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天才非完人——王勃

      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一颗流星,说他是流星,仅仅是就寿命而言,而看文学成就,则恰恰是恒星,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背诵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卓越才华毋庸置疑,以至于会让很多人因为“初唐四杰”的顺序排名而误以为他的辈分高于卢照邻、骆宾王,但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王勃和杨炯的父辈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学成就不以年龄的高低定胜负,这样的排名也使诗人杨炯一度觉得没面子,常说“耻于王后,愧在卢前”。不过,仅仅26岁(有版本称28岁)的生命居然能够创造如此众多的传世之作和一些文献研究著作,可见王勃的天才。

      初唐时期,诗歌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很多诗文还留有魏晋遗风,王勃无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此优秀的诗人,我不在进入课文讲解前就介绍他的生平呢?

      王勃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孟子》中说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王勃相比于常人,拥有的当然也不能算是小才了,但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以为自己懂得多,处处炫耀便也觉得此人有些肤浅,缺少城府,当然这也和他的年龄小有关,连孔子口中的“而立之年”还没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过“兴尽悲来”的词语,可以说全文的感情在此发生了改变,在这之前还是“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感情还是那样的欢快,那样高涨,但是到此为止就“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就时运不齐,怎么突然就发出兴尽悲来的浩叹呢?这悲情缘何而来?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也就26岁左右,甚至更小,但是却在作品里说自己“老当益壮”,不是无病而呻,是面对自己身世遭遇的真情流露。王勃是少年天才,十五岁就给丞相写颂、赋,给丞相提了很多治理国家的方略,如果不是真知灼见,我想丞相连理都不会理,但是正是这样的机会,让王勃得到丞相的首肯,十五岁就让他做了佩王府的修撰。唐高宗李治有很多儿子,佩王是皇子之一,当时的宫里流行斗鸡的游戏,这种游戏看似无聊,甚至有些低级,但是却一直沿袭到盛唐,《东城老父传》和杜甫的诗歌里都有对此类事件的记载,据说还有一位很有名的神鸡童贾昌。一日,佩王和高宗的另一个皇子英王斗鸡,王勃为了助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讨伐文章,讨伐的对象居然是英王的鸡,他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好,却不想遭到了高宗的责骂,这不是在挑拨了皇子之间的关系吗,唐高宗就把王勃撵出了佩王府,十五岁,人生就遭受一次重创,过早地就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此后,王勃开始漂泊,几年之后,又做了一个小官,但是一件更大的事情发生了。

      王勃和一个官奴曹达关系甚好,曹达犯罪了跑到王勃那里避祸,王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私自收留了曹达,时间一长,风声一紧,王勃觉得再这样下去自身难保,居然杀死了昔日的好友,东窗事发后,王勃被判死刑,幸好正赶上皇帝大赦天下,王勃才捡了一条命。因为这件事情,他父亲也受到牵连,被派到极为偏远的交趾去做县令,在今天的越南河内,王勃是要到交趾去看望他的父亲路过滕王阁,赶上了一次为重修滕王阁而举行的盛会,写下了《滕王阁序》。

      王勃的确是一个文采斐然的天才,,诗歌艺术性也很强,但后人也必须承认他思想方面的不足,不能像李白、杜甫一样给人以厚重的生命感发,也就注定他不会成为顶级的一流诗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唐时期的天才非完人——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