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怎么破?|《改变》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怎么破?酗酒问题靠禁酒为什么破不了?失眠可以怎么办?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指出了传统问题解决无效的原因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二序改变。这本期待已久的书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怎么破?|《改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二序改变是怎么样的

战争中的黑箱设备,打开会启动自爆。敌方拿到后,通过输入信号得到的输出来判断设备的信息,而不通过构造来了解它。和黑箱法一样,第二序改变

-  处理此时此地的情境(here and now),处理问题的结果,不探究假设性的原因。重要的问题是what而不是 why

正如书中提到,数学也是不问为什么的。数学处理的是在一系统内相互关联的元素。原因并不重要。

- 将问题置于不同的解决问题框架之中

用4条直线一笔串9个点。许多人初做题时都会将9点图放到正方形的框架里思考。而下图的答案另设了一个框架。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怎么破?|《改变》_第2张图片
9点问题

理论基础-群论/逻辑类型理论

第二序改变的理论基础来自数学的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

群论

01 群由具有同一特征的成员(members)组成
02 成员可以以不同顺序组合,且组合的结果相同
03 每个群都有一个恒等成员。任何成员和恒等成员组合,结果为该成员自身。
04 每个成员都有其相对或相反成员,成员和其相反成员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

逻辑类型理论: 种类class 和成员

凡牵涉到某集合(种类)所有成员的,不可能是该集合的一个成员。

如何进行第二序改变呢?

这是一种重新框定的艺术。

重新框定指将一个事物的种类成员改变成另一相等有效的种类成员。或者,将这一新的种类成员引进我们的概念中,并使我们能用这一种新的观点去理解事物。

红色小木块可以是红色物体,也可以是块状物体。当红色对于解决问题无效时,可以从块状的角度入手。

区分成员和种类,将其作为不同逻辑层次

传统的问题处理常会混淆成员和种类。例如妈妈对小孩说,你要去学习,别我让你学习你才学习。

她硬性规定所有行为必须是自愿自发的,凡是服从外在规定的行为都是不被许可的。妈妈的规定涉及了所有规定(种类),但是它本身也是一条规定,是属于该种类的一个成员。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悖论问题。孩子如果真的自愿学习,便是做了一件发自内心的事而没有服从规定(种类)。孩子如果不自愿,遍也打破了"学习需自愿自发"这条规定(成员)。

再如失眠时强迫自己睡着也是混淆了种类和成员。因为睡着是一件自愿自发的事情。

了解一个问题形成的假设。找到与其并列的其他假设,而不是在默认假设下工作

问题的假设是一类很重要的成员。但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某一假设只是成员之一。

9点问题是由于我们默认了正方形假设。当我们了解到正方形只是其中一个假设,只是一个成员。这个问题还有其他成员例如“非正方形假设”时,我们就在用第二序改变在思考。

"真实"是有足够多的人都同意称它为"真实"的事物。到后来,这个大家都同意的定义,却被人们经验成了客观存在的"现实"。
叔本华:我们在“创造”了一个“现实”之后却“忘记”了它是我们所创造的,反倒视之为完全独立于我们自己的一件事。

对于相反成员的正确操作

通常,当A发生且情况很糟,我们会引入A的替换物或对立面来避免问题的发生。落入不是A就是非A的二选一谬误。

之所以常犯这一问题,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让我们觉得引入相反成员有效。例如天冷了加衣。

但类似于酗酒问题却无法用禁酒来解决。禁酒会造成走私等更严重的问题。

作者说天冷加衣属于第一序的改变,而禁酒的问题需要用第二序改变解决。但作者没有说为什么。

我分析了下,天冷加衣只有一对相反成员。冷和变温暖。而酗酒问题有两对相反成员。需要酒/没有酒和不应该喝酒/喝酒。用没有酒来对付不应该喝酒无法解决问题。就像一列向上的自动电梯。天冷加衣就好比顺着电梯往上走。但酗酒问题就好比从上往下走。(觉得不应喝酒而向下,但内心想喝酒,如电梯,向上)往下走并不能解决电梯上行的问题。动用第二序改变例如让电梯停止等才可能解决。

引入相反成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善的反面是恶。A的对立面是非A。但第二序改变致力于:不是A,也不是非A。

案例

书中举了几十个单独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第二序改变。作为不上升方法论会死星人,我把这些例子作了归纳,分析出成员和种类,并提炼了几种模式。

把A当成成员,找到其他成员

A指问题,非A指问题的反面。

妈妈教育,骂女儿时,爸爸都不参与。妈妈希望爸爸和他一起骂女儿,否则觉得爸爸暗中和女儿串通一气。但爸爸生气地否认这一指控。治疗师建议爸爸,每次妈妈和女儿吵架,他可以做一件让女儿困惑的事,例如拿出10元给她。女儿如果追问为什么,可以说,我就是喜欢给你10元。这样可以让妈妈觉得至少爸爸有在帮忙。

A:骂女儿    非A:不骂女儿

种类: 教育女儿(和我同一立场)

成员: 骂女儿对她说理; 使她困惑、惊讶、顿悟等任何中性或偏负面情绪。

还有一个对付谨慎者的案例也是类似的方法。例如鼓励一个害羞的男孩和女生说话,光是说“这没什么好怕的啊!”是没有办法消除他的恐惧的。而当你给出具体的方法后,他们往往会给出种种理由不同意。这时一个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我有一个好的方法,你必须先答应去做。这个方法绝对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

A :想不到方法做某事     非A :想到方法做某事

成员: 鼓励去做,没什么可怕的; 先答应做,不管是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使对方从选择做什么变为了做与不做二选一)

强化A以达到非A

有一个例子是一对年轻夫妻。丈夫的父母总是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每次来他们家里,尽管夫妻已收拾过家里,父母还会再次收拾。每次婆婆都霸占厨房,公公收拾院子。治疗师给的方案是,下次父母再来时,不需要收拾,要显得乱。这样一来,父母看到后表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我们再也不管你们了。

A : 儿子儿媳还小       非A:  儿子儿媳是成人

对付的方法不是告知父母非A,而是强化A让父母理解非A。

另外演讲者承认自己紧张往往能消除紧张。也是由于暴露A来达到非A。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女白领晚上喜欢到声色场所勾引男人一夜情。她有种作践自己的倾向。治疗师让她平时在公共场所做一些出格但无伤大雅的事。例如左右脚穿不同的鞋子,顶着油污的脸去上班。最后她停止了晚上作践自己的行为,因为公共场所的这些行为都令她不堪。

A:作践自己 非A:不作践自己 B:令自己出小丑 非B:不出丑。这个例子通过对比非B让主角意识到非A。

归纳一下

种类: 了解非A

成员: 表现和告知非A (传统手段); 通过承认A暴露A以了解非A;强化A加深对非A的认识;通过对比"非B"意识到非A

书中这些例子也是这个范畴:儿子精神病想要像正常人对待(你妈觉得你冷)/不肯出院的病人/理想主义者/失眠等。

假设不存在则问题不存在

书中提到一类指控对方有问题而实际没有问题的案例。例如妻子指控丈夫偷偷喝酒,并还会举出一些她认为可信的证据。治疗师建议妻子专注收集更多证据,提高观察能力。建议丈夫在没喝酒时装醉,在喝了酒时装清醒。如此一来妻子会怀疑自己的证据。

这个案例里并没有针对喝酒的问题,而是针对了妻子的假设。治疗师强化了妻子的假设以让其意识到假设的不正确。

A:有丈夫喝酒的证据  非A:没有证据

种类: 丈夫没有喝酒

成员: 找不到丈夫喝酒的证据(传统做法); 妻子的证据是错的,妻子的判断力是弱的;

对问题的解决转为对关系(对抗)的解决

还有个案例比较难抽象和归类,先单开一类。

这个案例讲如何对付叛逆期的青少年。传统的说教惩罚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治疗师建议放弃压制,而施以“仁慈的破坏”。例如想让青少年早回家,则对他说:我们希望你11点前回家。但你如果晚回我们也不能做什么。并在11点就睡觉。孩子晚回去开门时,装作睡意惺忪,被吵醒。他们每做坏事,就做些小破坏惩罚他们。例如在他们的床单上放饼干屑。他们问起来,就抱歉地说,我一边给你铺床一边吃饼干。不小心撒上了,最近怎么老是迷迷糊糊的。

这么处理,实际上把“矫正青少年行为”转化为处理对抗。当对抗消失,少年们发现反叛也不吸引人了。

A :青少年对抗父母  非A:青少年不对抗

这个案例里,除了消除来自青少年的对抗,还可以主动“侵略”青少年制造对抗并消除对抗。

成员: 压制住对抗(传统做法); 消除对抗; 制造又消除对抗:侵略又示弱

当问题趋向无解,不妨跳出来想想,我们是否只在一种成员的范畴里思考?还可以怎样发掘其他成员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怎么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