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长 | 回不去的乡土

2002年,那年我14岁,在市里面读高一,一个月回家一次。

2005年,那年我17岁,在离家五百里的苏州读大学,一学期回家一次。

2010年,那年我22岁,换了一个城市继续读书,一年回家一次。

2013年,已经25岁的我,来到了离家1631里的广州工作。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家里呆的时间越来越短。以前是一个寒假,现在是一个星期,似乎到了数日子的阶段,数着这辈子如果还这样,还能和父母见几次面。

记得约读社第七期《与其择城而居,不如因城而立》中说到,我们需要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以对抗内心的孤独,寻求一些联结。在广州的一年半,发起了约读社,找到了校友,也参加梦想行动家,还有工作的同事,对了还谈了一次恋爱。似乎联结是比较多的,能对抗那无处言说的孤独。

但纵使那样。

当伙伴说回家就回家的轻松,一次又一次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当伙伴很方便的就可以和闺蜜或者老友聚餐K歌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一丝的羡慕和嫉妒,从而你会听见那内心孤独感生长的声音。

这个时候,就会倍加想念回家,想念乡土中那熟悉的的环境,随着不断脑补,似乎在这样的憧憬下,一个人守在床上,度过了那么几个特别孤独的夜晚。

还好,时间走得不算慢,熬过了那段过年前煎熬的日子,经过漫长24小时的折腾,终于安全抵达,那无比熟悉的家。家是温暖的,有爸妈,也有熟悉的菜肴,对了不能忘记那最好吃的饺子。

但乡土却不在是原来的样子,曾经的玩伴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街坊乡邻中出现的身影已经是陌生的样子。连路上遇到了以前的初中好友,几句寒暄之后,却发现没有任何话题可以聊,只有沉默和无奈。

在家里呆的久了,却发现越发无法与其他人聊家里长家里短。忍不住的看着微信,忍不住的想着广州这边的世界,你便知道,心猿意马的故事,又再次发生。

也与待的时间不长有关,各家亲戚中总有不好的消息传来,你得听着关心着;家里已经将近90高龄的奶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你得哄着;身体不好的父亲,你也得陪着大年初二去医院检查身体;与妈妈将近一年没见,得听她将心里要说的话全部说完。

就这样,过完了除夕,让爸妈吃上自己做的饭菜;过完了初一,吃到了他们包的做好吃的饺子;在四处走走亲戚,吃几段不再是大团圆的团圆饭;年味就这样慢慢的淡下来。

记忆中那种特别浓烈的年味,那种让人无比怀念的大团圆,真的不复在了。随着老一辈的爷爷、二爷爷的离开,这家族的根似乎松动了好多。不由得觉得,这故土越发的不熟悉,在这样的故土里,似乎孤独感更多。

在广州,你是异乡客,你说你孤独。

回到家,你还是异乡客,你依旧孤独。

这故乡,你回得去,但看到的故乡总是另一番样子,而你内心的乡土,是再也回不去了,或许记忆力画面已被冲刷,只因我们已经被城市所驯化。

所幸还有书店,还有书。在阅读中抵抗这种孤独的存在,等待时光的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野生长 | 回不去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