzroy
我是读书期间在北墨尔本一家旅社打工做前台时和Idris认识的。经常和我们一起值班的,还有一个叫Anni的德国女孩。Anni在柏林时和澳洲男孩相遇,随后相恋、结婚,已经在墨尔本北部定居多年。她性格是德国式的直率真诚,说话时德国口音也还清晰可辨,唯独衣着风格入乡随俗,很有北部女孩的味道。
每次和Anni一起前台当班,都会听到女住客赞美她的打扮,问她身上的佩斯利衬衫、天鹅绒短裙或是她常换常新的复古胸针是在哪儿买的。十有八九,Anni的回答都会是费兹罗。
海内外的时尚媒体喜欢把墨尔本称作澳大利亚的时尚首都。全国每年规模最大的时装周在这里,而国际品牌不管奢侈还是高街,遵循着“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really can make it anywhere”的原则,也都喜欢把登陆澳洲的首间店开在这里。但不要因此以为墨尔本的时尚也是国际都市的惯常路数。这个城市的时尚灵魂是平民的,街头的,青年的,乐于自嘲的,叛逆主流的。它不在市中心的高级商场里,而是在费兹罗这样用破败乔装的北部市郊。
费兹罗很好逛,因为这一区95%值得逛的地方,都分布在两条平行的长街上,一条是史密斯街(Smith St),一条纯属巧合叫做布朗斯维克街。这两条街上,随处可见风格十足的服装店:主打皮製服饰的Shappere,标榜七零年代风格的Sheila Vintage,推广缝纫文化的Thread Den。这些店面所卖货品,并不拘泥是新货还是二手,可贵在即便一手新衣也是难遇的奇货。
每次到布朗斯维克街,我总会去一间名叫Shag的服饰店逛逛,看橱窗裡夸张的兽纹裙,大垫肩外套,闪闪金光的棱形太阳镜,不买什么也有翻看时尚杂志的视觉快感,有人形容这间店像Grace Jones的衣橱,我觉得实在形象。这间店街对面,是常常要排号一个小时的素食餐厅Vegie Bar。我和Anni曾经常常一起下了早班后来这裡吃东西。在对着主街的窗口位置上坐下,点一块全素蛋糕,喝一杯恨不得包含了全世界所有蔬果的冰凉果昔,看窗外时髦男女走过,people watching最好也不过如此。我倒是从没问过Anni是不是也有相同感受,说不定对她来说,这只是血拼前补充能量的饭休吧。
诺思科特 Northcote
这几年旦逢国内朋友来墨尔本玩,我都会带他们去费兹罗和布朗思维克一带。这些北部郊区的墨尔本味很直接,放肆得好像人来疯一样,可以让人大快朵颐。但偶尔我也遇到难打发的朋友,比如二次造访的莉哥。这种时候不得不拿出诺思科特招待。
听墨尔本人讲北部的当代演变,你会觉得它就是文艺和嬉皮青年向北迁徙的血泪史。费兹罗无人问津房租便宜时他们迁入,开了咖啡馆、饭店、画室、服饰店,把这裡搞得热闹时髦生机勃勃,于是租金上涨,更有经济能力的年轻家庭和商家蜂拥而来,艺术家和学生们就只好北移到下一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只等几年后再被挤走。费兹罗以北的诺思科特近两年被冠以“新费兹罗”的美誉也是因为如此。它像昔日的费兹罗,少了些商业味,少了些人流,更有机更真诚,暂时还是只有墨尔本人才知道的it区。
莉哥是我在北京时一起工作过的前同事,名有莉字的女孩,性格原因得到哥的敬称。第二次来,她说想更加深入墨尔本,去没有游客的地方。所以抵墨当天晚上,我就带她去了诺思科特主街上的酒吧Wesley Anne。
十九世纪时,Wesley Anne的所在曾是一间教堂。如今这裡石墙依然威严,天花板依然高挑,别样的古典味在墨尔本数不尽的酒吧中也鲜能看到。莉哥前晚在飞机上夜不成眠,来时路上一直打着瞌睡,半梦着走进Wesley Anne时,看到垂在房间中央的厚重黑铁吊灯,竟一下子精神了起来,翻看着酒单惊叹,“这儿居然还有老挝啤酒!”
在诺思科特,你很少能看到费兹罗那样衰败失修的楼群。这儿的店门面都擦得明亮,马路上崭新的自行车专用道也很有都市感,好像无意在颓废中自我陶醉。诺思科特不是不屑复古,毕竟这个年轻的国家裡,时光痕迹总是珍贵的,只是它复古的方式更优雅一些。比如Wesley Anne,又比如装饰艺术风格浓厚的电影院Palace Westgarth。还有很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过往:大名鼎鼎的演出空间Northcote Social Club,为名牌乐队表演提供场地之馀,每月都会举办黑胶唱片集市;同样在主街上的别緻小酒馆Joe's Shoe Store,一直坚持沿用这个空间曾作为鞋店时的老名字。
相比第一次来墨尔本时体验过的CBD以及南部近郊的酒吧和夜店,莉哥说,诺思科特的夜生活才最有墨尔本的味道。不止因为这里有情有调的酒馆和停不下来的演出,最主要的是这里没有酒醉后愈发血气方刚的人群,每个人都不知何故格外地平和、友好与放松,和她最初只在书中读到墨尔本时的想象全然吻合。
这样说来,或许把北部比作是墨尔本的布鲁克林和左岸并不那么妥当。因为既然这个城市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群,也拿不出像样的精英文化,那它也就没有可以比对的曼哈顿和右岸。北部就是这个城市的全部灵魂,它藏在远离市中心的街巷里对你欲迎还拒,浪漫得比谁都认真,只等你通过考验发现它。
本文图片摄影师 Harry Zhang 微博
(本文为受邀《时装L'Officiel》撰稿,刊登于2015年3月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