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人,我一直认为投资人跟创业者联合的过程,就是一场婚姻——不管你是娶了创业者,还是嫁给了创业者。投资人就是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者,让投资人、创业者彼此之间的资源产生整合。所以,我们熊猫资本的口号叫:“把你当宝。”
再说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2009年开始创业,后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我胆子比较小,当世人比较疯狂的时候我就把公司卖了。我卖完那个公司,相对财务自由之后,我就出来做个人天使投资,从2012年年底开始正式成为机构投资人。
首先的首先,成为独角兽了也不一定快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推动下,许多优秀的人才都出来创业了,但我并不十分认同。你想,在过往的中国如果能够以IPO或者并购为标准,有多少家公司成功了呢?成功概率不过十万分之一。
我当然不是说,如果所做的产业不能成为独角兽,你就不应该创业。我觉得应该出来创业,但我觉得不应该把创业过度夸大。
比如,我看到很多创业者做媒体。有一个创业公司做小视频的,十几个年轻人聚在一块儿,活得很好——一年大概有三、四千万的收入,刨掉成本,十几个人还能创造500万左右的利润,我觉得很好。但是他们被创业大潮裹胁之后,也出来融资。为什么需要我投你?因为你的基因已经注定了,你选择的不是一条成为巨无霸的路。即使成为巨无霸了,你也不一定快乐,你企业的大小。掌握多少金钱跟快乐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但不一定是必然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创业应该是找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多么“庞大”。那不是创业的标准。
独角兽必备的天时、地利、人和
● 首先,这件事必须是够成为独角兽的事儿。
● 第二,创业者本人要成长为能够驾驭独角兽的人。
● 第三,老掉牙的话题:人跟事要有一定的匹配度。
事是不是对的事?
●首先,必须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这个世界,我认为真正留给创新的机会已经没那么多了,但是往往是“独角兽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看不见它”。或者我们的创业者并不具有产业背景,所以只盯着互联网上小小的机会。
其实在创业中,有大量跟GDP相关的东西产生的机会,那才是真正能够成为独角兽的机会。GDP大的组成部分有什么?工业领域内,有钢铁、能源、物流等等方面。房的市场、车的市场、能源的市场,B2B供应链的市场,这些每一个市场都是万亿级以上的。
所以,我觉得事对不对,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市场规模,有没有万亿级。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做美甲、美发创业的?我觉得可以创业,也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好项目。但市场规模、地域限制和基因已经决定了,这些是不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因此考虑到投资回报率,我们可能就不会投资。
●第二,能够提供独特的价值
互联网创业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地提供一种链接。B2B里面也有找塑料、找化工等等。对于这种网站,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虽然估值增长得比较快,但也只是简单地完成了“撮合交易”。这边人很多,那边人也很多,我把你们撮合,你们俩交易完了,但是交易真的跟我有关系吗?有关系,是在我的平台上找到自己。但是当你不能提供某种独特价值的时候,你会发现竞争对手源源不断地出现。奠定一个独特的价值一定不是靠烧钱的。
所以,我认为“能不能提供独特的价值”,是你在考量是否创业时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要有互联网的网络效应
紧接着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我的理解是,前一、两年不怕你成长得慢。但是当你长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你的用户数会成指数级地成长。
在如今的资本市场催生下,从“一无所有”到“十亿美金”的估值,有些公司甚至只花了12个月、18个就能达到。但是,估值十亿美金,就代表你真正成为独角兽,真正成功了吗?不一定。一个公司要成为纳斯达克、纽交所、A股上市公司,往往要花五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创业者要特别耐得住寂寞,不要忽视“指数的增长”。一年增长20%、30%,连续五年、七年以后,指数级的增长规模将是很大的。所以,在早期扎扎实实打造出来的东西,才是在将来有互联网网络效应的时候,具有爆发力的东西。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知乎”。知乎发展到第27个月的时候,我曾经专门找知乎的人看过一个数据。到第27个月的时候,知乎的用户数都没有达到百万级。但是它的优势在于耐得住寂寞,用了将近30个月的时间打磨了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同时把产品打磨清楚。你能不能一开始打磨很好的内核,为后面的指数型增长做好准备?
●第四,还要通过资本的力量扩大
钱不是万能的,钱以外的事情全部要靠创业者;但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用资本的力量推大,并不等于烧钱,而是很巧妙地用资本的经验、护城河,把早期的内核打造清楚。
所以,我一直在提一个观点:投资人的价值在哪儿?投资人的价值,其实跟互联网思维的价值是一样的,只是你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要把你的创业项目做到十年、二十年累计的规模,用资本、互联网思维的方法,用互联网指数增长的打法,让你很快在3到5年时间里面能够产生规模。
人是不是对的人
我们自己一直有一个标准,怎样看待一个好的创业者。
●首先,我觉得他对成功一定有很强的渴望度。
我们见过很多创业者,觉得很优秀,但是不敢投。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对成功已经没有了那份渴望;或者他对成功也有渴望,但没有“我一定要做一件巨无霸的事情”那种野心。这种创业者,我觉得也可以很成功,也许可以经营一个公司,让自己的员工和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他们也很伟大,但是不适合做独角兽企业。
●其次,要有自己的框架体系。
什么叫框架体系?我们做投资经常有一个标准,叫作:
“A档的人做A档的事”,一定要投;
“A档的人做B档的事”,也一定要投;
“B等的人做A等的事”,得琢磨一下。原因是A档的事竞争的人太多了,是不是适合驾驭这个独角兽?我们要掂量。
什么样的人是A档的人?创业者一定要有一个体系。体系是很虚的东西,甚至有的时候并不在于有没有经营管理的思路,而在于你的涉猎范围够不够广。我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者,一定是一个“杂家”。
读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总是喜欢看课外书的人,我很喜欢。这样的人是一个杂家,同时他对于这个世界怎样运行,甚至对整个宇宙有自己的观点。他知道《佛经》讲什么,道教讲什么。创业者比到最后是对人类的了解,对人的了解,对市场的理解。如果你不是杂家,没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你是无法干成一个企业家的。
如果对一个行业很了解,你可能只能干到副总裁或者部门经理,但是无法成为企业的领头人。对于企业的CEO而言,更多时候管的可能并不是具体运营企业,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件事:找钱、找人和定战略。有了体系之后,你就知道需要在什么时间点,找什么样的人放到岗位上来。以及在什么时间点,我自己亲身去干一干。这些事情是非常关键的,有没有这个体系?这个体系指的,其实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怎样看待人生、婚姻、爱情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认为有没有自己的框架体系很重要。
对于“A档”的人,我从来不跟他聊具体业务,只聊人生。我至今基本不投游戏,只投过一个游戏项目,最后被并购了,就是因为这位创业者有自己的框架体系。我认为游戏就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生,就是满足人作为人内心的其它非物质的需求。你对人生有理解以后,你做出来的游戏一定是好玩的。史玉柱也不懂游戏,但他为什么能够把巨人做好?就是因为对人生有理解。
●第三,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学习能力。
什么是开放的心态?创业的过程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磨难。今天融资不顺,明天公司里面哪个高管要离职,又出去跟你做竞争对手了,还有竞争对手黑你服务器等等。
好的创业者一定要相信,在你的发展过程里面,“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资源”。你的员工是你的资源,合伙人是你的资源,甚至竞争对手都是你的资源。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资源,就看你有没有开放的心态。拥有了开放的心态,才能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
如果没有开放的心态,整天苦大仇深,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透露,我觉得企业也很难做大。我觉得心态不开放的人可能可以做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无法做企业家。
伴随着开放的心态,就会有好的学习的能力。这个年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信息也是不断爆炸。但是很多时候,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创业者一开始就知道所有东西,但是希望他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
我见过的创业者当中,第一次见完之后,大概有70%的人我不会想见第二次,有30%会再聊第二次。但是很不幸,那30%的创业者当中,有90%的人第二次面聊的时候,打分会跟第一次差距很大。为什么?因为他可能见了很多投资人,也准备了很久。第一次可以把他的体系说得很完整,说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回去之后,我花了很多功夫学习,准备了很多——但是,他第二次他又重新跟我说了一遍相同的东西,我就会大失所望。
好的创业者,三天不见都会发现变化。真正让我爱的创业者,往往在投完他之后,每两个礼拜跟他开一次会,你都会发现他又有新东西了。我认为,开放的心态,强大的学习能力,是能够驾驭独角兽企业的未来企业领袖的基本诉求。
●最后一点,愿意分享。
一定要愿意分享,不管是金钱、权力,还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我认为只有一个好的、愿意分享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企业家。独角兽不是独吃户,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留给自己一个人吃——这样的人,我相信一定长不大。
从小被教育不说大话的上海人,机会来了
我最近参加了许多场类似的活动,发现上海的创业者,包括江浙的创业者,有很多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零起步创业的概率,比北京的创业者低很多,而且都非常务实。
如果我们把创业大潮按照年限来分,2008年以前是一个时代,2008年到2013年又是一个时代。我们会发现,2008年以前上海出来很多好的项目,包括陈天桥的盛大等很多企业。但是,2008年到2012年的这一拨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没有在上海的。
不过,2012年、2013年以后,上海的巨头公司会越来越多。正是因为上海的创业者很扎实,知道什么叫不浮夸,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欲望。就像很多基金一样。我们看很多基金动不动就说“前三年账面回报40倍“之类的。的确是这样,现在你投资一个公司,估值涨40倍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你不知道有没有下一轮,可能永远不会有,直接死了。
这种情况,我觉得对比创业企业也一样。很多公司一开始很热,估值很高;但是不够扎实,耐不住寂寞,不愿意挑战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上海和江浙的创业者,从小就听我们的父母就跟我们说:不要说大话,下巴要托得住,不要做托底棺材。
所以熊猫资本愿意精益运营,好好挖掘真正能够成为估值10亿美金,甚至100亿美金的巨无霸公司。
谢谢!
(本文感谢B座12楼提供现场速记,熊猫资本进行了必要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