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中,大家都发现了社会的飞速变化,很多人都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都要学会快速地浏览信息,更新知识,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原来一直使用的手机更新换代为智能手机,而且智能手机的功能也一直在更新,我总是不会好好使用。每次换一部新手机,就要摸索着使用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用这部手机。而且随着网络支付的兴起,支付宝、微信的功能总让我们意外。前几天有人告诉我说微信还可以摇一摇免单,我找了好长时间就不知道在哪里,也是够保本了。但是面对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多少人是愿意并且积极地去应对改变呢?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总喜欢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学这个哈,将来就指望你帮我做这些了。学习电脑、手机如此,学习英语、开车也是如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
处在我们已知的领域的轻松、安全和愉悦、幸福,往往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以很多人喜欢“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有很多人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交往,就是因为在这个空间或者这个领域内,我们感受到的是安全和放松,这一空间或者领域就是舒适区。而在我们完全不懂的领域内行走,无疑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会很明显的感受到我们的无知,而且我们还无法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掌控感,这是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所以处于这样的区域里的我们,往往会感到紧张和恐慌。
有一次,某位大咖讲学,我在宣传栏上看到了题目,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就早早地道会议室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静等开课。然而,当讲座开始的时候,我却蒙圈了,因为他所讲的天体运动是我压根就听不懂的东西,想要离开,又觉得很不礼貌,可是坐在那里,却又完全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当时如坐针毡,浑身都是不舒服的。后来才知道,我感兴趣的讲座地点变了。
其实单是增加人的焦虑程度并不会成为更多人离开舒适区的阻碍,阻碍的根本在于我们认为走出舒适区面对的就是恐慌区(panic zone)(如图所示),恐慌区对人来说是未知的存在,就像我们夜晚从宾馆离开,外面是漆黑的夜,因为漆黑,我们无法看清路的面目,更无法预知可能的困难和危险,没有足够的勇气,因此无法前行。 处于恐慌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恐惧、害怕、危险、不安全等许多负性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我们迅速逃离,以保护自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恐慌使我们警觉,并且开启自我保护的模式,比如感到危险,比如聚集更多的能量等,比如逃离,甚至比如求救,这对个体来说是非常有生物学意义的存在。然而,问题在于当我们进入我们认为的恐慌区时,个体的情绪被激发的过于明显,因此这个时候人的理智往往就会失效,忘记去评估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不是真的是恐慌区,还是其实只是自己未知的,但是是自己可以把控的范围。
对于很多人来说, 对舒适区过分依赖,而不敢走出舒适区的原因之一就是误认为走出舒适区就会进入恐慌区,而实际上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还有一个学习区,走出舒适区我们会进入学习区,在这个区域我们会因为对某些方面的无知而感到焦虑,但焦虑的程度往往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并且焦虑会促使为我们更为专注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因此,学习区具有促进个体发展潜力的良好作用。 但是也有人将学习区也看成是恐惧区,因为对他来说,学习是件让人十分难受的事情,因为学习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知,意味着必须面对自己的不足,意味着要占用自己的娱乐时间,这让人无法接受。还有的人对于自己和未来过于消极,认为无论自己怎么折腾,自己的能力也无法得以提升,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观念。
当我们发现自己现有的生活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当前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要的,却依然选择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是因为我们过度强调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和不稳定的恐怖性。所以有人指出“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不能忍受外部或环境中的任何让个体感到不安全的因素,或者超出自我掌控的范围,那么这个个体就无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自我的成长也就变成了空谈。
和很多媒体上说女性的方向感很差的说法一致,我其实也是一个在城市里特别容易迷向(辨不清东南西北)的人,在我的印象中,村里的路的走向就是所有,我只知道东西向的路是有尽头的,而南北向的路是通向远方的。然后某一天,我需要沿着南北向的路走向我从来没有去过的乡镇,我只知道,一直向北走,就能走到。然后,我走了十里路(听大人说的),走到了乡里,给自己报名参加了乡里的小升初考试。自此之后,去到更大的城市,依然会用自己已知的这些判定方向的方法来判断城市的路,当然就会有了看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非说是北方,无可救药。但后来我不再拘泥于辨识东南西北,我只需要知道我要去的地方在我的前面还是左边,我需要朝右行还是朝左走就可以了。现在有了手机导航,更不需要去管迷向不迷向的问题了,我可以在一个城市里游走,不管方向。这就是在舒适区以内的安全,以及用各种方法和借口待在舒适区内不要求改变的表现。虽然不好,但无伤大雅。
因为专业发展的问题,我外出参加了一个相关的会议,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来讨论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而有些方法在当下其实是无法实施的,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都有一点“英雄气短”的感觉,觉得自己十八般武艺却苦无用武之地。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士在大家都抱怨的时候站了起来,说分享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刚入职两年,遇到机构改革,他们单位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几个部门,告诉这几个部门的人,可以转行,可以辞职。而刚入职的他没有办法接受辞职,因为辞职就意味着他断了自己的口粮。没有办法,只能转行。转到哪里呢?其实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是又觉得不能离自己的专业太远,所以就选择了一个他说其实是夹缝中的一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在当时,其实是无前车之鉴,基本上是摸着石头也不知道怎么过河的。但是很让他意外的是,他认真学习了两年,开始在一些学校里开讲座,搞活动,用他的话说,是啥活都接,为了能够打造自己。天道酬勤,他不仅仅在单位里新的部门占了一席之地,而且开创了这个单位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他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开始出书,开始系统地讲学,开始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也开始有人向他约稿。给我们分享他的经历的时候,他说,会议结束后,他要去北京在某个平台上录网课视频,这一信息出来,惊诧了几乎所有的人。因为那个平台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大家都在感慨此人的收获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他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而我们,到底缺了什么?
他的经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迫不得已。他无法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做任何改变,他必须要面对现实,所以他选择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许,对他来说,刚开始离开舒适区,就意味着恐慌、不安,但是他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他需要进入的领域,逐渐地将恐慌变成可控的焦虑,将不安变成改变的动力,换句话说,其实他并没有一步踏进恐慌区,离开舒适区,他只是进入了学习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但是这也是一种挑战和成长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能发展自我,迅速地提升自我,从而拓展我们的舒适区,让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感到安全和放松,应付自如。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采访和录课程对他来说也不再是件难事了。他成功地挑战了自我,发展了自我。这就是离开舒适区之后的收获。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开玩笑地说,“我是在相声界里最会画画的人,我是在画画界里最会说相声的人”,来表达我们的自信,而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的在不同领域里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即使是在同一领域之内,因为专业方向的不同,也会有隔行如隔山之感,所以能在专业内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譬如,演员来演角色,如果一直演某一类人,对这个演员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如果要挑战不同的类型的角色呢?这就是舒适区之外的领域了。如果一个演员被评价为“演什么像什么”,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演员,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喜好限制自己的领地,他在演艺中不断地学习和挑战着自我。
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可以吗?如果对你来说没有任何不适,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如果当我们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的时候,静下心来看看,我们在害怕什么,我们是不是在头脑中陷入了“离开舒适区就是完全未知的领域”的思维模式?我们是不是被我们想象的诸多困难吓倒了呢?可不可以试着走出一步,看看会发生什么?新的变化中,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应对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哪些对我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区分这些,就会让我们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我们也就有了发展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