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世上多一个无条件养育的父母,少一个在控制中成长的孩子

我为什么如此在意养孩子这件事?
直到30岁我才发现我是我妈的傀儡

我妈说我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没生孩子不好

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那年我有一份别人看似成功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攒了点家底,买奢侈品、出国度假、打高尔夫学潜水、开开洋荤......做了些一般土农民变暴发户都会做的事情。按照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身边世俗的价值观,我应该活得很滋润了,可是并没有。

我没有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三十岁也没有养出个娃来,我妈对着我哭诉说,我让她的人生不完整了。因为她的朋友都抱孙子了,我外婆48岁抱孙子,她都快60了我还让她不省心。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给我写信说,你一个人在上海如果谈恋爱,要找一个上海人,这样你以后有个依靠。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妈给我建议说,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确保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我工作了以后,我妈跟我唠叨说,你结婚要找个有房有车的经济基础好的男人,这样以后才能过好日子。

不是我不想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儿女双全.....她担心的事我也焦虑,可是按照她的指示完成了,我并没有得到快乐。

我很迷茫,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很努力,把老板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委以重任。工作了几年,我发现,老板的事并不是我的事,公司也不是家,我没有归属感。我不确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只知道我并不快乐。我活得越来越像我曾经不喜欢的人那样,行尸走肉般应付每一天。

我从小都是很听话的,对于我妈唠叨不知不觉就进了潜意识里,虽然我口头上还想反抗,“我不要听你的”。一直以来我对我妈抗争、反对、拒绝,我寻求独立,我以为我做到了,其实并没有。事实上,我只是我妈的傀儡——一个脐带没有剪断的婴儿。

人生的意义如我妈所说,有经济基础、有安稳的工作、结婚生孩子,真的是这样吗?


母婴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源头

2013年,三十岁的我,辞了工作、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工作圈,开始踏入另外一个圈子——心理学。我妈起初认为我进了传销组织,被洗脑了。我继续学习,她看到了我的变化,也认可学习心理学是有好处的。可是我还是我,我没有因为学了心理学就变成了圣人,有时候我的情绪被点燃时,她又会说,都学了心理学怎么还能有脾气。

这根脐带牢牢地想要抓住我、控制我。我学心理学带着一个最大的困惑是,我怎么才能摆脱我妈对我的影响。学了几年心理学下来,我明白所有关系的源头都是来自于母婴关系,我不可能摆脱她对我的影响。每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每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每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都是他们的烙印,伴随终生。

我认识一位单身未育的心理咨询师,他擅长亲子领域,我就问他,“你自己没有孩子,怎么做亲子咨询呢?”他说,“我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还没有球球的时候,我每每遇到别人养孩子的事,就有想插手的冲动。“你们这样对孩子,以后他会......”因为我们都做过孩子,都受过伤,所以再怎么强调父母养育孩子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我认为养育是什么?
自我察觉+自我疗愈

养育需要的是自我觉察

在这几年学心理学、学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的去探索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童年创伤、回顾过往人生的种种,我不能修改我的经历,可是我可以改变对那些事件的看法,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自我疗愈。如果我内心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那我要做的不是去讨伐我60岁的老妈,而是让30岁的我做一个理想的母亲,来温暖那个曾经受伤的我。

我不可能是完美的母亲,养育的过程难免有不足。我身上还带有我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不是要去掉这些烙印,而是我通过察觉,去发现哪些仍然是可以传承,而哪些已经不再适用。没有固定的标准,随着我的学习,我察觉到会有所不同,摒弃或保留的方式也会有调整,但这不影响我和球球在一起的每一个当下。

我并不打算做一个完美的母亲,我只是想做一个有自我觉察力的人,这是作为母亲的重要能力,做自己也为球球做一个示范。


养育是一场自我疗愈

有了球球以后,我终于开始实践亲子关系了。我接触到了小巫老师的艺术养育,以及借此打开的华德福教育的大门。在艺术活动里,我一次又一次的被滋养,并不是大脑层面。

我是在用我自己最想要被养育的方式,来养育球球。我去参加各种工作坊,计划着球球以后上华德福幼儿园,这真的是球球的需要吗?

这其实是我的需要,我需要用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来照顾自己。如果没有球球,我没有这么多借口可以让自己被疗愈。

学心理学的时候,让我开始有了自我察觉的意识,可是有时候即使察觉到了,在情绪被点燃的时候还是会无法控制的陷入关系的泥沼。有时候能量需要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里呢?

唱歌、画画、做游戏、做手工,稍不留神就会很投入,投入到自恋地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艺术活动是情绪的出口,也是最能滋养自己的方式。

台湾的心理学发展走在大陆的前面,据教我萨提亚的台湾老师邱丽娃说,现在台湾流行的咨商辅导中,大量使用手作来疗愈。这和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理念不谋而合。在Benno的父母成长中,他带领我们在一些随机的曲线中找出两个人物,再进一步涂色,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画作。这和我平时用来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的左手绘画活动,几乎一样。



我如何去实践和分享艺术养育?
让父母在艺术活动里得到滋养,才能惠及孩子。

艺术养育是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有没有被小巫老师选中受训于艺术养育讲师,我都会去做关于艺术养育的分享,因为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新家的客厅里布置了几张我和球爸在Benno工作坊里画的湿水彩,我们就在新家的客厅里办读书会。昨天下大雨、球爸在活动宣传里写错了日期,只有一个人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我们也一样玩艺术活动,分享无条件养育、P.E.T.和关于养育的种种。

有一次我的朋友发给他儿子在早教中心的视频,我都傻眼了。一些成年人整齐划一的跳着舞(我感觉就是广场舞),音响里放着类似《小苹果》的流行音乐,2-3岁的孩子在中央跟着老师扭屁股,周围家长只管拍照。就这样也算早教?跟着广场舞大妈跳也可以,还不用花钱。我不知道在那个五颜六色、装修精致的环境里和刻意安排的氛围中,孩子们能感受到美吗?

只要有机会跟父母接触,我都会跟他们说,和孩子一起活动,而不是把孩子完全托给别人来教。和孩子一起画画,不用画的很好;和孩子一起唱歌,可以五音不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享受乐在其中。


分享促进我在艺术养育的路上继续前行

我和球爸开展父母参加的沙龙,就是为了让父母先启动,先在艺术的氛围里,感受到快乐,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去行动。

我们的活动形式和流程是这样的:

1.来的时候先拉圈,唱一唱、玩一玩沙包或球的游戏,再自我介绍 。

2.分享一个主题

已经分享过的主题包括

1)球爸用PPT分享过“不乖不是孩子的错”——理论来源于无条件养育,

2)“好好吵架”——理论来源于P.E.T.

3)我用亲职卡带领父母探索自己看中的价值观和养育方式,

4)用情绪地图卡来帮助父母梳理与自己潜意识的关系。

3.我再带一个画画的活动

4.拉圈,每人一个词总结一下今天的感受或收获,再唱一首歌结束活动。

这基本上是参考我参加的艺术养育工作坊、Benno工作坊和十二感官的流程,同时也用了这三个工作坊里所教的活动。

当然我还是很期待受训于小巫老师的艺术养育讲师班的,进一步精进自己在艺术养育方向上的能力,完善自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被艺术养育辐射到,让养育不再是个头疼的事,而是美好愉快的生活方式。

我的心愿是“希望世上多一个无条件养育的父母,少一个在控制中成长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世上多一个无条件养育的父母,少一个在控制中成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