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课 - 需求第二定律和需求第三定律

政府规定的养老保险,究竟是谁付的?

本周将讨论需求第二和需求第三定律,其中涉及最容易引起所有人的热烈讨论的话题——刚需。以下是几个提前思考的题目:

  • 人有没有什么需求,是一定要得到满足的,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满足的?
  • 如果存在这样的需求,人们不论价格多高都愿意付钱购买了,那价格是否就不起作用了?
  • 政府要求雇主替雇员缴纳养老保险,能否减轻雇员的负担,增加雇员的收入?
  • 为什么“外国货”常常意味着“优质品”?

思考

回答第一个问题

“活下去”应该是必须满足的吧,作为需求宿主的人,一旦消失了,不存在了,那还存在什么需求呢?难道作为个体的需求可以脱离个体的物理存在吗?那这还属于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吗?

如果个体的需求不能脱离物理存在,又怎么解释某些特立独行的选择呢?比如明史里的方孝孺,再比如曹雪芹所说的“文死谏武死战”的那些人,总有一些人不把生命当做“一定要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他们宁愿放弃生命,也要满足那些需求。

这些思考有些极端,似乎与经济学无关,拉回来一点。

我们一生当中花销最大的几件事情包括:吃饭、住宿、教育、医疗。没有教育,人还是可以活下去,但剩下的三件事去不掉,即便不能花钱购买,也要花时间花精力获得,只有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才可能去探索更多的可能。不过这三件事好像又指向同一件事情——健康。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定义“健康”。

回答第二个问题

经济学说,需求决定价格,有需求就有价格,价格一定还是起作用的。

举例来说,在战场上,我有几个伤员,但只有一瓶盘尼西林,只能先让其中一个人获得健康,我应该怎么选择呢?

可以推想,我会选择职务或军衔较高的伤员,或者伤势相对轻的伤员,让他获得健康,其他人只能继续等待。即便他们都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放弃付出最大代价,但他们各自的最大代价在数量上仍然可以被区分。

这看起来是我在选,其实是他们自己在竞价,他们的职务、军衔和伤势就是他们的出价。

同样,即便我们建设再多的医院,也不可能有能力及时地救助所有人,因为时间、人力、场地、设备都是有限的资源,那应该先救助谁呢?

不考虑人道主义带来的道德影响,只考虑怎样把所有需要救助的人排出优先次序。

和前面的场景类似,其实是他们自己在竞价,只不过这个价格不仅包括钱,还有比钱更值钱的东西,它综合了很多维度。

回答第三个问题

不会提高收入。这部分资金,如果拿来直接发给雇员,才会提高收入。

政府要求雇主替雇员缴纳养老保险,有更复杂的考虑。

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大部分成员的“刚需”能够被满足,如果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敢想象,我们会在失去工作能力和工作机会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在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和选择。

而且,大部分人是没有长远考虑的,如果不通过企业把他们纳入社保系统,他们不大可能会自己花钱去买类似的保险产品,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安定。

回答第四个问题

这个论断我不是很认同。

时光倒退二十年,大部分“外国货”确实都是“优质品”,那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国内的生产是要满足大部分人们的基本需求,我们有很多基本需求都还没有得到满足,对“优质品”的需求不多。需求决定成本,放弃生产“普通品”的代价太大了,所以,大家都不去生产“优质品”。但随着我们的基本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我们也开始追求更高品质、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我们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也是越来越优质,我们出口给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产品,对他们来说,也应该是“优质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预习课 - 需求第二定律和需求第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