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演讲俱乐部第一课

曾经我对演讲这个词很反感,在我心中,那种手势专业、穿着“商务”、激情澎湃的演讲不是跟成功学挂钩,就是跟传销分不开家。

对“演讲”逐渐改观是从知道桂花树下的青少年演讲俱乐部开始,每周,“潜伏”在群里的我都会看见发出来的演讲题目:1.为什么称袁世凯为乱世枭雄?2.为什么AR出现几年了却一直没火?3.有些孩子有网瘾真的是因为游戏本身吗?4. Shall we judge a person by the first impression?

每次看到都会让我汗颜加感叹:天哪,这真的是青少年的演讲题目吗?跨度从历史到互联网到社会到心理到英语,用这种方式训练大脑的小孩,以后长大还得了?!

所以,当同班人马打造的成年人的演讲俱乐部开班时,我相当期待了,不过也有些忐忑:成人版的会不会变味?

12月9日,精英演讲俱乐部如约开课,训练营中的每个人都会轮流担任训练营中的各个角色“备稿主持”、“时间官”(控制时间)、“哼哈官”(记录出现3次以上的口头语)……

第一节课一开始就是来介绍自己,(不过,在介绍之前,每两个人组成一队,要求给对方拍摄下演讲的视频。)这个主题就好比“蛋炒饭”——人人都会但做好太难。因为题目是一早公布了的“天下谁人不识君”,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百度这句诗的背景,我也不例外——于是在现场,我感受到了多种风格的主题演讲。有“诗歌鉴赏”类,也有讲述自己故事、经历,当然,还有对自己工作的介绍。然而,毕竟是3分钟,要用3分钟说清楚“我是谁”,实在不容易。

当每一个演讲者结束演讲时,都会被问:你想要表达哪几个关键词?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有的演讲很受欢迎,但自己想表达的是“专业”,听众感受到的却是“亲和”。

到底要怎么说才是合格的“自我介绍”?陈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你要表达什么?你是要介绍你的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是想给听众展示一个什么形象?

陈老师还说了,这一次的培训重在“讲”而不是“演”,我突然发现,之所以我以前对“演讲”反感,似乎就是因为许多人重“演”而不是“讲”了。

点评完所有的演讲,接下来的环节是——形体训练,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在演讲的时候拍视频了——如何走上台,演讲中的肢体动作,这些都源自于平时的形体习惯。

在这个环节,演讲者要学习如何“站”和“走”,训练营的成员从90后到70后不等,重新学习“站立”和“走路”,有必要吗?

事实证明,很有必要。高低肩、肩内扣、走路习惯扭跨……看到视频中的自己,大家惊呼原来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的问题。不过好在这批“先锋营”成员心态都非常好,基本上是把自己清零了来到这里,从零开始学习。

这就是一上午的干货+训练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写收获的时候,第二课的备稿题目出炉了,1.如何判断成都房价的走势?2研学(游学)对孩子的影响?与家长一起旅游的不同。3.你本人对2018即将到来有何期望(规划)?

备稿题目都是来自身边,来自生活,引导个体思考的。我记得蔡康永在《奇葩说》上曾说过:真理就像一堵墙,思考过程就仿佛用大脑在推这堵墙,你推是推不动的,但是你推100次,大脑就变得强健了。我一下子明白了演讲俱乐部让我内心认可的原因——它不是在训练你有一个演讲的“花架子”,而是要从内而外,构建出一个思想的内核,有了内核,演讲内容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嚼之无味,而是掷地有声言之有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英演讲俱乐部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