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方丽 陆慧婧 刘芬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即将收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海外股市巨震下,A股市场先扬后抑,不少投资者收益坐了“过山车”。当前,海外疫情继续蔓延,国内外股市多空交织,股市行情在二季度将如何演绎,牵动每个市场参与者的神经。
为前瞻性研判A股二季度走向、结构性机会以及海外股市的发展趋势,中国基金报记者在股市巨震的当下,紧急采访了五位公募基金行业的投资高手,他们分别是银华中小盘基金经理李晓星,华泰柏瑞基金投资研究部副总监吕慧建,融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彭炜,银河蓝筹精选基金经理袁曦,富国新动力基金经理于洋,共同为投资者把脉市场的趋势和机遇。
李晓星认为,若市场出现非理性的大跌,我们会坚持在优质公司估值合理或估值较低时“越跌越买”,在市场底部获得更多的筹码。
吕慧建认为,短期来看,A股面临一个较为困难的局面,但是A股长期投资价值显著,行业景气分化的现象仍然在延续,A股仍然有可能走出结构性行情。
彭炜认为,A股即使受海外拖累暂无法走出独立的指数行情,但部分受益于国内稳增长和内需刺激,或者与疫情弱相关且自身处于产业趋势改善的行业,依然会有不错的结构性机会。
袁曦认为,虽然短期A股受到美股的牵连,但后面如果美股能够稍微稳定的话,从全球视野比较的话,A股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于洋认为,“我们会根据市场进行动态调整,我的投资风格是尊重市场,在市场任何时候都会选择风险收益比合适的标的进行投资。”
一季度疫情“突袭”全球股市
短期再度大幅下跌的概率不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一季度A股市场波折不断,您如何看一季度的市场行情?采取了怎样的调仓换股操作?
李晓星:去年四季度,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将稳步上行,同时因为农产品的价格会上升,通胀压力较大,流动性边际会收缩,所以我们过早地减持了估值较高的科技股,增持了经济上行和通胀上行表现较强的消费股。今年1月份上半月,因为消费旺盛,消费股热度较高,但从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开始,市场预期宏观经济将下行,政策实施稳增长、稳就业举措,控通胀的优先级下降,市场流动性更为宽松。我们减持的一些科技股表现超出我们之前的预期,基金净值阶段性吃亏。
我们春节后的观点是,科技股是短期买点,中期卖点,长期没有问题;而消费股是短期卖点,中期和长期的买点。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增加了消费股中必选消费的配置,以农业、食品和调味品为主,一度产生净值亏损,目前市场必选消费的估值已经修复,基金年内亏幅已经基本收复。
于洋: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核心变量是疫情。一般来说,A股的大跌有几种情况。首先是流动性的紧缩,目前来看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二是基本面受到外围的冲击,目前来看,一季度的市场波动主要反映了外围冲击的影响。虽然在国内的疫情控制情况还不错,但是全球是一个共同体,外需会反过来对国内产生影响。
我们会根据市场进行动态调整,我的投资风格是尊重市场,在市场任何时候都会选择风险收益比合适的标的进行投资。当前我们根据市场对疫情的反应在仓位上做了适当择时,减仓明显受损标的。
吕慧建:一季度出现了突发重大事件,就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股市走势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美国家未能在疫情初期采取有效措施,疫情扩散远超预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们需要谨慎评估疫情冲击下,投资标的的景气度能否延续。这个问题泛泛而论是不够的,要仔细区分不同行业的情况,有的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行业影响不大,有的行业有正面影响,例如医药、手游、在线办公和教育等。总的来说,行业景气分化的情况仍然在延续,如果疫情发展没有出现极端的情况,A股仍然有可能走出结构性行情。
一季度中国的货币环境总体将保持偏宽松状态,利率趋势向下。大水漫灌的可能性不大,股票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带来的资金流入。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显著,对海外资金吸引力较大,外资将持续流入。短期来看,A股面临一个较为困难的局面,但是A股长期投资价值显著,结构性牛市的可能依然存在。
近期以来,全球各国股市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跌,已经基本消化了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有可能进入相对平稳阶段,走出一个L型走势。即使经济在三四季度后进入持续衰退,股市下跌也应该是几个月以后的事,短期再度大幅下跌的概率不大。
彭炜:回顾一季度行情的演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0年的政策基调是稳增长,叠加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式签署带来中美关系的缓和,A股市场在年初开启了春节躁动行情。紧接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引发恐慌到全国采取严防严控措施后,新冠疫情数据逐步好转,市场在创业板的带领下走了一波V字行情。
然而,海外疫情突发恶化,引发海外市场连续下跌甚至出现流动性风险导致的负反馈。目前在各国政府陆续推出积极的“货币+财政+抗疫”三大政策叠加后,市场进入阶段性企稳。事实上,导致一季度市场运行节奏出现如此较大变化的导火索是新冠肺炎疫情从国内到国外的蔓延。
袁曦:今年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春节前的市场继续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趋势,以电子为代表的科技板块表现突出。而春节后,尤其是在海外疫情快速爆发的阶段,市场开始担忧全球经济危机,而受外需影响较为明显的板块,如电子等,调整幅度巨大,而以内需为主的医药、食品饮料开始表现明显。
更看重股市中长期走势
2700附近投资赚钱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认为二季度影响市场最核心因素是什么?
彭炜:二季度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海外防疫的进展,需要警惕时间战线拉得太长引发企业经营层面的风险;其二是国家出台经济稳增长政策的力度、措施的有效性。
李晓星:我认为二季度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还是疫情防控的进展,包括美国、欧洲等国家能否及时控制住疫情蔓延,欧美市场疫情防控的拐点何时出现,如何有效控制疫情继续蔓延等,都会成为市场最关心的核心要素。另外,伴随着疫情防控,各国出台怎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对股市有很大的影响。
吕慧建:疫情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海外疫情的发展,对经济冲击有多大;另一方面是中国能否管控住境外输入,防止造成二次爆发,避免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进入二季度,对于疫情的评估不再停留在情绪和预期层面,而是逐步落实到企业盈利影响的具体分析上。有两个因素市场都会予以关注,一个是一季度业绩,评估疫情对企业盈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另一方是复工进度,企业未来的盈利趋势会呈现怎么一种情况。
袁曦: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还是全球疫情情况。从海外情况来看,目前海外各国的确诊病例在进一步上升,处于加速上行的阶段,市场担忧出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客观上讲,除非海外疫情失去控制、大面积扩散,否则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悲观情绪可能已经大部分反应在股票市场中了。目前,主要疫区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比如,封城、封国、限制居民外出等。我们相信,这些积极的防疫政策,将会对海外疫情的控制带来积极的效果。
于洋:影响二季度的核心因素还是疫情走向。对于疫情的发展,有几点假设:一是病毒本身能够变异,病毒如果说只是目前的一种亚型,疫苗的研发可能在下半年某一个时间点会出来,于是疫情在秋冬第二次流行爆发之前就应该能够控制得住。二是如果病毒不变异,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能在秋冬季节,三、四季度交叉的时间能够控制得住的,但如果说出现变异,那么可能还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相对来说比较幸运的一点,我们目前还没看到变异,所以我们大概地认为病毒能够在下半年某一个时间点能够控制住。但这样其实对于整个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病毒影响的不光是健康,对消费行为、各类行为活动都是产生了巨大的一个影响,我们平时也会主动减少外出行为,包括外出就餐、外出旅游,所以对很多行业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基金报记者:能否预测下A股二季度会如何走?在全球市场震荡中,A股会有独立行情么?
李晓星:我们判断短期市场走势的能力不强,但从长期趋势看,我们专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根据行业景气度变化、公司业绩增速和估值进行综合判断,追求性价比较高的投资方向。若市场出现非理性的大跌,我们会坚持在优质公司估值合理或估值较低时“越跌越买”,在市场底部获得更多的筹码。
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看,国内A股的跌幅远远小于海外市场的跌幅,也远远小于2015年6月股市的跌幅,A股体现了较好的韧性,已经走出了独立行情。
彭炜:考虑到二季度海外疫情依然还处于防控隔离阶段,经济大概率仍将处于被摁了暂停键或慢放键的阶段,疫情持续时间充满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市场整体大概率会处于偏震荡盘整的阶段,但考虑到国内已步入抗疫尾声,多数行业已逐步进入正常复工期,后续有望迎来经济稳增长的政策,A股即使受海外拖累暂无法走出独立的指数行情,但部分受益于国内稳增长和内需刺激,或者与疫情弱相关且自身处于产业趋势改善的行业,依然会有不错的结构性机会。
于洋:看好二季度全球权益市场表现,之前对于疫情的短期反应过度。当前所面临的宏观背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实跟2008年经济危机那次还是有区别的。A股历来的大熊市,像2008年和2018年其实都是自身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如果流动性相对宽松,A股至少存在结构性机会,不太会出现单边下跌。
关于这次调整,我们认为大概率也不会出现像2008年那么大的跌幅。一般来说经济遇到这种短期事件性冲击,只要事件可以过去,那么后续的修复还是会比较快的。但疫情能不能像中国一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仍有不确定性,这也是目前整个A股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的一个较大不确定性。
吕慧建:目前中国自身的疫情危机已经基本解除,进入恢复生产阶段。对中国来说,疫情防控的重点是防止境外输入。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受到的经济冲击相对较小。中国经济有良好韧性,虽然“世界工厂”、城市化双轮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尾声,但产业升级持续推进,微观企业的竞争优势突出,很多行业的盈利保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最近几年,行业景气时钟出现分化,A股市场有较多的结构性行情机会。
美股连续涨了10年,积累了不少问题和风险,这次疫情冲击,都暴露出来了。A股市场过去几年一直持续震荡,这次冲击过后,A股是有较好条件率先企稳,回到自身运行逻辑和节奏。疫情对经济、股市的冲击需要进一步观察、评估。如果做一个乐观的预期,A股市场走出结构性行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当然,投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指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袁曦:对于太短期的市场走势,我们不太会去做预判,我们更看重的是中长期的走势。对于A股后市走势,我们相对偏乐观。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市场估值水平经过前期的大幅调整之后,基本上可能都处于历史中值偏下的水平,股票市场的吸引力在加大。并且,近期流动性持续宽松,代表无风险利率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较春节前下降了30BP至2.7%附近。无风险利率的下降,意味着,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中枢有望进一步抬升。另外,资本市场改革,也给市场带来了活力。我们认为,政策导向上,已经转变为鼓励优质企业再融资,做大做强,这点对科技类公司可能会比较有利。
虽然美股10天4次熔断,A股受其冲击也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我们认为,与美股相比,A股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从疫情的角度来看,美国目前还处在疫情的攀升阶段,还未达到顶峰;二是从杠杆率情况来看,A股也是低于美股的。过去几年,国内一直在去杠杆,当前股票市场的杠杆资金总量与2015年时相比已经下降了80%。相比而言,美股的杠杆率是明显偏高的,这也就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总体来看,虽然短期A股受到美股的牵连,但后面如果美股能够稍微稳定的话,从全球视野比较的话,A股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您针对二季度投资策略上是否做了调整?如何调整布局?
于洋:疾病传染模型非线性增长,认为短期就是疫情高点。所以对二季度乐观,疫情对于整个医药行业影响相对可控。我们会努力控制布局节奏,然后结合相关标的的安全合理的估值去布局,然后同时会考虑到市场的一些波动性,力争给持有人提供相对来说既安全又有收益的投资体验。
李晓星:我认为在2700点附近的位置做投资,长期来看给持有人赚钱是大概率事件,我在投资上将重点关注消费和科技,对这两个方向进行均衡配置。因为这两个板块经过前期调整,都到了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在目前市场相对低点,我们在投资上会更加追求弹性一些。
彭炜: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步入尾声,各行各业复工正积极展开,但海外目前的疫情发展依然还处于恶化的阶段,会对全球经济的基本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因此,我管理的融通中国风1号也因时而变,降低出口导向型公司,同时考虑到国内后续将出台进一步加大经济稳增长的措施,因此加大关注受益于投资、内需刺激相关的板块,包括新老基建产业链、以及汽车等部分可选消费;另外,也规避因核心供应链在海外可能引发产业链生产停滞的相关行业,积极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有望受益转单至国内的企业。
吕慧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仔细评估疫情的各个行业的影响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投资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盈利到底怎么样。
投资需要有长期视角。短期而言,市场情绪会比较重视疫情的影响,有些方向会更容易受到市场认可,比如短期受益于疫情,业务发展不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以及长期看尽管受疫情冲击,疫情过后公司业务仍然能保持良性发展的投资标的。
我们的基本投资方法是选择行业景气向好的行业。选择投资标的时候,需要评估疫情对行业景气时钟、对公司盈利产生了什么程度的影响。
二季度消费、科技、医药被青睐
重点关注具备估值安全边际的高景气行业
中国基金报记者:二季度您相对来说更看好哪些领域或者板块?
李晓星:二季度我们主要看好消费和科技板块。
其中,白酒等消费股龙头,从短期看不确定性比较高,但从长期看,白酒的景气度还是向上的,如果没有因为疫情造成库存高企,行业格局恶化,1-2个季度业绩下行不影响公司的长期价值,叠加疫情期间股价的大幅调整,从1-2年的中长远角度看,行业龙头等核心资产具备很强的投资价值。随着餐饮的逐步恢复,国内商务活动的逐步恢复,我们判断二季度以白酒为首的可选消费将迎来估值修复。
而科技股经过前期调整,部分科技股从高点下来的跌幅甚至达到40%-50%,估值风险已经释放了很多,目前是逐渐买入的时机。但由于科技的二季度景气度开始下降,可能在二季度会出现阶段性跑输的时间,这个阶段会是我们科技股的建仓时间。
彭炜:一是看好老基建产业链:水泥、工程机械、重卡等;二是新基建产业链:云计算及其基础设施、5G基站等;三是内需刺激:汽车及新能源车;四是与疫情弱相关的其他行业:医药、TWS、云游戏等。
于洋:看好整体反弹,更看好医药。医药板块具有需求刚性,只要疫情缓和了,需求量通常很快能够恢复,所以我们对于医药板块它未来一年的业绩比较有信心,如果结合政策缓和之后带来估值的提升,有看到估值业绩双升的可能。我们也看到医药的很多公司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全球市场为自己的目标,从而成长为更大市值的公司,特别是像欧美这种规范性国家。因为欧美的消费能力更强一点,药品的价格利润率空间会更大。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疫情影响下一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检测设备公司,他们的产品不光满足国内需求,也接到了海外的订单。我们看好的一些CRO公司在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订货也会有大幅的提升,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看好整个医药板块的理由。
吕慧建:我的基本配置方向是消费+成长。二季度也会主要在这些方向上寻找投资机会。
第一,消费品领域中的部分龙头企业。食品饮料、医药医疗等各行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护城河的龙头企业,可以作为基本配置。
第二,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兴产业。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未来全球通讯产业链的核心将向中国转移,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为了自身供应链安全而将订单向国内转移,这将为A股很多上市公司提供发展良机。需要从中筛选盈利增长良好、具有一定估值安全边际的标的。
第三,行业景气向上、市场集中度上升、企业盈利持续增长的先进制造企业。
第四,阶段性增长型行业,比如养殖业、新能源汽车等。
袁曦:对于太短的时间周期,我们觉得做预测的意义不大。总体而言,展望后市,虽然短期我们不排除在一季度疫情对经济造成重创之后,逆周期政策可能全面发力,地产、基建刺激加码。
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传统的产业包括基建、地产等都面临着内生动能不足的问题,而且经历了过去几年房价的高企,政策层面保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决心还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基调不太会是之前“大开大合”式的刺激,而更可能是“小心翼翼”的托而不举。
而相对于传统周期型行业,科技产业虽然在1季度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在5G建设的大周期、全球半导体产业大周期的大背景下,科技产业的内生动能是很强的。此外,政策导向上,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新基建有望成为财政政策发力的重点。因此,我们认为,科技产业中长期景气度趋势将可能明显优于传统产业,中长期风格并应该不会因为此次疫情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受外资抽血影响,国内消费蓝筹股调整较多,科技股今年也高位跳水,先扬后抑,你如何看待这种市场变化?后市会否还有投资机会?
袁曦:受海外疫情加速扩散的影响,市场出现了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忧虑,而以电子为代表的科技股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但我认为,只要海外疫情不失去控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有可能是一次性的冲击,那么,科技股为首的景气度虽然短期会受到影响,但中长期的趋势预计是不会发生变化。
国内消费蓝筹股之前也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主要是由于海外市场暴跌,外资抽血。目前,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缓解市场的流动性。目前来看,海外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国内消费蓝筹股的调整可能已经过去。后续随着内需的逐步恢复,有望重新迎来投资机会。
彭炜:消费蓝筹和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股,调整较多,核心原因在于估值偏高,风险收益比不足导致的,疫情只是导火索;当然疫情的发生,对部分消费和科技的需求都会产生偏负面的影响,盈利预期降低。
从中期来看,疫情如若在年内能得到有效控制,对相关行业或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更多是一次性的冲击,站在企业价值的角度,基本面的影响并没有短期股价波动的那么大;疫情的冲击,只要没有根本改变产业趋势或者行业景气的中期方向,当股票的过度下跌消化了高估值的风险之后,自然就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于洋:科技和医药,我认为都是能够在未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壁垒会越来越深的行业,业绩的稳定性也强。中国的科技股是长周期的上行趋势,短期超涨正常回调,后续依然看好。
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过程中,会存在较强的反射性,大家较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但长期较好的收益率还是要依赖于对相关公司核心标的长期价值的判断,然后尽量规避短期的波动。从之前A股的表现来看,一开始对于海外疫情的状况认知不足,但是近期来看,我们对海外疫情对于A股的影响又反应过度,所以坚定信念是很难的事情。
吕慧建:中国是“世界工厂”,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产业体系。中国城市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进军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最高端。从国家战略安全考虑,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芯片和应用软件的国产化替代。2019年美国对华为禁售,华为为保证供应链安全,在大力配置国内供应商。
2019年三、四季度后,半导体产业在5G创新周期驱动下,进入新的景气周期。这一轮创新周期,全球产业链都在向中国转移。
2019年三季度以来,一些A股公司的盈利开始大幅增长。我们要理解,这种情况是多个驱动力共振的结果,相关上市公司的景气上行有很强的确定性,且会持续较长时间。2019年三季度以来,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开始大幅上涨,估值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最近受疫情冲击股市下跌,这些公司的股价跌幅也比较大,而这些股票估值也比较高。实际上,基本面好的公司往往估值都不便宜。怎么看待高估值问题?,我的经验是估值要动态来看。估值的安全边际在哪里?核心不是PE多少倍,而是行业景气能持续多久,公司的盈利增长能到哪个水平。从未来一年的时间周期来看,科技板块,包括半导体、5G、云计算,我仍然会予以关注。
美股流动性风险有望缓解
港股估值性价比被普遍看好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全球股市震荡不休,尤其是美股波动较大,您认为美股牛市是否结束,二季度会如何演绎,这将对国内市场有多大影响?
袁曦:对于美股近期持续暴跌,美联储宣布了一系列新措施来支持经济,包括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为了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MBS。我们认为,这一系列的舒缓政策,有望缓解美股的流动性风险。
彭炜:美股牛市是否结束的判断取决于对时间周期维度的划定,短期因流动性冲击带来极端下跌的阶段或已结束,后续市场将回归基本面情况,但二季度美国经济难言改善,指数继续面临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今年或难言牛市。但是从更长期的时间维度如5年甚至10年来看,取决于美国经济的韧性,这个需要跟踪观测。
李晓星:美股的表现从短期看看不清,但长期看是比较清晰的。历史上没有因为一次疫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认为疫情控制在今年大概率就会有一定的结果,在今年3、4季度,疫情对股市的影响就会衰减。
从外围市场看,海外的疫情虽然蔓延迅速,各国有各国的办法,西方国家最终也会有效控制死亡人数的。目前看,疫情对海外市场造成了30%-40%的跌幅,很多大的国际投资巨头开始缩减空头头寸,长期来看,海外股市也会遵循价值投资的规律,当优质公司跌到合理的价格,自然会有资金选择买入。
近期A股的表现显现出很强的韧性,在国内疫情有效防控和复工复产下,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升温,预计海外市场波动对A股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吕慧建:美股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疫情的发展。美国股市自身的问题,比如被动投资盛行,股票ETF规模较大,赎回引发一定的流动性冲击;美股融资规模在下跌前处在历史高位,股市下跌引发去杠杆,也会加剧股市波动。美股持续上涨有“人造牛市”的成分,这一次暴跌把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比如,在低利率刺激下,有些美股公司发债回购股票,出现了净资产为负的情况,这里面就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包括波音、麦当劳等。目前美国企业的负债处在历史最高水平。高负债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三月份以来美股暴跌,从技术上来说已经进入熊市。后市怎么走,需要根据疫情发展、对经济冲击的程度动态评估。现在就断言美股会像1929年、2008年一样陷入长期熊市,尚为时过早。
美股下跌对中国A股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绪、资金,和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一是情绪方面,随着各国措施实施到位,市场恐慌情绪将逐步缓和,股市也有了一定反弹。海外股市下跌在情绪层面上对于A股的冲击已经接近尾声。
二是在资金层面,海外股市暴跌初期,北上资金外流明显。近期北上资金有回流迹象。从2020年全年来看,海外资金总体上可能是净流入。外资布局中国资产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
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全球经济出现季度级别的危机级别的经济下行不可避免。对于中国来说,供应端由于产业链运行不畅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的影响则在需求层面,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有可能未来多个季度的出口均可能出现负增长。体现在A股走势的影响上,上市公司的盈利会有压力。
总体上,中国经济受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经济恢复会比较快。A股总体上跌幅较小,企稳较早。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定、上市公司估值低、股价历史涨幅小调整压力不大,A股市场后期有望继续保持自己的行情节奏。现在疫情的影响还在延续,对A股市场的影响和走势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持续观察。
中国基金报记者:怎么看待二季度港股的投资机会?
李晓星:港股跌到当前的位置,我们更加看好港股的配置价值。
第一,从港股的流动性影响看,每次欧美发生金融危机,港股通常会伴随着较大的跌幅,但股市后市反弹的力度也很大。上市公司的价值可能会阶段性受到外围市场影响,但是一、两个季度的下行不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第二,近期我们发现保险等长期资金开始流入港股,还有部分公司甚至举牌港股,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延续,因为公司的价值与上市的地区没有关系,市场更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目前,港股成交量千亿都不到,相比于A股是个小湖泊,南下资金对于港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这种趋势会有持续;
第三,很多港股流通盘不大,符合A股审美的股票未来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
现在我们看好消费、科技公司,目前港股很多该类型的优秀公司已经到了偏低的估值,我们希望配置估值低、弹性大的消费或科技公司。
彭炜:港股目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具有相当不错的性价比,可以积极挖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
于洋:未来比较看好港股,较有机会的市场。
吕慧建:港股由于其自身属性,受到海外资本影响相较A股而言更多,同样的,如果海外疫情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住,那么对港股和全球经济的冲击也会是阶段性的,疫情结束后的经济修复会更快一些。所以疫情如何发展,对经济冲击有多大,对金融市场的具体影响程度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持续观察。
而A股受海外疫情前期影响较大,往后看,国内经济因素会占主导地位。在经历了近期较大幅度下跌后,后市有望率先企稳。港股估值基本上是历史最低位置,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这一点一定会予以关注。
编辑:刘宇辉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