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1张图片

对日本的印象逐年加深。多次把去日本住几天的心愿,慎重其事地写在新年的日记本的扉页上。这种情愫的产生,其实也没什么来由。

我并不像其它朋友一样喜欢漫画、看日剧。对日本的文学作品也只是遇到就读一读,没有进行过任何系统的了解。最为直接的联接,是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她在快30岁的时候,去了日本工作,接着嫁到了东京。有时候,她会跟我讲一些关东京的事。其实的时间,是在她的朋友圈中看到东京的样子。

看到《东京一年》这本书才知道,蒋方舟在东京住了一年。从心里升腾起满腔的羡慕和欣喜,仿佛是我实现了日记本扉页上的心愿一样开心。

永远都很干净、有秩序,穿着正装的人们总是一面严肃、人和人之间保持着体面的距离。男女老少有时候客气的让人受不了,一部分人在追求极简生活,物质欲望似乎没那么高……以上的这些,就是我那位朋友向我描述的东京。蒋方舟笔中的东京的角角落落,情景和朋友描述的大致相同。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2张图片

这本叫《东京一年》的集子,是蒋在东京一年的日记。第一篇从2015年12月16开始,最后一篇于2017年1月17日结束。整体的时间跨度是一年,但其中的日记篇幅并不是每天都有。

一年的时间,回头来看,其实很短。但是当你身处其中,却又是无比无漫长的。在国内是名人的蒋方舟,她对东京来说,只不过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这一年像是完全真空的时候,没有目标与意义。一切都很新,却又十分无聊吧。

或者正是这种慢和空,让她一度紧绷的神经有了放松的机会,并重新获得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本集子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呈现,读起来的确轻快灵巧很多(我的意思是相对蒋的其它作品)。很多篇幅都有讲到一些吃吃喝喝的情景。吃的较多的自然是日本料理,和曾经的同事一起吃、和在日本工作的媒体朋友一起吃,还和日本的作家编辑们一起喝一点酒。并学会慢慢地吃一顿饭,然后默默点头,认真的称赞:真好吃呀。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3张图片

吃喝之外的更多光景,应该都是用来看各类展览。

2016年3月15日,神奈川县美术馆画展。

2016年4月22日,若冲诞辰300周年展览。

2016年4月23日,川端康成展览。

2016年7月24日,神乐坂新潮社120周年展览。

2016年10月15日,濑户海艺术祭。

……..

记得去年的某些时间,也在微博上看到蒋方舟发过几组在日本的相片,似乎有几次就是在某个展览的现场。图片的配文也是零星数语。现在对照这本书中记录的文字来看,更觉得踏实。这几年来,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形式的泛滥,分享与炫耀真假难辩。现在看来,蒋方舟放弃了诸多“炫耀”的机会。或许,她并不稀罕如此。

蒋在序言中说,这几年她最反感的一句话就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东京一年,并不是她的远方。这些看起来没有意义的日日夜夜里,她不怀乡,也却不盲目赞叹异乡之美。她只是在自然地融入其中,了解这些不熟悉的一切,并且真心地观察和思考。这样的心态,已经超越某种旅行。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4张图片

身为一个少年出名的才女作家(尽管蒋从来不喜欢这个称呼)。她的每一部作品的问市,自然要受到多一些的评判和审视。这本《东京一年》自然也不例外。我不能夸张地说,这些日记式的创作篇篇惊人。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作家局限就更大。

因为创作者太容易围绕着自己的一天一地来表达。7岁写书,9岁出版,18岁得了散文奖,被破格录取就读于清华大学,一毕业就作为副主编任职于著名的杂志社,未到而立之年,却已在文坛驰名20多年…….这些励志向上的传奇经历,随便拿出来讲讲,都是讨喜和易获得掌声的。

蒋方舟应该比其它旁人更懂得这些,可她并不“利用”这些。

“一个作家是如何死亡的,是从重复自己开始死亡的。”

在一篇记录她和日本作家西木先生进行一场名为“何为文学----在事实和真实之间”主题的对谈会时,蒋方舟说到:好的作家必须 面对他所在的时代,正面直视一个庞大的世界,而不是背过脸去,仅仅看着自己的回忆。”

我见过诸多有成就的人在别人提起他们的“光辉”过去时,会客气地说哪里哪里,但分明有藏不住的笑容涌上脸面。蒋方舟却是带着抗拒的。这几年来,看着她以作家的其它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上真人秀、做广告、做主持人、做嘉宾…..一系列的事可以看出,她是带着智慧地懂得人情世故,并未曾有过少年得志的戾气和自大。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5张图片

相反的,有时候会感觉到她的敏感和小心翼翼。她和父母去了法隆寺,看到“百济观音”,险些落泪。去外面洗衣服时,看到衣物在机器里转头,跟远方的朋友说,觉得寂寞。看到朋友自杀未遂的消息,感到无能为力的痛……

那一句诗与远方的流行,给一切处在焦灼生活之下的人,放了一个绚烂的烟雾弹。于是,去远方或者是旅行,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看世界,成了一个困顿的自我拯救的出口。非常幸运,在这本《东京一年》的里,没有看到这种表达。

她几乎是用一种平淡的日常的方式,来记录这一年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被新的环境浸泡过后的大彻大悟,更没有喊口号式地重归自我。有过起伏的心情,但生活本身还是如常。这是整本式所带来的真实性,更是写书之人的真实的一部分。


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_第6张图片

这一段旅程,自然也可以称的上是一次旅行。我对于日本或是东京长久期待,起初总有肤浅。读完这一本的《东京一年》,像是窥探了一段蒋方舟的生活足迹,更像是听她在一边走一边讲述这并不热烈的行程。在她落笔于书上时,我也参加她的思考和观察。

希望我们在每一个远方与当下,可以少一些浩浩荡荡的意义,减慢追赶的速度。多一些对平淡日常的忍受能力,也多一些由衷的赞美和思考后的质疑。

也许,在2018年的新的日记本的扉页上,不会再出现去东京这一计划,或者会在这之前完成它。或者是我在心里已有到过的印记。跟随着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来了一次平静地同伴之行。谁不愿意和蒋方舟同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不想和蒋方舟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