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的信

写这封信的想法,肇始20XX,即4年前;终成于20XX年,为了完成那个契约。

很久以来,我都未曾透露真实的自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家庭教育的限制和那些所谓“早恋”的标签,以及个人对于男女关系的认知。那个相对压抑的环境中,给人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确实稳定了双方关系,至少我们并不如何吵架,(当然,这其中也有你个性宽容忍让的原因);另一方面,交流的缺乏为后来的“break up”埋下了祸根,没有交流促成了认知的差异、分科教育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的思维习惯,于是便是汇合后又分叉的的河流“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

是的,对于我来说,从一开始,这个关系就已经是“simple but not naive ",而我不知道你的真实感受,这便是最大的错误。让我们继续回顾以前如何?虽然我知道这可能对你有些困难,(毕竟你不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在我的意象中“simple”是动机单纯,“一个能帮我把整版政治提纲抄完的女孩,的却值得交往”这是最初的信任,于是这种类似盟约的交换关系便愈加发展。到了初二,我开始涉足古希腊哲学,于是便用《理想国》来直接指导双方关系(这时我们的关系已经开始暧昧不清了)。毕竟谁都没经历过,也羞于启齿。我知道的,在那个时候,若是如同别的couple一般单纯为了欲望结合,而忽视精神认同,结果对双方都不好。激情涨潮后,必定会有理性的回落期;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却没有维系如此之久。所以我写了大量的信,来阐明自己的爱情观,希望你能与我至少在某些观点上保持一致,那是整个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当然,这其中也有不愉快的插曲,我想我是知道你的,便且宽恕你罢。到了初三,两人开始疏远,这不仅仅是学业的繁重,更重要的,是我在我们谈话中所捕捉到的那丝认知分歧:许多观点都是你的,我只不过随声附和罢。而我始终相信,这是暂时的分歧,若是有了时间,若是有了足够的自由,凡此种种皆可抹平。到了高中,我才逐渐知道: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两人缺少了应有的激情,心底下说着:先冷处理着吧,再等以后看,于是一去三年,空留下那个毕业典礼上穿着写满名字的校服,欢快跳跃的女孩的剪影。

“诶,爱我什么?”爱你“娴于经礼,习于文章”?还是“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我的回答是你的忍让大度、你的婉约,还有便是我个人关于承诺的遵循。在我的预案中,因为你的初恋,所有的名誉,清净纯洁的内心都必须毫发无损地保留;若是到了没到2017年便分手,那么至少你可以骄傲地对下一个男友说“I am brand-new”而面对下一份美好,这是我对于当时定义兼具保护人身份所履行的必要义务。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并不“naive”;相反,这是“a sign of maturity"。我予以你个人自由发展权利,并始终如一(在过去,这种观念一直不变)。当然,现在不属于我管辖,并不与我有丝毫关系。

观念的差异,根植于教育(包含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这责任不全在你,更在于我:我个人的羞愧与胆小,我唯学习至上的观念(这点上我至今没有改变,“无诗书无衣食”,并且学习包含多义而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当然,这从你的角度上看便是自私、冷酷而残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缺点,但愿你能时常平心静想,;凡事都应留个预案,从长计议,即使它或许从未发生。是的,我喜欢古典文学,我喜欢新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构成了我对你认知的全部,若未能了解确切,便用想象弥补。而美的欣赏,也的确需要距离,爱的便是那影子罢?我至今未曾明晰。抑或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罢?

回望过去,严格意义上的肆年,广义上的陆年,与其说是罗曼史,还不如说是青春成长史;幻想逐渐剥离,分崩离析后露出现实狰狞之目,青春期逐渐被击碎,远去,恰如QQ中的那个“秒速”分组名,无可奈何中暗含些许无可挽回的悲哀。

我要说,成人,不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终结,而是它们的新生。感谢这几年有你陪伴,感谢你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并致予你我最诚挚的祝福:“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毕竟可以解放了。

说到这个,我猜到了故事的开头,也猜到了结局(本来是我跟你亲口说的,高三毕业典礼后在KFC的二楼那几个面对儿童滑梯的座位),却更多的是无力感—面对现实低头,可我已经尽力了。

赏脸的话,看看这几部书《理想国》(柏拉图)《论生命之短暂》(塞内加)《挪威的森林》《牛虻》《庄子諵譁》《存在与时间》。当然,不看也毫无关干系了。

不能当面拜谒令慈、令尊,倍感心愧,还望见谅。望汝予以手礼以明吾心。不表。

又及,今晚月色真美。

XX顿首

丁酉鸡年X月XXX时灯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熟悉的陌生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