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赚得更多吗?

全文摘录自得到APP上李笑来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什么是贪婪?对于贪婪,最直接最明了的定义大致如下:

贪婪就是想要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天主教教义里,有所谓的七宗罪,贪婪就是其中一个;然而,若是仔细看看剩下的六个,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全都源自于贪婪:

傲慢:是因为假装(或者假装到相信)自己拥有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种种高高在上的权力;
嫉妒:是因为想要自己尚不具备的东西,却发现别人已经有了;
愤怒:是因为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那能力却没有;
怠惰:是因为命名要用劳动去交换,却想张口就来、伸手既得;
暴食:这一条其实真的不算什么罪,除非吃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古时候算罪,是因为那时候物质真的很困乏,所以,“使劲多吃的那一部分”,其实是“从别人那里抢来的”,或者说,“不暴食的话,可能有机会让别人不饿死”……

我个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也并不排斥阅读各种经文。说实话,从那些远古留下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观察,和非常有启发的智慧。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如果你有那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经验,因为那实在是太正常了——被摆了一道,竟然还没死,就应该非常庆幸了;被摆了一道,还没死,然后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最可怕的情况是这样的:

很多人的贪婪,来自于无知。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可是,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贪婪,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拿东西原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

举个例子,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历史上,犹太人因为更早更坚定的明白金钱与时间的关系,他们不仅收利息,还收复利——可因此,长期被所有其他种族的人憎恨,动不动就要“灭掉犹太人”,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

首先,利息就应该属于放贷者;其次,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于是,理论上来讲,这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哪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付利息”。所以,“不愿因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你说这是不是极度贪婪?

然而,冷静的看待历史现象,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贪婪”来自于无知,很多的时候并非“故意”,甚至整个社会都一并无知。乃至于很多人就算是蠢,也是学出来的傻,教出来的笨,而不是天生如此。

关于利息如此,那,关于投资回报率呢?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境内的民间借贷互联网化——也就是P2P,非常火爆。当有平台给出年化25%收益的时候,实际上说明已经危机遍地了。

你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看看大银行的一年期整存争取存款利率是多少?这几年大约都是1.75%左右。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用100元去赚取10元,应该是易如反掌,然而,用100亿去赚10个亿回来,与前者之间的难度差异就天壤之别了。银行的资本量级太大,所以,能给出的利息搞不到哪里去——银行也要把钱借出去才能赚取“利差”。

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若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以上,就已经开始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若是达到25%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即8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可是,国内频繁出现各种“民间借贷重灾区”,许多年来,连年不断,说明什么?说明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

无知无畏的结局通常都不好,很“遭罪”。所以很多的时候,贪婪真的并不一定是“犯罪”,因为常常并非敌意;贪婪最终肯定是“遭罪”,因为无知之下贪婪的人都很被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已经在不得不承受那恶果了。

我们看看全球范围内顶级投资者的战绩:

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2007年的43年里,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1.1%;
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来,连续30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34%;
格林布雷:哥谭基金,在1985年到2005年这20年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

这都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一个“及格水准”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巴菲特其实同事也是个PR高手(Public Relations),虽然有很多“高级”投资者其实对巴菲特的评价并不高,但巴菲特其实是在公众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当然了,我们有句话说,“文人相轻”,可实际上,在投资领域里,“投资人之间的相轻”只有更多绝对不少。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

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15%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这还是在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刻研究与认知的前提下——这一点很重要,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大神格林布雷的一个类比特别精彩,值得牢记: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15%,这是个要记住的数字。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回过头来认真注意措辞:

复合年化回报率(或“收益率”)

绝大多数人只懂得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一旦我们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我们讨论的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很多年,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所以,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然后再就加上“价值”,即“长期价值”——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什么是“诱惑”?诱惑可以如此定义:

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换言之,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这是一个看到之后过去至少十年才能真正深刻领悟的道理,究竟是不是“多么痛的领悟!”,要看“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够彻底深入的吸收接受。

请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15%的目标”。

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很多在此之前,你会不由自主的关注的东西,就好像“突然间彻底消失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好像“突然冒出来一样”,那感觉很神奇的。

绝大多数人终生都只是“短期投资者”而已,又因为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理直气壮的接受各种“诱惑”,于是,他们所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很难想象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们不关注K线图——不关注这个他们能关注什么呢?也很难想象他们不去四处打探消息——自己没有分析能力却又想要分析结果,这就是贪婪,可除了贪婪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更难想象他们穿过或药厂(他们其实并不只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火把),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后他们竟然不会沾沾自喜,竟然会“自然而然”地终生不再拿着火把穿过另外一个火药厂……

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之后,都会看一段时间K线图,因为:

  1. 刚开始啥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2. 那K线图很刺激人性,总是可以让你感觉“所见即所得”……

看着那历史波段,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手脑子里没有闪过这个念头:“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一定多赚很多!”

这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而不是幻想者未来可能的实际经历。等有一天,自己真的身在其中就知道了,从自己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每时每刻的价格,都既看起来像最高点,又看起来像最低点;并且,一旦开始关注K线,基本上很难思考长期——因为“活在当下”的感觉和冲动是那么强烈,自己的大脑分分秒秒都在被各种直觉所刺激,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实际上在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分分钟把自己变成赌客却又不好自知——又是一个不留神就已经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变身所迷惑。

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并且,突然之间因为这个类比而感到无比轻松:

股票市场既然短期来看只不过是投票机,那就让别人投票就好了,反正投票者络绎不绝,根本就用不着我自己去投票,更用不着去反复投票。若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称重这事儿也不用我干了,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去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找胖子很简单啊,就看谁“越吃越多”呗。

虽然最后一句话都开始接近于玩笑了,可到今天我都记得想通(或者说是“被提醒”)前半部分的那一瞬间的解脱。至于最后一句话,其实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只不过是把事情过分简单化了而已。不过,我之所以感到解脱,是因为想明白“学会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这事儿,应该室友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我再想要,就不是“贪婪”了,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属于我。你说这是不是超级解脱?

思考与行动

  1. 请仔细回顾关于“贪婪”的定义,拿出纸笔罗列一下:我过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的贪婪了?给我带来的害处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灾难?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答:我进入股市的背后就是贪婪,记得有一次牛市的时候,认为买什么都赚钱,于是我按照学号059购买了古越龙山(600059),简直可笑之极。就是在赌博。最后亏钱了,还好我才投了几万元。

  2. 请仔细回顾关于“诱惑”的定义,拿出纸笔罗列一下:我过去在哪些地方“不由自主”的贪婪了?给我带来的害处是什么?是不是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灾难?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如何避免?
    答:老家的高利贷放贷,我作为金主,做了有3年的时间,这3年基本上月利率都是1.5%-2%,折合年化回报率有18%-24%,想李笑来说的,这就是拿着火把穿越火药厂,危险之极,但是这3年我至少赚了20万。看来只是要配置一部分。

  3. 如果开始关注“长期”,那么在投资领域里,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研究了,这话没错,但究竟要分析什么?研究什么?虽然以后还会有讲解,但我自己是不是已经可以开始做一些什么了?
    答:要分析这家公司未来会不会成为胖子,越吃越胖,前景如何,5年后会不会更好。

  4.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长期投资者”,不需要或者不应该分析与研究的是什么?
    答:最不需要去分析研究的就是K线图,短期趋势,历史趋势,主要看未来。

  5. 就算我没有钱去“实际投资”,我是不是一样可以去分析与研究?如何在“没有现金鼓励”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兴趣盎然?
    答:这个问题我倒是没有很好的答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靠分析正确觉得自己很牛B来鼓励自己?把这些钱判了无期徒刑,然后想着自己退休后这些钱可以怎么用来享受,但是只能靠梦想支撑,短期想拿着赚来的钱去享受是没办法了。所以给自己定下一个价值观,投资是看长远的,要会忍耐,不要有过多的物欲,这些钱攒着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的。但是旅游和教育,还是要投资的。比例如何把握?每年设定旅游基金和教育基金,旅游3万,教育1万。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能赚得更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