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

再过几日,人民大会堂将迎来一场全新概念的黄梅戏视听盛宴——“名家·经典”2017黄梅戏经典名段北京演唱会。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张图片

十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领衔,20余位黄梅名家首度齐发,向人们展示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此次也是除国粹京剧外,中国地方戏剧种首次如此大规模地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

易仔作为中国非遗文化宣传先锋(不要质疑,我承认……我是自封的),自是不能错过。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2张图片

众所周知,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京剧、黄梅戏、评剧、昆曲、豫剧)剧种之一。同时又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安徽四大优秀剧种,更是被外国朋友盛赞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3张图片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风格清新质朴、素雅自然,表演形式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深受海内外观众的青睐,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4张图片

01

黄梅戏曲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最开始只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种比较正统的民间小戏。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5张图片

其发源地是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清末时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6张图片

02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在流传地,人们习惯称之为“小调子”、“采子”、“梅子腔”等等。

梅戏黄曲不仅腔调好听,耐人寻味,而且底蕴浓厚。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7张图片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8张图片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9张图片

03

清朝道光年间,大学者别霁林曾在《问花水榭诗集》中以“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来描述黄梅采茶歌的兴盛。

如今黄梅戏曲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大家热闹的理由。它不仅是孩子大人的生活乐趣,也是黄梅文化的一种延续。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0张图片

近年来,影视娱乐将触角伸到了各个行业,真人秀更是甚嚣尘上,从做饭到旅游,从家居到建筑,从选秀到文化……

黄梅戏作为中国优秀剧目,也早已脱离《曲苑杂坛》的单调模式,频频在各大真人秀中优雅亮相。

比如《我们来了》。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1张图片

比如《极速前进》。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2张图片

又比如《叮咯咙咚呛》。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3张图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黄梅戏曲看似已被流行音乐取代,但实际上却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铸成经典。

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_第1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人民大会堂的视听盛宴,说说流传两百多年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