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 第六(一)

 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 第六(一) 

 (博主注:这一品是忏悔品,忏侮就是在佛面前忏侮自己的罪孽。但六祖这里与一般的忏侮不同,叫“无相忏悔”。忏,是对过去所犯的错误坦白承认,作自我检查;悔,是发心以后不再犯那些错误,作自我的保证。两者合起来,检查加保证就是忏悔。六祖所言禅法为典型祖师禅,强调明心见性,当机立传。忏悔也是为明心见性服务的。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_、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移,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 第六(一)_第1张图片

既然大家都从远方来,聚会在此,我们都是很有缘,都是多生多劫种下善缘,今生才会聚在一起,现你们每个人都胡跪(即右膝著地),我先传给你们自性法身五分香,然後再授与无相忏悔,所以你们各各胡跪。

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里没有一切的是非,没有一切的善恶,没有嫉妒心,你欲持戒,就要没有嫉妒心,没有贪心、瞋心,没有劫害,而且没有土匪打劫害人的事,这就是戒香。

第二定香,就是观看一切善恶境界,心里不动摇,这就是定香。

第三智慧香,即是自己不要障碍自己,不要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要常用智慧灼破无明,观照自性,诸恶不作,可是要广修众善,而心不执著。你若做善事,做完要把它忘了,不要老想着要有回报,那就是执著,就没有智慧,这就和梁武帝一样。对父母师长上辈,必须要恭恭敬敬,体念慈悲下面的人,周济怜悯孤儿、寡妇等辈,这就是智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即不攀缘善也不攀缘恶,但也不可执著到空上而顽守空寂,不可说我就坐在这个地方,什麽也不学,这就空了,其实这是顽空,毫无用处,好像皮球里也是空,但那个空什麽用也没有,这个耽空守寂的境界,也就和皮球里的空一样,这是顽空,虽一样是空,但它和虚空的空不同,这表示一个人整天就在那里死坐,百物不思,什麽也不想,到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睡觉,什麽也没有做,白空过光陰,你看这可怜不可怜?

应该如何呢?即要广学多闻,现在我们听经,学习佛法,广泛地去多听多闻,有些人也想学佛法,但又不听经,也不学佛法,对佛法一窍不通,却又说都明了,这一类就是耽空守寂的人,要识自本心,通达一切的佛理,和光接物,什麽叫和光呢?如这里有个灯,那里也有灯,灯都有光,你看有没有灯和灯打架,没有的,就是大家在这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而不相妨碍,你不障碍我,我也不障碍你,这就是和光,光就是光明,不能说你的名誉比较高,就要将你打倒,而显出我有名誉,你行你的事,我行我的事,好像有人嫉妒我,是可以的,但我不嫉妒人,你比我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就是没有嫉妒心了。什麽叫「接物」呢?即接引众生,接引众机,你欢喜大乘佛法,我就讲大乘佛教;你欢喜小乘佛教,我就讲小乘的四谛法;你欢喜行菩萨道,我就讲六度万行;你欢喜辟支佛法,我就讲十二因缘,这就是和光接物,应众生机而说种种法,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

要能无我无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说接了一个人就计算自己又度了一个众生,有很大的功德,不要以为说我现在度三个比丘,二个比丘尼出家,我的功德很大了,一有这种思想,连一微尘的功德都没有,要怎样呢?要无人无我,行所无事,乃至度人成佛,也不执著度众生的功德,所以金刚经上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要早也念金刚经,晚也念金刚经,念来念去对金刚经的义理都不明了,到时还说:「你看我如何如何9还有个「我」呢!什麽东西都把「我」摆到前边,那你念什麽金刚经啊!金刚经所阐述的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是诸法空相,所以要明白真义,直至菩提,真性不易——真性也不变异,这就叫解脱知见香,连知见都解脱,无所执著,「无人无我观自在」:谁能无人无我,就是观自在菩萨,「非空非色见如来」: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就见到佛了。

(博主注:在这一段里,六祖首先再一次强调,佛法不是外面的法,是在自己自性之中的。这一件大事须从自性中起,不要向外求,并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六祖还要“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净其心”。“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时,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干净。由此看来,禅宗要求修行不但要从我做起,还要从当下,从一切地方做起。这就是时中。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所以禅宗的修行看来宽松得很,其实是最严格的,它不准你放松每一件事,对你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全面管制。清洗干净就是少动烦恼,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不断烦恼就是凡夫。要知道,烦恼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还是从你自性中产生的,烦恼的开端也是在“这里”,“自净其心”的开端还是在“这里”。所以六祖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离不开自己,只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

  什么是“自性五分法身香”呢?一般寺庙传戒,只是说“五分法身香”就行了,而六祖却处处强调自性。要知道,法身就是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要想证到这个法身,必须具备“五分”。五分包括戒定慧在内。戒定慧是就“因”而说的,你要得成佛的“果”吗,就必须有成佛的“因”。但佛门戒与一般人的戒不一样,一般人守戒是很勉强的,如在某师父那里受了戒,因而不敢违犯。而佛所守的却是“自性戒”。因为就自己的本性而言,是不能做坏事的,守戒的力量来自于自己,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就合于戒律。而一般人守戒,总感到那个戒是一种外在的权威力量,不敢不守。所以六祖在这儿传的“自性戒”是指成佛以后那个非常圆满的戒。为什么说“圆满”呢?因为根本不需要守外面的什么东西,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就是清净有律的。现在叫你守戒,无非是要把你法身中本具的那个戒引发出来。你暂时还做不到,那就只好去“守”,然后慢慢地,就可以把法身中的自性戒的“风格”引发出来,你也就自由自在了。明白了自性戒,那自性定,自性慧也就“亦复如是”了,要想得到佛的法身,就必须具备戒定慧这三种功德。  上面只谈了三分,还要加二分才叫做“五分法身”,另外两分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解脱,当然是指解脱于生死苦海。说简单形象一点,就是精神上自在洒脱。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个最终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得到了解脱知见,也就是得到了关于解脱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开悟,就是见道。开悟了,自然就得到解脱,解脱是果,解脱知见是得到解脱的智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合起来,就是佛的法身。  在佛教寺庙中做法事都有一定的仪式,如传法时,受法的人就必须跪下,传法人要点上一炷香。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戒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戒香;再点一炷香,诵谕一番有关定的颂文,受法人受了,就得了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也是这样传授的,这就是传法的仪式。但在点香的时候,不要以为得到几炷香就得到了法身,必须认识法身的“香”是什么,法身的“香”就是戒定慧,就是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分“真香”拿到后,用来“薰”自己,就可以把自己“薰”成佛。如果用外面的那些烟子来薰自己,则绝对成不了佛。所以六祖在举行这种仪式时,把重点放在各人自己的本分事上。

(博主注:五分法身香,寺庙做法事都有这个仪式,也会常有香客去烧香,但六祖强调的是,烧五注香也是一种形式,虽然必不可少,本质却还是要向内觅,所以六祖强调说,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他的无相颂也说:“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注意六祖在传统五分法身香前面又加了“自性”两个字,变成“自性五分法身香”。这是他的创新,旨在强调烧香是形式,内求是本质。)

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 第六(一)_第2张图片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 第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