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儿身,并无女儿性的宝钗,你喜欢几分?,

顾城也道出薛宝钗这个女人“身为女儿身,并无多少女儿性”,“天性生性空无,并在“我”和执中看透参破,她一件件事都做得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天性体悟中庸之道”,这句评价把薛宝钗的“山中高士”的“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曹雪芹极力描写渲染的“可汗停机德”“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奇女子让我着实欢喜。

身为女儿身,并无女儿性的宝钗,你喜欢几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早在先前写语文试卷的时候,对薛宝钗的人物形象评价标准答案始终是:她是封建秩序的拥护者,她多次劝宝玉专心仕途。我想,深究其原因,始终是新文化运动时候的反封建活动,解放后的阶级斗争,都使《红楼梦》被解读成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封建大家族必将走向灭亡的著作,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了反封建的斗士,而理所当然的便是,薛宝钗成为封建秩序的拥护者。

就说87年版的《红楼梦》长期以来成为让人解读红楼梦的典型代表,宝钗在里面被塑造成一个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这部剧褒黛贬钗的色彩较为明显,剧中就增添了宝黛二人谈心时候,宝钗远远观察的情景等暗示性情景,宝钗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观众脑海中。事实上在作品本身,曹雪芹不仅没有贬低宝钗的倾向,他还着力渲染第五回时候,宝钗刚到贾府时,贾府中的人对她的印象,“年岁不大,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起小丫头子,亦多喜与宝钗去玩。”这种艳冠群芳,这种人格的赞美,这也实在蕴含着曹雪芹对儒家理想人格在体现心智的高度以及内外一致的品行的向往。

身为女儿身,并无女儿性的宝钗,你喜欢几分?,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事实上她也并非虚伪,著作中也暗示她自幼服用“冷香丸”,她是“冷情”,她早已经用理性牢牢压抑住了感性的那部分,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她身上个性的一面。和林黛玉孤身一人不同,薛姨妈是个寡妇,薛家唯一的男人薛蟠不成器,“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黛玉之美在于性灵,在于未落尘泥,没有沾过人间的柴米油盐,而宝钗的美在于她是一位真正的山中高士,德行合一,舍小而全大体,可悲可叹,如此高士,亦抵不过命运洪流,雪夜病逝。这么一个压抑自己成全一个封建要求的道德典范的“下场”让人不禁唏嘘。林黛玉与薛宝钗看人世冷暖同样透彻,但是林黛玉的精神寄托是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薛宝钗的精神寄托是自己的母亲,哥哥还有家族的命运,这个带有悲剧性的女子,她就是为了这个外在而存在的,所以她才不得不世故,她劝宝玉专心仕途,考取功名,善于笼络人心尤其善于讨长辈的欢心,在我看来,她作为一个少女,却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老干部”。

你看就连一向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对薛宝钗的评价也是满口夸赞。“人人都说宝姑娘会行事,很大方,今日看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家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搭拉嘴子他都想到,实在的可敬。”她的大度妥帖,待人知礼,也的确值得周围人的称赞赏识,可以说是对她又疼又爱,她的分寸拿捏刚刚好,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这种素养源于一方面她有着豪门出身的历练,另一方面也源自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娘家无靠山的不安全感。所以她要承受的是比一般的闺中女儿大得多的压力与负担。

就说黛玉和宝玉均对柳絮作悲词,宝钗却说,这柳絮本是无根的东西,偏偏要诌好了,才不落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任是悲欢离合,兴衰更迭,我亦淡然处之。三人中仅有她能把悲景看得如此通透淡定。


她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黛玉葬花自然凄美动人,宝钗扑蝶也未尝不是一派美景。宝钗一人独处之时,能够扑蝶,可见骨子里还是个活泼的姑娘。和幼时的她保持了一致。可一旦到了人前,她马上布置出层层结界,做好一切防范。端好大家闺秀的样子,为人处世。正是因为前面所提及,她看得太通透了。正因为看破红尘,洞察世事,才心如雪洞;正因为心如雪洞,才通达智慧,万事不争。

身为女儿身,并无女儿性的宝钗,你喜欢几分?,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很多人研究过宝钗是否对宝玉动过心,我想她知道自己要嫁人的话,宝玉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或者她甚至都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正是让人痛心和感叹之处了。也许她根本就不喜欢宝玉啊。她想要做贾母,王夫人眼里的最佳儿媳,但是每每趁机规劝宝玉,哪次不是碰一鼻子灰。可是宝玉都恼了,她却没恼,一次又一次,简直是前仆后继。宝玉爱的是黛玉,全府上下连最底下的小厮都知道,她这么一个玲珑心的人又怎么会不知。可是她还是不断的去做了。她的存在也真是让人替她心疼。

又或许也许她自己根本就是知道自己只是一颗棋子,一颗让家族荣耀的棋子罢了,所以她自己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于是就把自我给杀死了。

网友曾经评论,初读《红楼梦》爱黛玉厌宝钗。觉得人该至情至性的活着,虚情假意没什么意思。然后经历一多,生活逼着他要做薛宝钗,要学会待人接物,事事周到。就开始心疼宝钗,她也是被逼的吧。我觉得,只有生活有一定的经历,逼着一个人学会接人待物的素养,我们大概就能理解宝钗为什么能看透“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任是悲欢离合,兴衰更迭,我亦淡然处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为女儿身,并无女儿性的宝钗,你喜欢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