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米饼子成就的喜事
话说家玉的歪嘴治好了,小女儿心态就表现出来了。
古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谢家,老谢两口子也不敢违背。
尽管老谢去过烟台,当过团政委,他的思想依然很封建,至少在女子学习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或许这和他有四个千金有关。
不能厚此薄彼,四个女儿都没有读过书。她们的知识来源于听戏,什么戏都听。
一开始或许是因为喜欢热闹,听的多了,也就喜欢上了戏曲本身。十里八乡,听说哪里有搭台子的,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那时节,战乱不断,老谢带回来的银元逐渐减少,可喜的是家玉到出嫁的年龄了。
在离王八庄二十里开外,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子叫八家刘庄。
在400多年前,全国迎来一次人口的大迁徙。有一支刘姓,从陕西大槐树东迁,沿黄河辗转来到山东,在鲁西北停下脚步。因为这是平原地带,适合农作物生长。
大家定居了,建成村子,起什么名字好呢?都是刘姓,一共过来八户,八家刘庄就此诞生。
他们是第一支到达的群体,后来第二支队伍到达,岳氏。
岳氏从陕西大槐树出发,也是沿黄河向东走。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种族繁衍,可能是族群出了变故,岳氏分流了。
没有时间和地点的记载,老奶奶带着一些孩子继续东移,老爷爷带着一些孩子南下。从此,双方失去联系。
老奶奶带的队伍来到八家刘庄,可能是看准了生活环境,也可能是走不动了,也可能其他的什么原因,他们也定居了。在八家刘庄的东边,建起了家园,并入八家刘庄。
所以,在八家刘庄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路东是新来的岳氏,路西是原来的刘氏。
后来又陆续来了王氏,李氏……,但人口相对减少。而刘岳两大家的格局至今变化不大。
在八家刘庄,丧葬中,可以明显看到差异。人死后,要去往东边的龙王庙,至于为什么去,我不知道。只知道八家刘庄去世的,都要去龙王庙,而这个仪式叫做“发梅花”。
路东的岳氏,因为离龙王庙近,人去世后的第三天“发梅花”。路西的刘氏,因为距离远,在第二天举行仪式。
丧葬的不同并不能阻止两家的联姻。
路东有一户人家,家里五口,本来生活很美满。可是,在县城打工的父亲带着远方侄女跑了,留下母亲和三个孩子。
母亲因此大病一场,不久便撒手人寰。那年,长子15岁,幼女两三岁,所幸的是父亲带走了老二,不至于使生活难上加难。
兄妹俩投奔奶奶,一天夜里,长子小喜做了个决定。不能让妹妹饿死,送人。
小喜白天出去物色好人家,晚上回来照顾奶奶和妹妹。终于找到东乡一户人家,想要一个女孩。小喜的要求很简单,只要饿不死妹妹,就给他们。
不知道那天是什么情形,后来知道妹妹恨哥哥。俗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只能说生活所迫,只能说哥哥爱妹妹。
小喜成人后,娶了刘家女。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原因,婚后生活并不理想。丈夫打媳妇,尽管已经有了一个女儿。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里面,小喜家的受不了了,与世长眠。
日子还要过,女儿还小,总要找个后妈。
正到了家玉待嫁的时候,不知道小喜是怎么打听到的。他想娶家玉,可是没有彩礼。
全村给他想办法,什么彩礼能把媳妇骗到手。粮食,穷苦人家只要有吃的,不怕没媳妇。
村子给小喜凑了一袋棒子饼子,小喜来到王八庄,定下了婚事。
老谢为了女儿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收彩礼。同样的,看在彩礼的份上,女儿嫁过去肯定饿不死。
小喜暗自高兴,亲事成了还没花钱。回到村子,把饼子还给了村民,等待好日子的到来。
(岳氏登场了,作为岳家的后代,看到自己的爷爷即将登场,要构思一下怎么写,争取还一个原汁原味)
第二章 家玉的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