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科技的“米聊”比微信要先推出,最后获得最大市场份额的却是微信?

小米的“米聊”这款产品是在2010年推出的,微信却是在2011年推出的,两款产品的功能基本相似,当时没有人会知道到底谁能笑到最后,现在大家当然知道谁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是微信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获胜了。

微信后来者居上,很多人开玩笑说,米聊之所以输,是因为“腾讯爸爸抄了它”。

大多数设计师都会从体验、场景、产品迭代效率来分析米聊为什么打不过微信,我在很多朋友的邮件中也看到了大家给出的答案,朝体验、社交痛点、用户粘性这方面靠拢的答案其实挺多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有不少人分析的比较精确,那就是用户流量,但是也不仅仅是“用户流量多的就能赢”这种简单的概念。

微信是凭借用户流量的优势击败的米聊。

像服务器的卡顿、图片上传的问题、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等,这些小问题或者小功能都是“钱到位了一切就都解决了”,很容易就能用资本和技术搞定,它并不是决定一款产品的核心要点,米聊的失败其实就是被QQ引流过来的庞大用户冲垮了。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说你是名牌大学毕业,要去竞争一份销售工作,旁边一位专科毕业的人因为口齿伶俐,超越你拿到了这份岗位,因为你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对方却有伶俐的口舌,不同公司的侧重点不同,总会有公司会因为对方伶俐的口舌而不选择你,那么如果你想加入这间公司,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你也学会口齿伶俐地说话,把他的优点抄过来,当你们两个的层级处在同一水平线之后,再凭你高超的学历打败他。

这种现象如果放在军事界和商界,有个相当常见的名词,叫做“兰切斯特战略”。

巨头级企业处于市场的中心化地位,腾讯当年拥有QQ里庞大的用户流量,当他发现米聊有上涨的趋势时,只要做出和米聊一模一样的产品(把米聊的优势抄过来),就可以从QQ里把庞大的用户流量导入进微信,这种情况就是产品的向心力战略。

创新很容易死亡,向心力产品(处在市场中心地位的产品)极少会做大型创新,它只需要稳定住自身的地位,鹰一样的眼睛扫视市场,看到那些有抬头迹象的新产品就把它的优势拿过来,再凭借自己丰富的平台流量打败它,就能保住源源不断的收益,而风险极低。

而对小团队来说,如果自身的产品走到了抬头阶段,被巨头级企业盯上,不被收购也会生存的很艰难。

《三体》里有句话说的很好,黑暗森林法则:被发现,被摧毁。

创业团队茫茫如星海,边缘性的产品想要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做的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优势”,从而获得用户的青睐,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处于市场中心的巨头级企业看到了你的优势,它就有可能做出一款和你的核心业务相同的产品,然后从它旗下的其他产品里把用户导入进来,因为创业团队已经替这种业务冒过了风险,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稳赚不赔。

这是设计无力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新人在考虑一款产品的兴衰存亡的时候,更习惯于从设计体验、逻辑效率等方面考虑它的页面和功能,这是非常好的思维模式,可以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是如果能从更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发展、商业战略的大局去看待市场上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支付宝、微信、百度、美团、糯米……),就能看到以前你所注意不到的东西。

设计之外的东西,有时候会影响设计本身,这就是我今天提到的一个经验,希望能帮助到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小米科技的“米聊”比微信要先推出,最后获得最大市场份额的却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