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经典(二)——读经典的方法

如何读经典(二)——读经典的方法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古语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事倍功半。读经典也是如此,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要有恰当的方法,方能打开经典的大门。以下具体讲读经典的方法: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an)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大多数人对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很难记得,见几面后就会认识,在次数多点就会大体了解其性格和禁忌,如果有几年的朝夕相处就会对其更多的细节有所了解,如果是夫妻,那么一个眼神传递过来便可能有所会意。

读书也是如此,经典更是如此。因为经典是一个比较内向的陌生人,而和这个腼腆的陌生人亲近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诵读,诵读,再诵读。那如何诵读呢?

只读原文,不管注解

不认识的字,读过去

不懂的文句,读过去

连续几页不懂,读过去

最好能背下来

   笔者在大学时曾经不自量力地背诵了一些中国经典和英文演说,如《大学》、《道德经》、《易经》、《孙子》、《论语》、《中庸》、《葛底斯堡演说》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三教九流的一些口诀歌诀。至今回想起来,当时就是遵循这几条做的。只看原文(极端时都把标点去掉了);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音,读过去;不懂的文句,读过去;连续几段不懂,读过去。就这样硬生生地强迫自己读了N遍,大多数可以背诵了。后来开始针对不懂的看注解,一本两本,几本合参,理解加深了。再后来,参加工作,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脑海中会在不经意间有词句跳出来进行解释,自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有一段时间笔者关注与企业文化,突然间《中庸》里面的一段话跳了出来:“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zai)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不正是对优秀企业文化的描述吗?

再比如,《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有的企业对员工如防贼一般而不是去健全制度与管理,殊不知,这样员工也不将企业当家看待,浪费虚报现象严重,财务和管理费用虚高,不正是这句话的注解吗?

遗憾的是没有从小读起,从小背起。

所以,有人问我,这样硬读下去有用吗?我觉得答案很好找。

因为,读经典和读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有机械结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如同串珠一样是连贯的;经典不一样,它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无论从前面懂还是后面懂,抑或中间懂,均无妨害。能有一两句懂,有所会心,便不枉费,便可受用终身。

二、积极交流,培育氛围

我们知道,冷锋暖锋的交界处会有风雨,同样,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也会促进理解的深入和新思想的生发。读书,当然包括读经典,不是闭门造车,否则只能坐井观天。当然在对原文熟悉之前需要“闭关”或“宅”。但当你对经典原文熟悉之后便需要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穿越”后和不同时代的人交流,即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注解;也可以和同时代的人进行直接面对面或跨空间的交流。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只有交流才会成长,只有交流才会深入。

   对于孩童,我们还需要力所能及地创造一个读经典的氛围。常常有一些家长或父母,错误地认为重要和读书挂钩的东西都是学校或老师的事情。因此他们将孩子送去读经典,自己却不去接触一点经典的东西。

   父母或家长的境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高度,家长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就像我们工作,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因为是给自己做,给自己做,所以会不断努力;但如果你是给老板做,不免就要偷工减料,能懒就懒,这样如何得到老板的喜欢?只有抱着为自己的想法,不断努力,老板就会看在眼里,哪怕暂时吃点亏,最终也会有所得。同样的道理,我们教育孩子,实际上不是教育孩子,我们是在教育我们自己。《大学》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读经典,孩子也会学我们,也会给自己学习,给自己读经典。这样家长孩子共同形成一个读经典的氛围,大人小孩一起受益。这和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人人为己会导致人人为他的社会效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知行合一,勤于实践

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知”不“行”,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或“空谈误国”。读经典也是如此。毕竟我们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地去炫耀,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值钱,是为了让我们知足常乐,是为了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是为了做一个大写的人。所以我们读经典要知行合一,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读经典不是要被动地做一个受纳者,如果这样,我们就只能变成一个书呆子,失去了生命的那份灵动与活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利用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比照和反思,从经典中探求真善美的真谛,体味那一份恬淡与静谧,享受那一份从容与安详。

佛家有云:“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行走坐卧,皆是道场。”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在稊稗……在屎溺”。道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文以载道,经典所承载的东西也是如此。吃饭时,我们可能会想到“食无求饱”,吃饭吃七分饱,保持肠胃健康;饮酒时,“饮酒醉,最为丑”,知晓醉酒的害处;沾沾自喜时,“长浮华,成何人”,保持一份冷静;与人相交时,“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理,当孩子上完洗手间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便溺回,辄净手”,吃饭时可以和孩子说“食适可,勿过则”,当孩子和别人争抢时,可以给他讲“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寓经典的东西于日常的教育之中。

   经典的东西就在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就在我们平时的一颦一笑中。所以只要平时多想想天,多想想地,多想想人情世故,多想想万事万物,多想想自己的一言一行,对经典的领悟就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只有从日常行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才能才能“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读经典(二)——读经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