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1张图片

有故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校园应是孩子们的“百草园”、童话世界、游戏园地,应是情感的寄托地、精神的乌托邦。这个园子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设施、每一处地儿、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有自己独特的想像、灵性和故事。在这个园子里逢着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浸润孩子的心。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优秀教师知道如何读懂这故事。读懂故事,就是读懂孩子,就是读懂教育,就是读懂自己。和孩子一起愉悦地编织故事,让我们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校园因为有了美丽动人的故事,激荡着教育的情感、思考、智慧与幸福,从而摇曳生辉……

让校园堆满故事!

在学校微信推送的“独墅故事”“卷首语”中,我如是写道。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2张图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开场白”里疾声呼吁“讲美”以解决社会大问题,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我现在讲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是洗刷人心,并非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饮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教育尤其是“心”事,尤其要“人心净化”“人生美化”。“审美”,若是针对艺术作品,我们当不陌生;但若是针对我们身边运动变化着的人和事,且是从“教育”视角出发,那么,“审美”似乎是一个高远而奢侈的词汇。但在当下浮躁功利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审美”因其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涵,且“时机实在是太紧迫”,当引发整个教育的沉思和践行。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3张图片

一、教育审美,倡导一种闲暇精神

在古希腊,闲暇就是学校,没有闲暇就没有学校。亚里士多德认定:“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闲暇精神,相比闲暇本身,更强调闲适心态和善用闲暇,更强调教育的生命价值和自由创造的提升。例如校园故事的持续表达,从根本上,意欲养育校园人的敏锐感觉和美好心境,从而使其于闲暇中找回自由的心灵以使教育主体回归。

无闲暇精神,遑论教育心肠柔美。校园故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分数用,但予以审美,绝不是浪费时间。我们需谨防把这种教育审美硬生生地拉回到功利的分数上来,回到实用和科学态度上来。在实用和科学态度之外,在繁乱浮躁之中,多些审美,多些真实真诚,发掘并体验这些美好,如此“无所为而为”,眼光不就会变得柔和些,职业幸福指数不就会高些,校园不就会更令人爱恋些吗?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4张图片

二、教育审美,提升一种育人品格

要上课便上课,要备课便备课,要开会便开会,要填表便填表,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没有感觉,或是有感觉没有审美,这是很多人的教育常态。朱光潜先生评价这种状态是“俗不可耐”!一个学科专业素养很硬的老师,可以上堂似乎完美的好课,可以写篇功底深厚的好文,但是,如果不能将审美的情感投注于这熟悉的人和事,不能表达些美好的校园故事,我看,这依然是育人品格上的缺失。富有真诚的教育情怀的审美者,教育生活中有“源头活水”,心中有“天光云影”。

对教育以审美,需要专注、真挚又深刻的品格。首先要具备“和”力,也就是你手头正做的、心头所想的、口头所说的、笔头所写的,是一体的,过的是一种和谐的思考的,而非分裂的或两面的教育生活。其次,要有意义追问的意识,始终对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意义保持浓厚兴趣和强烈探究力。第三要有转化的本领。万物归一,大道至简,从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像到的表象表征中,总可以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转化为自己的教育体验和沉思。第四是要有对教育有种宗教情怀,如教育朝圣者行走,或有种恋人情意,朝思暮想,如痴如醉。教育审美,就是把教育生活和自我真情用思考慢慢地升华为一盏氤氲的碧螺春,撑一支长篙,向教育最深处漫溯。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5张图片

三、教育审美,积淀一种动人文化

人心硬,人情冷,人际僵,这是缺乏教育审美文化的表现。校园不能是仅有分数和制度的精神荒漠,这儿必须要有审美文化弥久激荡留传。教育审美,其实是种直击心灵的软文化,由内而外,其间产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是多向多重,更持续,更有效。人的心灵要靠人的心灵来培养,要靠文化积淀。对校园生活持一种真诚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并且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审美,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作,收获职业幸福和教育思考,并得以流传。这些故事在,并且不断有新故事被发现并积累下来,那么,多年后,这个园子对后来者永远还是那么亲切。这便是校园文化的积淀了。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教育审美,全员参与。教育审美的主体,首先主推我们老师,因为这里有育人的使命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但更应通过老师们的教育审美,使更多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家长能参与进来。这些人,更需要审视和发现、表达和发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散步】没有教育审美的校园,是精神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