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通信网络出现的前40多年里,科学家们对网络内所有节点的链接认为是随机正态分布的,随机图论就是专门为了研究随机网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学科,这种理论对通信和生命科学的预测是,分布在网络中各个节点的链接是高度民主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节点的链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呈钟型的泊松分布,度值比平均值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罕见。
后来,阿尔博特通过对网络的研究证实,网络各节点的联接更符合幂次定律,即是由少数集散节点主控的系统,如果一个节点的链接是另一个接点的两倍,而新节点链接到前者的可能性是后者的四倍,那就容易形成了一个攫取最多链接点的集散节点,在这种赢者通吃的情况下,网络最终将演变成为拥有一个中心集散点的星型拓扑结构。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无尺度网络”概念。
2.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到2013年第四季度,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55亿,是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先后实现了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钱包、在线支付等等功能。
看微信的核心研发者2015年时对微信的回顾(按我的理解整理,非原文,下同)。
微信-创世纪。微信的成功,让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2010年10月,一个极度简单跨平台的产品Kik Messenger的发布在互联网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腾讯广研团队迅速跟进,不到四个月时间,在2011年1月21号于iOS平台首先发布了它的1.0版本。
微信-冲出重围。微信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努力,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起初,微信并没有像Kik那样在很短的时间积聚大量的用户。因为它的应用很简单,于是微信不断完善,“长尾”——群功能、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等等后续产品不断推出,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高速普及,以革命之势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的时候,微信以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为目标,一直在挖掘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极致简单且自然的功能,“语音”功能,一个天才的发现。
微信-平台化。朋友圈和公众号是伟大的发明。文字、图片、语音和群是微信作为通讯工具的基础,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则进一步拓展了通讯的范围,向社交演进。到这个时候,微信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移动通讯应用。微信是移动端上网聊天的主场景,是用户在移动端的主要活动聚集地,它天然的适合做社交。那么,在微信内看到的都是好友的信息,怎样看到更多丰富的内容呢?这就回到了阅读这个命题。这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公众号。
微信-商业化。商业是喧嚣的,不去吆喝怎么做生意呢?但是微信是用户的家园,最不能容忍喧嚣。微信如何在为用户坚守不可逾越双向好友关系之外,构建一个舒适的,没有干扰、没有隐私暴露、轻松可信赖的商业环境呢?那就是保证微信内的任何信息都和用户相关,而不是系统推送的。最后,公众号就是这样一个潘多拉盒子。最初公众号是为了解决在微信上阅读的需求而设计的,但是,公众号设计成一套消息系统,使得它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公众号给微信开了一个好大的口子。使商业在这个小小的号上沸腾了。
3.
1486年,一部在西方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名著《女巫之锤》正式出版。
书中有个比较惊悚的故事:某个宁静的小镇上,一个上山砍柴的人忽然遭到三只猫的疯狂袭击,他手忙脚乱地挥舞木柴,好不容易才击退了它们。平安之后,他继续劳作了几个小时,忽然警察来逮捕他,指控他犯下严重的罪行。砍柴人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关进地牢,一连好几天就这么过去了。他反复声辩自己的无辜,但没人相信他;他想问清楚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却没有人理会他。最后法官大人终于被问烦了,厉声质问他说:“你这个罪犯,死到临头还不认罪!某天某天,某个某个时间,你亲手打伤了这座城里三位受人尊重的妇女,导致她们现在还伤重不能起床!”砍柴人茫然失措了,反复确认“案发日期”,发现那正是自己被猫袭击的时候。
本故事的重点是:猫、女人、巫术,这三者的关联成为一个经典的铁三角,牢不可破。在活字印刷术成型的仅仅一代人之后,《女巫之锤》风靡西方,开启了一场猎杀女巫的社会狂潮。一个女人是否合群,在这时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各色“女巫”往往是那些不太合群的、行为举止和穿着打扮有点让街坊邻居看不惯的人。她们亲爱的邻居、同胞、政府、教会用各种残忍而正义凛然的手段审判她们,逼迫她们供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供出如何受了魔鬼的指引,还有,如何化身为猫或如何和猫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猎巫运动于是也伴随着猎猫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猫被认为是女巫的化身,也受到无情的打击,黑猫要比其他花色的同伴更惨一些,因为它们更神秘,能够完美地融入夜色。
4.
师承国学大家秦熙平老师,最近他在朋友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在学习方面最能启发我激励我的经典思想是:《孟子》中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中的“知止而定,静安虑得。”“格物”为根本。”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一定要追根溯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特赞同!
以上是三则故事,追根溯源,我们还是回到《引爆点》风靡法则。
一是个别人物法则:要想引发流行,首先要找到那个可以把信息推送出去的意见领袖或社交达人,它是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对彼此共享信息有天生的依赖,所以人类的社交模式自然就是一种网络下的生存状态。你可以把世界中的所有人理解成一个大的网络,而每个人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果把人类的社交活动看成是节点的链接。有谁能试图解开其中的奥秘呢?阿尔博特“无尺度网络”概念承认了通讯网络和生命科学网络中的人类的意识性行为,现实网络世界里,各节点与节点的链接并不是被动随机的,各个节点都介入了人类的思想,它们都有争取生存能力的天性,这就导致了它的链接更符合星型拓扑结构。互联网三巨头BAT对互联网的绝对垄断就是实证。
同时,度分布满足幂律的无尺度网络还有一个奇特的性质——“小世界”特性,虽然WWW中的页面数已超过80亿,但平均来说,在WWW上只需点击19次超链接,就可从一个网页到达任一其它页面。“小世界”现象在社会学上也称为“六度分离”,它来源于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Milgram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不论他(她)是中国的藏民,非洲的难民,还是美国的政界高层,好莱坞的明星,甚至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都可通过熟人找熟人的方式建立联系,而两者之间的平均最少“中介”数是6,如此看来,整个地球确实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二是附着力因素法则:信息是否有传播价值,就是信息必须有粘性和社交功能。
近日,腾讯公布2016年年度业绩报告: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89亿;腾讯移动支付的月活跃账户及日均支付交易笔数均超过6亿;年轻人平均有 128 个好友;工作后好友会增加 20%。
上面是腾讯的业绩,而他的单产品微信的爆发力神话,是它历时只433天,用户就突破了1亿。微信为何有这样的附着力?看一看微信的语音功能、查找附近人、摇一摇、二维码,在线支付等等,哪一款产品,不是给了体验者一种快捷、简单、极致的感觉,以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几乎24小时占据着我们手机桌面入口,它的所有场景应用只比自己的爱人远10厘米的距离。现在的微信,哪是一种应用,他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环境威力法则:适宜的生存土壤,可以让流行这株春草超常规,跨越式成长。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正向的推动,也有逆向的破坏。微信这口“猪”的腾飞,正是它抓住了手机移动终端的快速扩张环境带来的机遇。
《女巫之锤》顾名思义,是砸向女巫的一把铁锤。事实上,它是一部实用工具书,教你如何鉴别女巫、审判女巫、折磨女巫。这世上有太多神秘的坏事,比如年景不好,还有疾病,如果不是女巫搞的怪,难道还能怪天气和卫生条件不成!这就是我们不能低估人性底层的幽暗。
一部小说,激发了一场在欧洲大地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屠杀运动,看来很不可思议。“性”在最后关头华丽现身,这并不会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惊奇。正是“性”,而非神秘兮兮的猫咪,才是整件事情的缘起。以我们常规的想法,猎巫和屠猫的历史应该属于杀戮史或荒唐史,和“狂欢”最没有关系。
《狂欢史》这样解释猎巫运动:“在中世纪,教会最初在塑造女巫形象时,是为了解释那些淫乱现象,因为当时有些人在性欲问题上与教会并不一致。……许多关于巫术的故事都与性欲有关,比如和魔鬼同房等。梦魇也总是与性幻觉相伴随,不少钻研‘妖巫’的人,其相当部分的动机也源于性欲,比如追求服药后的幻觉。……这样,对巫术的崇拜也就产生了。”
性是洪水猛兽,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里最需要严防死守的道德底线。但是,受到压抑的性总需要找一个宣泄的渠道,猎巫正好给了人们这种“狂欢”的机会。而“狂欢”总会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群体性的迫害一旦开始,就注定一发而不可收拾。
信仰与文化环境,除文明外还有血腥!
6.
失去理智的狂欢,是人性的密码,它和环境互为因果。实际任何“疯传”的信息或产品,都和人的根本需求脱不开关系。也许乔纳•伯杰的《疯传》六原则让我们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则一,社交货币: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好、更富有、更时尚。传播就是满足人性底层某种心理上的需求,比如标榜、炫耀、成就感,优越感等。
原则二,诱因:让环境和我的产品关联,只要在某种环境下碰到这个流行的线索,就让他会联想起我们的产品。
原则三,情绪:内容要有感染力,比如能让客户感动、激动、愤怒或悲痛,能触动情绪的事物更能激发人们分享的欲望。
原则四,公共性:人类群体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要设计一些具备公共应用性的产品,来迎合人们的从众心理,制造跟风趋势。
原则五,实用价值:你的产品能够真正帮助到他——“我给你分享对你有用的信息,我是有分享动力的”。
原则六,故事:人们可能会讨厌广告,但却大都爱听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传奇故事,用来注入我们产品,让分享具有趋味性。
人性,只要抓住冲动和好奇心两点,就足以创造永不休止的“引爆点”。
只要满足普通人好奇心解决不了的一个领域,就可创造一个超强大脑: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凯恩斯的“调控”、哈耶克的“自发生成秩序”,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提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个世界:如,凯恩斯在对斯密进行修补;弗洛伊德另辟蹊径,毕加索挑占马蒂斯;爱因斯坦修订牛顿对大自然的“立法”;德鲁克对组织进行研究,在泰勒的管理基础上提出“知识工人”与受雇阶层的理论。
《引爆点》就是我们创造流行的思维转换。这个世界看上去很坚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但只要你找到了那个点,轻轻一触,他就倾斜了。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这个《引爆点》“引爆”了格拉德威尔的声名。
7.
初值的敏感,可以导致最终的混沌。问题这个初值在哪?
有个网友评论《引爆点》很传神:“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是给错了答案,而是没有找到解决事件的原因,这个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个切中肯綮的问题在哪?
很多时候,流行发生后,我们可以找到100个答案,但流行发生前,这个答案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也许寻找那个倏忽飘渺的引爆点,不如学学别人实证观点的方法更接地气。这就是格拉德威尔对素材的科学占有与条分缕析,相信科学背后蕴藏的实证精神,这才是世界真正的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