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再无师父了

       大家知道拜师学艺这回事,技艺通过师父传于徒弟,这样就不失传。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与徒弟无血缘关系,却胜似血缘。技艺的传承是严谨的,师父不轻易收徒,不轻易传艺。收徒要收可造之才,传艺要传可信之人。

       大学毕业前,我对技艺都是很敬畏的,我看重那种师徒的关系,看重那种代代相传的苦心。我读的是机械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专业。读书读得很辛苦,心中充满了疑惑,觉得自己那水平出来工作后,是干不了活的,所以梦想出来工作后有一个很厉害的师父,来指点我们,让我们实践,让我们成长。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2012年,我毕业时,在一家私营企业找了份工。过去报到后,就安排在车间实习三个月。实习期结束后,被安排到办公室上班。当时,我们技术部经理指着办公室的几个工程师,跟我们几个新来的大学生说:这些都是你们的“师父”,你们刚毕业,要多向他们学习,不懂要虚心请教。同时交代几个工程师说,几个大学生刚出来,没经验,“带”一下他们。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按理来说,应该为每一个大学生指派一个“师父”。

       后来,我才明白,“这些都是你们的师父”,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没有师父。我们有问题了,看哪个工程师有空就找谁。他们有空或者觉得有需要指点我们,就教导一下。大家客客气气的,安排个事情,“师父”先问我们有没有空?有没有别的事情在做。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没有“师父”,只有师傅。

       做了一年的设计后,调到工艺部。虽然都是在技术中心,但也算换了部门,换了领导。这时,又有一批新的大学生补充进来了,就是因为我比他们早来了一年,略懂多一点,领导就要求我“关照”下他们。当然,我上面还有资格更老的工程师。同样,这批大学生没也指派特定的“师父”来带他们入门。那时,我就知道,不仅我没师父,他们也不会有“师父”,而且以后都不会有了。

     然后,我在那家公司工作了三年的时间,那时我算是公司的“老”工程师了,一个人管着整个车间铸件的加工工艺。那时又来一批大学生,仍旧没给他们指派专门的“师父”,倒是有一个大学生分到到我们铸件组工作。

      我以为我可以“带”他入门,让他少走点弯路。但我说话也客客气气的,交代工作前,先问一下,忙不忙?手上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做?那时我猛然醒悟过来,他也在经历我曾经历过的事情。那时,我就觉得他也不会有“师父”了。但我可以像教徒弟一样教他,我们只需要时间磨合。半年后,那个大学生就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了。这彻底断了带“徒弟”的念头。

      在新世纪,新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再有以前那种师徒关系的“师父”了,只有尊称“师傅”。如果说,国企有什么好的地方,培养人才算是一个吧。很多人都说,国企体制僵化,但培养人才那套体系应该还是很好的。以前肯定是很好的,就不知道现在怎样了。私营企业,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很少有那种“师徒”式的培养体系了。

      我以前的公司,原来是国营企业,后来才转制成私营企业的。当时一个磨床的师傅,告诉我,当时他当学徒时,整整在旁边看了几个月,师父愣是没让他动手实践。现在不同了,一个新手,什么都不懂的,甚至连没念过高中的,在车间看几天后,就开始在“师父”的指点下开磨床了。三个月后,甚至两个月后就敢独立上班了。这样加工的处出来的质量可想而知,各种废品,各种加工事故。轻则产品报废,重则机床损坏,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人的素养。

      我曾遇到一个从国营企业出来的,他当时是我们车间的技师。当时他在教“新手”新砂轮如何修整,如何找平衡。那说话的架势,都是很自信的,步骤清晰,条理清楚,要注意的事项反复交代。按照现在的话说,那叫“套路”,有板有眼,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把我都佩服得不行了,受益匪浅。

       我接触的工程师,如果有从国企出来的,那他肯定是有一个师父。他们自身水平也算不错的,提起他们师父时,都会说师父很厉害,满怀感激之情。这是我们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当然,也会有例外的。几年前,我就遇到一个从西南某国企出来的工程师,水平很一般,提起师父时,说师父对他们很好,他们偷懒睡觉时,师父经常帮忙盯梢。我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谁都指不上了。中国的制造业就这样的了。

       后来,我也跳槽了。我觉得人生需要更多的历练。所以当时不顾挽留,跳到一个做汽车配件的公司。当时面试的时候,我就跟面试的领导说,我需要历练,需要有人“带”一下。他说,没问题,可以满足。于是我就过来了。当时我在那里仍然是个“小兵”的身份,我上面有两个资深工程师,功力深厚。但他们给我安排工作时,也是非常的客气,先问一下,我手上有没有什么忙的、急的事情。确认没有之后,再安排我做事。那时,我就死心了,我也不会再有“师父”了。以后的大学生也不会有了,再过几年,我就能独挡一面,带领新人了。

       时代就这样,这是时代的选择。改革开放后,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经受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变得急功近利。私营企业很多就没有“培养”人才这一说法,都想用现成的人,即使招个新手,恨不得马上就能独立干活。跟很多人交流,国营企业那套人才培养的体系,还是被人认可的,但体制僵化,在这个快速发展,充满诱惑的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大约在七八年前,我看到有个老前辈感慨说,自己从二十八岁时,就知道自己再也无机会带“徒弟”了。后面真的没有机会了。那时,我还没毕业,不知道什么叫手艺,也不知道什么叫“师父”。当我明白时,同样也没机会了。

        我也很遗憾,在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工作了这么多年,撞撞跌跌,步履蹒跚,没师父指引,也没当“师父”的机会。有时,我问自己,何必要在乎师徒情分,何必执着这个。只是觉得可惜,有些技术是可以传承的,不必人人都去探索,都去实践,都去承受经历的代价。

       仍记得刚出来那一两年,有时在车间遇到不懂的,请教工人,工人笑着反问:“这都不懂,你师父肯定没教你!”我只能自嘲说:“看来我学艺不精啊!,败坏了师父的名声,惭愧惭愧……”陪着工人笑,笑完之后,总感到落寞。

      在车间,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的时候,我们就用“师傅”代替,以示尊重。也仅仅是尊重而已,没什么感情在里边的。有师父的人,不会轻易叫人师傅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师父才配得上“shifu”这个音。【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102.再无师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