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目送》58:

2016-03-29《目送》58: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次整理书都会发现有之前看过一半的书,甚是惭愧,以还债的心情从头来过,再不贪多,只谈长久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推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阅读某个作家的经典著作,鲁大人我还不太敢轻易尝试,正好手头一本《目送》烂尾未读完,之前又入手了《亲爱的安德烈》,就从龙应台开始好了Y(^o^)Y。可惜《孩子你慢慢来》我忘记是否买过[撇嘴],先把这两本看完再做打算。

其实,之前接触过的龙应台的文章大多是她的杂文,犀利,准确,辛辣,真实,在了解她本人以前,一度以为是位男作家,知晓她以后,反而更为崇敬,要知道,要让女性克服感性的本性而用理性思维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就像把男性锁在家里干家务活逛一整天街什么都不买一样,可以有,但不很容易实现。

吸引我的是她的辛辣和理智,感动我的却是她作为子女、母亲、友人的温情,强者的眼泪更震撼人心,理智的温情更扣人心弦。

龙在序言中提及,在中国的台湾香港、新、马及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在大陆的点击率和流传度最高的却是《(不)相信》。她揣测道,是不是因为,对于台湾额海外的人,“相信”“不相信”已经不是切肤的问题,反倒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合”,才是刻骨铭心的痛?是不是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如她所言,很难说,一样的景色,每个人看见的东西都不一样,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但我更愿意相信,大家面对相信与不相信时的困惑,更多的是源于对内心的探索与迷茫。

对于前行的人们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因为,真的,不好说。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才17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虽然我已知道很多黑暗。

爱情不只是“互利”理论的实践。

独居山上,按到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苍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李叔同圆寂前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03-29《目送》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