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1张图片
封面图.jpg

1

历史误读了袁本初

读三国,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袁绍。如果能把三国分为前半场,中场,后半场的话,袁绍是三国前半场响当当的人物。

可就是因为东汉末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的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而作为失败者袁绍,千百年来多被人诟病。

中国文化中有一大弊端,那就是胜则溢美无以复加,败即领咎罪不容恕。因为袁绍在“官渡大战“中失败了,所以才获领一堆批评。

批评者评价袁绍,多借用曹操的话:“"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而最著名的当属曹操手下的大谋士郭嘉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把袁绍批判的一无是处。

有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因为官渡之战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太过经典,曹操被哄抬,袁绍被贬斥,导致人们对这两个人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2张图片
1.jpg

2

三国前半场,他是一个大英雄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董卓进京,从此天下大乱,董卓欲废帝立威,与大臣商议,袁绍公然反对。董卓厉声威胁道:“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引佩刀横揖而出:“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对峙之后袁绍扬长而去,无人敢拦。

又有一次,袁绍讨伐公孙瓒,袁绍和一只小部队被公孙瓒的骑兵包围,手下将领劝袁绍躲在墙后面,袁绍大骂道:“大丈夫战死沙场才是英雄,躲在墙后面就能不死吗?”说罢指挥若定,击退了公孙瓒的骑兵。

这两件事,袁绍的胆略和豪情,千载之下犹觉英风烈烈,袁本初热血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董卓篡权后,袁绍逃出京城,很快组织了反卓的军事同盟。

在袁绍的军旅生涯中,没用一兵一卒,从韩馥手中智取冀州;北攻公孙瓒,界桥之战以弱胜强;围易京,断外援,大败白马义从;公孙三州,唾手而得;剿黑山锄张燕,肃清境内游动顽敌,一统北方。

年轻时的袁绍,有胆有识,才干过人。如此的辉煌战绩,谁能说袁绍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3张图片
2.jpg

3

袁绍培养了劲敌曹操

在汉末群雄割据时,袁绍先得到了冀州,而当时的曹操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在中原打黄巾军和黑山贼寻找机会,袁绍抢先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使曹操有了第一块地盘。

后来兖州刺史刘岱战死,袁绍又支持陈宫等人拥戴曹操作了兖州牧。

在初平三年,袁术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联络刘备、单经、陶谦等多个军阀西进中原,围攻曹操。

在曹操最为难的时候,又是袁绍帮助了曹操。《三国志》记载“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兴平元年,吕布入据兖州,与曹操展开了殊死争斗。曹操评价吕布,说他屯兵濮阳,就知道他是无能的了。

要知道,吕布手下的大谋士陈宫可是懂军事的。陈宫等人很清楚曹操与袁绍的关系,驻兵濮阳是耽心袁绍背后入据兖州,使吕布腹背受敌。所以,还是袁绍帮了曹操。

可以说,曹操是袁绍一手扶植起来的,袁绍有大恩于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4张图片
3.jpg

4

袁绍的性格缺陷

在东汉末年的政坛上,袁绍绝非平庸之辈,在统治河北期间,他访求人才,重用田丰、沮授,展现出了政治家的才能。

但由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因此自幼心里就埋下了高傲的种子。而在全部拥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后,袁绍便以为功成在我,天下唾手可得,就更加骄傲了,甚至于有恃无恐,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这时的袁绍,一些致命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如:谋略不远,洞察力不强,易骄易暴等。

在艰苦创业之际,这位英雄尚能客服自身不足,选贤任能,励精图治。而一旦功成名就,便志得意满,止步不前。并且他的这种缺点开始严重影响到政治、经济、用人等各个方面。

一个统帅,浮躁易动,多疑善猜,不仅影响本人的内部状态,而且还会深深的波及将帅和士兵,对整个战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就为日后的官渡大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5张图片
4.jpg

5

官渡之战,袁绍选错了对手

袁绍有个特点,当他智谋过人,突发奇想的时候,能想出令许攸这样的一流谋士都拍手叫绝的妙计,但他发傻的时候,也会令人顿足捶胸。

或许,这和他出身高官家庭,接触世俗太少,而又清高傲慢有关系。袁绍的学识和经验,属于学院派,应变能力不强,连打起仗来都中规中矩。

袁绍的这一套,对付袁术和公孙瓒之流或许绰绰有余。但和他展开官渡大战的对手偏偏是“奸雄”曹操,或许是命运使然,也是他倒霉。

面对曹操这样一个智谋出众,赏罚必行,应变无方的天下奇才,略逊一筹的袁绍,注定他的命运将是一个悲剧英雄。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统兵11万,曹操率军2万,在官渡这个地方,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官渡大战”。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6张图片
5.jpg

6

官渡之战,胜者为王败者寇

按理说,袁绍无论从兵力还是粮草供应上,绝对碾压曹操,他怎么就败了呢?

历代史家和军事家,对袁绍的失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都很有道理。

但我认为首先有三大原因:

一、军事实力不是单一的概念,除了兵员数量,还有政治倾向,精神状态,作战能力等。

袁绍军队,虽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多是世族士兵,他们不善作战,也不愿意作战。

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士兵比较强悍,但是他们为利而战,骄纵不轨,不易控制。

而反观曹操的士兵,多是招募而来,部分本是黄巾义军,具有相当的作战经验。而曹操统兵有方,内部又比较团结,整体作战能力较强。

又加上,曹操一方被袁绍大军压境,他们面临的形势是:要么战,要么死。而唯有一战才能有一线生机。所以曹操的士兵虽然只有2万,但却都是死战之士,战斗力以一当十。

荀彧在分析袁绍的不利因素时说,袁绍军队“士卒虽众,其实难用”,是很有道理的。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7张图片
5-1.jpg

二、袁绍军内将领之间矛盾和斗争突出。

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淳于琼虽是河北名将,但都有勇无谋,放纵骄横。至于运筹帷幄之士,如审配、逢纪诸辈,则更是贪纵不法,胡作非为。

在袁绍内部,将领之间各怀鬼胎,派系林立。

这种“大臣争权,谗言霍乱”的党争,严重影响袁绍军队作战能力的发挥。

三、大战之初袁绍的恻隐之心,使曹操数次死而复生。**

在袁绍眼里,曹操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他思贤若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最初目的,是使曹操能够臣服,而不是要置他于死地。

《献帝春秋》有这样一段描述: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令军中将士各持三尺绳,一旦抓住曹操,就把他绑了。

所以,大战之初,袁绍数次以优势兵力包围曹操,彼时要消灭曹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他却数次以大规模军队围而不攻,而仅仅以兵威之。

但曹操就是曹操,一不是被吓大的,二是从小就混社会,脸皮超级厚。

在曹操看来,你个袁本初,把刀架在我脖子上却又不动刀,分明是羞辱我。只要我曹操缓过一口起来,非要弄死你不可。这就给了曹操数次翻盘的机会。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8张图片
5-2.jpg

在众多史家的解读中,对袁绍诟病最多的是,袁绍一意孤行,不听大谋士沮授和田丰之言,急于冒进,战略上失误,导致大败。

沮授与田丰之计,都是说不可轻动,曹操善于用兵,不如坐等时机,以逸待劳。

但是,军事上的攻守,主动者往往才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如按照他们的以逸待劳之法,在曹操与吕布相持,曹操正是疲惫不堪的时候,不乘机出兵,难道等到曹操把吕布消灭掉,再把其他军阀都逐个都收拾掉以后,再来与曹操打,就能取得胜利了吗?

因此,袁绍选择与曹操开战的时机是最恰当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心理上也给曹操以强大的压力,是符合兵法的。

说袁绍骄傲专行,不听取良臣直言,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官渡之战”只是一场战争,而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一个战机,有可能会导致后面的战机一错再错。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除了上面所讲的三大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袁绍作为最高统帅,在临场指挥时,缺乏周密计划,在面对曹操这个狡猾多变的对手时,没有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决断,及时调整战术。

这是很多战场指挥员在一场复杂的战争中都可能会犯的错误,而袁绍用对付袁术之辈的战术来对付曹操,显然就犯了这样致命的错误。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9张图片
5-3.jpg

而在战役的后期,许攸叛变,导致袁绍乌巢粮草损失;又因张郃投敌,而全军溃败。这些偶发的因素又是不可预料的,而正是这些偶发的因素,对袁绍来说又是致命的,加速了袁绍溃败的进程。

总之,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绍失败了,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

历代史学家多以结果来倒推和诟病袁绍的失误,其实都是马后炮而已,而历史并不能重来。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而陈寿写《三国志》是成书于西晋,陈寿从西晋的立场出发是尊奉曹操的。

所以,陈寿的《三国志》在记述“官渡之战”时,多有对“太祖曹操”的溢美之词,而掩饰了曹操的诸多败绩,并且将袁绍的失误进行了夸大,净说袁绍的失败。这对袁绍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_第10张图片
6.jpg

7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

青年袁绍,是他最有作为的时期,他讨伐董卓,统一北方四周的功绩,堪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

袁绍初以豪侠得众,之后用兵仿若孙吴,百战百胜。直至官渡之时,从无劣迹。

纵观袁绍的一生,有辉煌,也有失误。他和曹操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走的儒家治国的路子,他没有屠城残杀的记录,也没有苛捐税的严酷。

也许袁绍过于宽纵,可是他死后,许多文臣武将,忠于他,不惧死亡的威胁。袁绍所感化的三郡乌桓,最后也都是和他的儿子一起共存亡。

这都说明袁绍也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

官渡大战,袁绍失败了,但是他仍不失为一个大英雄。

《献帝春秋》曰:“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及绍死,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袁绍得人心至此,整个三国时期又有几人?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收取袁绍首府邺城之后,亲自来到昔日大敌袁绍的坟前,祭祀袁绍,追怀起过去一起起兵讨董的往事,曹操“哭之流涕”,下令善待袁绍眷属。

在曹操“哭之流涕”的那一刻,曹操或许也想到了,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袁绍数次对他围而不攻,他的命是袁绍给的。

或许,真正懂袁绍的,还是他的宿敌曹操。

穿透千年历史岁月,站在官渡古战场上,战火、硝烟、驰骋的将军、嘶鸣的战马仿佛都在眼前,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背后的故事,令人慨叹。

袁绍,这个三国上半场最著名的风云人物,把英雄的含义定义成了一部厚厚的史书。

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绍的一曲英雄悲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