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我眼中的含义-由《大秦帝国》引发的系列思考

背景:20160521,我有幸参与了“夕闻”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大家聊书聊书中的情感聊书中的世界。那时,我意识到原来我还需将内心的世界努力地充盈扩大,甚至有时会畏缩。因为那可是浩如烟海的艺术、如星空般璀璨的思想,不免总可怜自己太无知而被生活束缚的时间又远远不够。只好拿胡适先生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乱地安稳下自己,才能慢慢读好手中的书。

正题:很开心随机到《大秦帝国》,我对秦国前后的历史是有感情的。可能略中二,有部《秦时明月》的国产动漫前后追了近十年,可惜如今创作团队一心赚钱,虽无可厚非但不免叹息情怀不在。动漫片头有句话“历史为骨,艺术为翼”,我借来形容如《大秦帝国》般写给现代人看的历史小说。那么,它的骨头是否足够真实具有质感,它的羽翼是否足够丰满带来升力。当然,最真实质感的历史是在史学态度严谨、考据详实的学术著作中,读起来未免枯燥。但是,假若艺术之翼过于丰满难免让人怀疑是在打着历史的幌子卖弄现代价值观。所以,要把它当做小说来读体验思考其中丰富的情感与故事,而对于历史真实性以谨慎的态度吸收。这算是对历史小说我先入为主的态度。

在分享会上,有位同学提到:“我以前不太看历史类的小说,觉得离我们太远了”。由此我想,历史于现在的我们是怎样的含义呢?或者,过去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对于时间,物理学上应有更理性科学的阐释。仅从感性上,对于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我们怎样看待处于时间轴上不同坐标处的人与事?《大秦帝国》的分享者有句话给了我启示:“只是生活时代不同,他们一样有爱情、亲情、友情······”。这句话听起来是如此普通,道理也非常自然。可反思下自己,为什么“他们跟我们一样”需要我领悟,难道不是本来就如此吗?也许面对历史时我带着“时间久远”的标签化思维产生了偏见。有次《天天向上》请到叶锦添,他里面提到一句关于他的设计:“我不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我在中间”。很有趣,如今想来我大胆解读,是否指对待审美与设计摒弃时间的标签化,就是他在中间历朝历代的审美与设计环绕于他,仅是风格的差异而非具有时间轴般的线性距离偏见,如此这样,当他借鉴古今风格形成新设计时仅是在融合审美差异而非跨越时间鸿沟。那么当我阅读时面对历史,我会去想那时的经济背景下人们以那样的方式活下去,跟我现代以这样的方式谋生,本质上并无二致亦没有高下之分。那时的男女是那样的不可想象地结合,而现在的我们两性交往也有很多那时根本不可能,情感是等同的,并没有封建与先进之分,如此等等。以前常听,要结合时代历史背景去理解,可如今我想不管什么样的历史时代背景,人都是要活着并追求什么实现什么。那么,书中的人他为什么要那样活着?他为什么要追求那个?我能否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偏见与他共情,好像我过了主人公那样的一生。我能否也能站在中央探寻不同时空坐标下的人事情理,不因畏惧时间年代的久远和空间环境的差异。过往只以为这个世界多样性在空间域内是如此的辽阔,而《大秦帝国》作为引子令我意识到世界深邃感在时间轴上的无限延伸,而面对无限的外界能否开拓属于自我的内心小宇宙,也许我要首先摒弃时空的偏见,以一视同仁、存异求同、探索核心的眼光看待过往跟如今。

后记:按惯例应写个读后感的,一来《大秦帝国》好长好长,二是仅由简单的分享介绍引发了我不少思考与思维成长,不吐不快,留下随意的想法与大家探讨,可算作“读前感”吧。感谢夕闻,感谢《大秦帝国》的分享。

-----炜帅(来自夕闻五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在我眼中的含义-由《大秦帝国》引发的系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