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禾
沪江大学,是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也是百年前的沪上名校。
从1906年到1952年,它只存在了短短四十六年,却是中国最动荡不安的四十六年,从诞生在黄浦江畔,在战火中守望,到最后新中国成立而随时代黯然消失,沪大的存在与逝去,似乎正暗含了那个时代所有教会大学必有的命途轨迹和结局。
因为避难而生的大学
建校之初,沪江大学第一任化学系主任梅佩礼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座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一个有思想的学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四十六年,从黄浦江畔的守望者到最后被政府分解消散,沪江大学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只是无论从诞生、发展还是到最后的消失,它的一生似乎都处在被选择的命运之中,在偌大的时代和历史里浮沉。
最初的起源,要追溯到1900年的庚子之乱。
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的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出于传教的同样初衷,二者决定在上海共同创建一所大学。
1902年,他们在杨树浦军工路建造了沪江大学的第一所校舍,思晏堂(也就是如今上海理工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随着1906年浸会神学院和1909年上海浸会大学堂的相继开办,沪江大学的历史也从此时渐次铺展。
上海第一所教会大学
沪江大学对中国教育很大的一点贡献,是在1913年,沪江大学的葛学溥先生创立了社会学系,这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一定意义上使得中国大学的体系逐渐成熟和完整。
沪江大学真正被叫做沪江大学,是在1914年,确定其为学校中文名,并定下了校训为“信、义、勤、爱”;沪江大学逐渐成为一所规模巨大、建筑设施齐全完备的高等学府。
1920年,沪江大学招收了四名女生入学,从此实行男女同校,同时也开创了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因而不得不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并于1928年聘请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华人刘湛恩为校长,他也是沪江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使沪江大学以学风纯朴闻名,而较少教会气。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
时代动荡背景下被迫淡出历史舞台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地处战区的沪大遭到严重破坏,学校被迫撤离。1938年,沪江大学与圣约翰大学等校在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停办,经校友讨论,仍保留一个沪江学院作为学校的火种。1946年2月,在杨树浦军工路原址沪江大学复校。
一直到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原址组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从此, 沪江大学连同其校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那个时代,有十三所教会大学,沪江大学是其中一所。
可以说,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那个时代,外来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们为中国长远的教育保留了火种,使得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在此时得到交流融汇的可能,也为连年的抗战输送了许多人才,可惜的是到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被消失,逐渐被人遗忘,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究其一生,沪江大学的命运确实如同浮尘,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动荡而不断的改变轨迹,但不论如何,以沪江大学为代表的的教会大学,确实在中国教育史上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令人惊叹,却也不可复制,略含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