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与思.2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

出国后,身处对应的外语环境,天天听与说,几个月后,外语自然掌握流利了。
逻辑上没毛病,但实际操作时,外语水平的提升与否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结论是——说不准。

现象

学生出国后,一般有几种选择。继续留在华人学生圈子中,这点对外语提升的意义不大,不必多言。少数会将生活圈子局限在 China Town, 结果留学归来,外语可能没有长进太多,粤语倒是提升了不少(注:粤语系汉语结构下的方言,在汉语结构下学习粤语和跨语言结构学习英语是两个本质不同的过程)。再者还有一种现象,从本地人房东家开始扩大社交圈。

对于外语水平未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无论与自己的房东,还是本地人的交流,多会局限在比较简单和日常的层次:涉及复杂句式或者不常用单词的日常会话时,尤为痛苦。

此时学生如果要理解这些输入的信息,一般会作询问,但对方用更多外语来解释时,往往又带出了更多无法收进脑子进行处理的内容。一次两次,如此往复,本地人失去了深入交流的兴趣和耐心,学生也出于难为情,更少询问具体意思。

但另一方面,对于小孩子(严格意义说,12岁以下),他们到了国外环境,就算是零基础,每天保证几小时的交流(不局限于语言),一年时间左右就可以说的和当地人一样好,俞敏洪就曾这般感慨过自己和自己女儿的差异。语言学家发现,婴儿是从六个月大时开始注意语言符号的,之前并不知道语言和其他声音的区别。而每天他们会注意语言从而学习的时间,总和下来也不过一两个小时,但两年就会了。这里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从中又能得出什么方法论?先看两个概念。

书摘与思.2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_第1张图片
论符号、语言和抽象思维

有效输入与无效输入

将自己和三个不会汉语的阿拉伯人放在一个办公室,一起工作一年后,很大概率上,四个人依旧不能深层次交流。因为对阿拉伯语没有基础认知,阿拉伯语对自己而言,就是“无效输入”,听再多都一样。

而在我们小时候,对汉语已经有一定认知,学校里,我们会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接受比我们当前理解水平稍高的汉语,在这种不断的,稍微超出我们当前理解层次一点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汉语的理解水平也逐渐增高,这一过程所输入的汉语,就如我们踮起脚就能够到的苹果一样,对我们则是“有效输入”。

语言关键期和语言区

对于语言的最佳学习时期,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普遍观点是,成人在系统性的学习中(比如结合专业教学的培训机构)更占优,而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更占优。争论直到1997年的一篇报道,一所实验室对英语和其他语言(含中文)的双语人士的大脑进行扫描,比较了两类人:从小就学会了外语的人(以下简称A类) 和 年龄更大(十一二岁以上)开始学习外语的人(以下简称B类)。

研究发现,A类人的两种语言区在大脑中位于同一区域几乎重叠,B类人的两个语言区在大脑中是明显分开的,在使用其中一个语言时,该区域活跃,但另一区域关闭。

这一结论对语言学术界造成了轰动,而作者漏屋也总结了四点意义。

  • 语言学习确实存在生理关键期
  • 外语思维的确实存在。即形不成新的 外语语言区 就无法用外语思维,只能在固有记忆中 调取 外语知识
  • 不同语言的形成机理,以及在大脑中的存在位置相同
  • 尽管存在关键期,但成人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实现结果是近似的,导致效率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实现过程。分析与改进实现过程,将会是提高效率,加快语言区形成的关键方法。

大脑的记忆机理

书摘与思.2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_第2张图片

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对于大部分人,左脑负责:数字、逻辑、计算、推理、语言。右脑负责:图像、色彩、音调、旋律和浪漫。简单总结左脑为逻辑脑或理性脑,右脑为图像脑或感性脑。婴儿所具有的神经元突触数量大约为成年人的两倍,而左右脑之间的联系也比成人更紧密。

大脑记忆和形成条件反射的机理,就蕴藏在这些神经元组成的神经链上。每当大脑完成一次思考(或者意识),相关的一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用以在大脑间的不同区域传递信息,激活的次数多了,这一组神经元就会加强彼此的联系,得以更高效的传达神经冲动。而长时间未被激活的神经元,则会逐渐萎缩,被修剪掉,用以腾出更多的资源供其他的强神经元继续生长。

以路做比喻,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从而产生了新的贸易与交流。流量大了,车轮逐渐碾出了道路,且越来越宽。当它变成高速公路,运输效率就更高了。但如果随着时间推移,原本车辙集合成的路逐渐没了人流来往,就会随着自然侵蚀,逐渐恢复成最初的样子,又不适宜走路了。

关于神经元、记忆、大脑机理还有很多可发散的内容,比如睡眠时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元在不同年龄的数量,彼此交互连接的方式等等,有兴趣读者可自行另作延伸。

儿童获得语言和成人学习语言的本质区别

回来看成人和儿童的外语学习过程。成人学习多是同样的方法,系统性的,用记忆的方法学习:背单词,背用法,背文章,没毛病。记忆完后的知识,被存放到了大脑负责记忆的区域。记忆过程符合记忆规律,最典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Ebbinghaus) 的记忆曲线,即记忆-遗忘-记忆,许多背单词的软件正是用的这一原理,反复刺激,从而达成最终的记忆效果。

书摘与思.2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_第3张图片

但语言的变化非常复杂,专家分析有上百万种常用组合,包括了一般人使用的近两万个单词和上万个词组。需要约9000小时的记忆,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量,从而能应对这么多变化。

而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如上所述,左右脑配合。儿童在刚开始接触语言时,其实也算无效输入,因为没有任何基础。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对 出现这些词汇 时的场景图像的观察(亦包括触觉、嗅觉等其他感官刺激),来猜测词汇的大致含义,并与图像进行联系。经过多次的重复刺激,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并在大脑语言区的位置形成网络结构,并逐渐形成语言区,最终实现了该语言的语音符号思维。总结起来,就是:

  • 成人:记忆→记忆区→知识
  • 儿童: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语言包含一定知识的成分,但知识不是语言能力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记忆受损,但说话没问题的现象。既然语言算不上记忆,也不存在所谓“忘记”,也就是说,语言不应该是靠记忆或者背诵而来。

这里笔者对原作者有意补充,语言不该靠记忆或背诵而来,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我们平常人习得第二外语的过程而言,我们难以有时间精力采用儿童的学习方式来逐渐形成第二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普通学习中,仍需要大量的原始积累来培养语感,验证甚至发掘适宜自己的方法论。

To be continued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摘与思.2 -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