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做T型人才

觉得自己最近精力有点分散,想看看别人对这样的事情是什么看法,于是在上搜索关键字“什么都会一点”。

在对相关的一些文章阅读之后,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该不该做T型人才_第1张图片
图自苏打苏塔

关于“T”型人才的阐述以及知识的广泛涉猎将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其他一些想要表达的观点有:

年轻人,需要浮躁。

什么都要会一点。

木桶理论的另一种解释。 


我想除了我所经历的专业(指高中的理科学习,大学的理工科学习)之外,我在大一这一年里所获得的知识是之前六年所获得知识的总和。其原因应该是网络对我的全面开放、邻近一家大型图书馆、以及较多的空闲时间。

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不是怎样做,而是,是否应该这样做。

网络上的一些看法认为,样样通,必定导致样样松,然而,我的这些爱好并没有对学业产生相对大的影响,也就是说T的一竖在稳定的扎根,同时,一横也在延展。

这里有必要阐明“T”型人才的定义:

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


为什么说年轻人要浮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青春期的我们拥有对于这个世界相对主观且片面的认识,我们急需在这段时间内了解这个世界,并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百度百科)

不难看出,浮躁这个词并没有褒贬之分,单纯的是一种好奇与求知的糅合。我们需要这种不安分,不客气的说,这个世界等着我们去引领,去改变。

就大学生的就业报告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的相关工作,而是从事有些相关性或者专业跨度很大的其他职业。有趣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取得了成功。

他们不论是有自己的爱好或者说生活所迫,都达到了同一个终点,达成这一份改变的必要因素是我们有相关的底蕴与涵养,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只有专精的工程师被要求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他并没有相关经验(在现实中,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结果又会是怎样。

客观来讲,我们在发展自己的爱好的同时(拒绝玩游戏!!!)所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快乐,其次才是相关技能,这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功。

举一些我最近做的事情来作为例子:

在和公众号上写作,锻炼了我构思的能力,养成了我收集资料,关注身边等等能力……(这部分我会另行文阐述,立个flag)

在亚布力论坛上申请小记者团队,让我在短短两天内初步掌握pr、ae、au这些后期制作软件。

其他例子不行列举,有凑字数之嫌。

总的来说,我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参加活动,达成目的的快乐。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甚至是得到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受益匪浅。

木桶理论很适用于团队管理,但却不适用于个人。

因为如果一家公司信奉木桶理论,它必定要求所属的每一块木板都尽可能长,不允许特别短的木板存在。也就是每一位员工都要足够胜任岗位,不允许能力平平的员工出现。

但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一些公司,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的一些初创公司,人力成本是相当大的一项开支,他们更希望拥有“多面手”来完成更多的事情。

毕竟,能做很多事情的人,在关键时刻能解决问题不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之生,度无涯之知,趣甚矣。


后记:为什么要说拒绝玩游戏。

其实游戏也不是那么可恶,但是总有人把大把时间浪费在上面,这不是你的专精,就算当做兴趣也不应该花费这么多时间,单纯为了多巴胺而付出时间。窃以为,并不是很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该不该做T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