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

性的本源

“性”字拆解即“心”与“生”,从心而生。

心脏是作为我们从受精卵发育出来的第一个器官,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

同时,心脏是一个接收外界信息、并形成同步善恶(促进与伤害)判断、继而做出相应的意识调整的最重要器官。可以说,心是引领人获得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


人体思维机能

我们的脑,是负责知识、记忆、逻辑、计算、分析、辨别、判断等功能的器官,这是属于“智力”的范畴,而不自带对善恶的判别反应的;而我们的心,是可以超越有限的几十年教育、习惯等常识指令,以自己独立的能力、对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产生各种处理,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情感、权衡、包容、决定等,属于(包括了智力范畴以外的)“智慧”的范畴。这就是人的意识的等级,属于灵性的等级,属于“基因记忆”。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中的冰山理论,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因此基因记忆在意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性的进化本源

在这里尽量避免生物学学术上的冲突,却要借用生物学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

进化是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其结论结果却有点似是而非,因为谁也没想到一个细胞的结构竟然如此复杂,而且个体无法见证整个种群的形成发展。

同时因为达尔文进化论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原来过着群居生活的猿类由于劳动的发展,使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更加必要,以致达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同时日益扩大和复杂化的自然对象及其属性也迫使人类祖先必须作出更高级的反映。


性的心理改变

经历能够改变一个人,究其根源,在于性的改变,即心对善恶的判断。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相对是善恶的前提。

所以没有绝对的善恶,根据伦理学来看,所谓“恶”是人类发生之初至以群体方式生存之前形成的有利于个体生命存在,以客观本能的个体属性方式,在群体方式生存后的客观显现。“利已”是核心,表现为:损他、损群;所谓“善”是人类个体在单独应对外界环境无法保证生命存在的情况下,逐渐演进成的群体方式生存后形成的有利于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基础“群体存在”,以客观良知群体性属性方式在群体生存过程中的客观显现。“克已”是核心,表现为:利他、利群。

个体在群体中表现为“恶”的利已属性,形成发生史要远远早于表现为“善”的克已属性,故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客观上强于后者。群体的基础功能之一就是“抑恶扬善”。利用高于动物的自我逻辑的功能,自觉明辨善恶,主动“克已”,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之一。而“利已”和“被动克已”是包括人在内所有动物的共性。

因此,性的心理改变在于大环境下的判断与应变,即心对于促进与伤害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或自然的复杂情况的反映。


性的形成、形容与形式

性命:指生物的生命。

性别:生物中有许多物种可以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类,称之为性别。这些不同的性别个体会互相补足结合彼此的基因,以繁衍后代,这种过程称为繁殖。

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性质:从客观角度认知事物的形式。事物性质即生物(人、动植物)对事物的适应感觉反应出人性物性。

性崇拜: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既要提高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又要提高人口的生育能力。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强大的自然压力,生育能力的提高受到极大的制约:一是由于人口稀少,两性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二是由于人的绝大部分精力必须用来谋求食物,性交行为的次数受到严重制约;三是由于怀孕和生育活动严重影响和威胁女性自身的生存,因而必然受到来自女性内部的强大阻力。这一时期,绝大部分两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都将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育能力,都会产生巨大的正向价值,于是,人类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性快感:性崇拜,其客观作用在于刺激和鼓励两性之间的合作,加强人们对于异性生殖器、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的向望和痴迷,促使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生命繁衍的需要。性崇拜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就是两性之间的合作实行结婚制。

性爱:初始以生理为主,在性崇拜形成基因记忆且物质条件得到相对满足后,演变为心理为主的为了满足自己性需要的固定或不固定的性接触,包括拥抱、接吻、爱抚、性交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