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KPI,and Something else——小总手札

最近迷上了OKR。第一次听到TA是在teambition的分享会上,当时我只能很土土的说:各位,你们讲的OKR,我头一次听说。

然后,OKR,就在我心中种下了草。

年底年初,公司开始要求设置每个岗位的KPI指标。身为产品设计序列,真心不知道该给小弟小妹们设置什么KPI指标才好。回想在1号店的时候,绩效考核体系还没有建立;在陆金所的时候,每次5个KPI我都很想笑(用户满意度、PRD按时上线率、跳出率、交易额、还有一个忘记了)。想笑的原因是,其实考核结果和这些KPI基本没有毛线关系。

现如今,自己要给人家制定KPI了,决定补习一下OKR到底是啥,以及是否可以用来代替KPI进行团队绩效管理。

于是,知乎,百度,找到了明道写的一篇长文,然后被勾引了下单他家的书《高绩效团队的三个秘密》。花了大约4小时看完,虽然只有20~30%的营养,其他都是明道故事文,但是,还是达到了了解OKR&梳理了自己思路的目的。

不论是OKR还是KPI,都是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服务的,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公司发展得更好。

老板问:OKR和KPI有啥区别伐?

个人答:本质没区别。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两者都是最终以可量化的指标体现,只是,个人觉得,OKR,更加强调了目标O,这个O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略微模糊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KPI没用,究其原因是,制定KPI的时候,没有放在一个更大更统一的目标框架下,而是割裂的制订指标,仅此而已。

另外一点,OKR不是一个考核体系,是一个项目制的过程管理系统。(希贝自己的理解)一个公司的业绩目标的实现,总是由若干个关键任务完成的,而对于这些关键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公司重点项目,往往可能是跨部门协作的,这个时候,用OKR的方式来组织相干人一起来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战。


举个栗子:

今年要完成销售额1000w

搁着以往,这个KPI,销售部背,其他相关部门也背,然后也许其他部门有相关的辅助指标,比如说,产品部有注册转化率等等之类的指标。

然后,各自去忙各自的了,因为大家拿着各自的KPI走了。

又然后,销售部没有完成KPI,然后产品部完成了KPI。然后出现了如下的对话:

销售:用户质量太差,没法转化。

产品:证据?

销售:我们的产品太烂,对用户没吸引力。

业务:证据?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公司离关门也不远了>>>>>>


如果,按照OKR的方式,可能是这样的:

我们的大目标,销售额1000w>

为了达成这个O,我们的KR是:

销售转化率提升50%——销售负责人

平台提供XXXX名有效用户——平台负责人

渠道提供YYY名有效用户——渠道负责人

......

当然实际案例中,是不可能建这么一个大的O的。

在本案例中,如果有KR达不到的情况(必然,因为KR的目标本来就是制订的有挑战的,做到100%,说明KR定的太保守),大家不是互相指责,而是“目标,进度,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原因,需要的支持,下一步计划”。

其实做成KPI,也可以这么操作。所以,叫什么不重要,执行落地的过程才重要。


OKR,最有特色的是过程管理,即,周期性(周/月)的回顾总结调整,快速试错和快速调整。对于O和KR的定义,非常地挑战领导者。

同时,OKR在某种程度上,是激励员工自动自发的工具:

First,在OKR的制定中,需要把公司O和业务单元O详细讲解给成员,和成员一起讨论KR,并明确负责人。(参与感啊,参与感,我们的员工其实也是我们的用户)

Second,每周review OKR的执行情况,看板管理。目的,让所有人了解进度,及早解决问题和进行调整。看到任务逐步的离目标越来越近,成就感是可以激励人滴。(有童鞋说,看板管理和敏捷开发很像,其实叫什么不重要,本质上,都是为了透明公开有效的开展正确的工作。很关键的一点目标是,自我驱动,我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都在日光之下。你们懂的^_^)

Last,OKR能够让团队聚焦,不至于在各类诱惑或者压力之下迷失方向。每个季度,O不要超过5个,每个O的KR不要超过4个。(导航导航)


明道的书,其实大部分重点在于讲团队协作和培养自驱员工的(说白了,卖他家的产品,如何能帮助企业做到这些好咚咚)。有些观点觉得很不错:

开放透明的沟通文化:团队之间沟通的越多,协作度越高。实际中,往往各自闷头做各自的事情,哪怕6人的小团队,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是有些缺乏。这也是那些互联网协作软件所标榜要解决的痛点。虽然可以通过开全员周会来部分解决沟通的问题,但是沟通这件事情,某种程度,还是和人有关,在没有工具的时候,也有人可以对其他人做的事情比较清楚,协调周全(其实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外加管闲事的大姐气质)。只是,有了工具,可以帮助一部分人提高自己的协作沟通能力。

此外,层级之间的信息流动,透明度。说白了,就是公开民主的程度,个人觉得这个是影响了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度。还是那句话,参与感。

任务型组织:说白了,就是建立成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何做好个人的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是个好话题。做好了,其实对公司对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流行的拖延症患者,懒癌患者的叫法,某种程度也反应了,大家对于这个领域的重视。

目前,在带领团队学习番茄工作法。自从自己用了这个方法觉得效率超高之后,基本逢人就推荐《番茄工作法》这本书。希望团队成员能够在工作中,逐步熟练应用。这些技能要靠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有成果,看到效果之后,自然就会愿意坚持用。当然偷懒几次,坏习惯很快就会回来。

自我驱动的成员:有自驱力的成员,基本都是每家公司的愿望。书里有一个观点特别好,不是员工没有自驱力,是你没有激发出他的积极性。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谁没有积极性呢?

在公司的价值实现和成员的价值实现中,取得双赢。想想在工作中,能带给成员什么样的成长,在成员成长的同时,公司同步获益。

作为从毕业就觉得自我成长为主,公司成长是个人成长的附带品的小叛逆员工,一直在公司安排的工作中,寻找与发现我自成长提高的点,并带着欢喜情愿的心去做,也许就默默的收获了很多吧。(我很擅于给自己画大饼^_^)

自然,十分理解员工对自我成长的诉求。But,这种诉求不能发展成为任性,挑活。什么活离干到极致,都有好远的路要走呢!

“我们和员工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各取所需的伙伴关系。”

“把成就员工作为你工作的成功吧!”


希望团队成员在下一份工作中,体现他们在这里收获的价值。

And Me Too(⊙o⊙)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OKR,KPI,and Something else——小总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