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张图片
宋效民

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被认为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理想化描述。曾经从哲学意义上阐述这一说法的著名学者海德格尔本人最后竟遁迹山林,在冥想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古今中外能够超然物外,保持纯真心境和自由心态者,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纯粹的艺术家,美的创造者。当我们结识宋效民并应邀前往他的画室参观之后,我们对于他的活法恰恰产生了这种感觉。

宋效民从事美术教育多年,而且颇有建树,初次见面的印象也是热情大度,精明干练。于是你难以相信,眼前的作品竟出自他的手笔。原来宋效民拥有一个更具光彩的棱面,营造了一个如此深邃的世界。在这方艺术天地当中,我想象他的那份执着和悠悠,俨然是一位饱经沧桑而沉默寡言的老农在阳光下料理着自个的一陇庄稼。“不过,我的这些画都是晚上画的,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能找到感觉”,宋效民这样说。那么,在一个个万籁寂静的深夜他是否感觉到了某种超脱和富足,又是否感觉到了痛苦和孤独呢?暮色降临,灯火阑珊,奔波劳碌的人摘下了面具钻进画室,笔端饱沾的色彩,凝聚着激情;变幻的生命色彩,喷薄的心灵积聚,这使他得以直面自我,观照世界。而世界和自我灵犀相通,豁然洞开。于是画家不在顾及传统造型法则,媚俗的具象隐退而消失了,凸现的只有结构,只有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交融。胸中丘壑,心头块垒,瞬间外化为在两维空间展开的异象。仿佛梦境,随意而又精微,神秘而又纯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你流连驻足,应该聆听到画幅下面的呼吸与心跳,能够触摸到艺术家那粗粝而又厚重的灵魂,这便是美学家所谓有意为的形式。也正是先锋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相信对于宋效民来说,语言的确立,风格的形成似乎并不是一个理性抉择的过程而是引导和直觉作用的结果,他们来自画家的禀赋和妙悟。激情终止之后,是凝重而又温暖的黄色,一如我们近身处的某个角落。浮雕般堆砌的布料和砂石乃是意向的叠加和组合,画家借以强化视觉效果而淡化情绪的指向性和确定性。午夜响起的萨克斯音乐令画家为之陶醉、震颤。他迅即操起画笔,记述了稍纵即逝的感觉,优雅的音乐旋律流淌在画布上,成为粗犷而杂乱的色块和线条,成为一团无解的心灵之谜。《状态系列》可称之为组画,画面中出现的书法拓片,文革遗物等等仅仅是被艺术处理的符号。作者的意图大致在与反思我们深陷其中、浸泡已久的传统,进而解构历史,表达了一代人的文化历程。因此宋效民的作品没有在现实层面上展开,也摒弃了司空见惯的社会学主题。他们是个体深层经验的捕捉和把握,是种种心灵状态的流露和展览。弥漫期间的是对人性和生存的困惑,是现代人失落精神家园之后无以排遣的乡愁。

对于宋效民今天或者明天的读者来说,宋效民的价值首先在与他把绘画当作了生命存在的方式。他试图寻求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来跟世界对话,而这样的人生肯定是充满了诗意。

作品欣赏: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2张图片
峨眉烟雨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3张图片
岭上秋色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4张图片
桦林夕照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5张图片
梦江南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6张图片
梦里家山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7张图片
七道梁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8张图片
幕归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9张图片
祁连山下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0张图片
青山自有白云生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1张图片
秋瀑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2张图片
山色空濛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3张图片
圣山碧玉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4张图片
秋葵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5张图片
太行暮雪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6张图片
清秋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7张图片
夕阳西下东上月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8张图片
燕山十月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19张图片
香港印象
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_第20张图片
远山

本文出自甘肃卫视专题片《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

撰稿:张晨

宋效民1962年生,教授,海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师,海南民建书画院副院长,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砗磲协会副会长,海南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级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外博物馆、艺术机构收藏。个人艺术成果被多家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做专题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的乡愁-----画家宋效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