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经济学原理,我推荐《小岛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美国经济史,我亦推荐《小岛经济学》。
(一)
《小岛经济学》这本书的前身,是作者的父亲欧文在1972年给两个年少的儿子讲点经济学故事。欧文讲的“鱼的故事”非常浅白、易懂,作者当时还是个小男孩,都能理解当中的经济学原理。
在二战结束前夕,美国说服了很多国家实施美元取代黄金的做法,美元跟黄金维持在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样做法,使得美国在通货膨胀时代大量黄金外流。假设以前1美元可以买2袋面粉,1盎司黄金=70袋面粉。后来美国通货膨胀,美元实际购买力下降、1美元只能买1袋面粉。由于美元兑黄金价格不变,1盎司黄金=35美元=35袋面粉。黄金变相“便宜”了,欧洲国家就大量购买美国黄金储备。
尽管美元实际购买力下降,但是纸币背后有实物黄金在支撑,仍旧具有“价值”。
在1971年之前数年,美国政府多次举行听证、邀请专家献策,以解决“黄金外流”的问题。
作者的父亲欧文,原先是一个小商人,参与得州黄金问题听证会、并作报告。欧文认为,“要调整凯恩斯主义导致的长达40年的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紧缩通货,要么让美元贬值”。他还警告,“一种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货币会导致大规模通货膨胀以及无法维持的政府负债。”
可惜,这种少数派的声音在美国不受待见。最终,在1971年美国取消金本位。
从此,“全球经济体系完全建立在没有任何价值的美元之上”。在整个70年代,自从取消金本位,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短短10年间,黄金价格达到每盎司800美元,增长22倍。换而言之,美元仅值账面5%价值。其实贬值多少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美元(以及世界其他货币)已经没有实物价值在支撑。
该书作者的父亲亲历美国取消金本位前后的经济变化,随后转为一名抨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他将给孩子们讲的“鱼的故事”写进他的书《最大的骗局》(《The Biggest Con: How the Government Is Fleecing You》)。后来这本书加入插图,改名为《经济增长模式与停滞的原因》(《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受到经济学另一派别——奥地利学院派的追捧。
欧文后来成为一位经济学家。他的儿子们继承衣钵,将“鱼的故事”加入近30年美国经济大事的元素,创作出一本可读性极高的经济科普读物——《小岛经济学》。
如果想懂点经济学,这本书前半部分用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讲述经济学原理,包括很多经济学者讲不清、道不明的“需求”“经济增长”“贷款”“利率”等问题。
如果想回顾美国的经济大事件(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房地产次贷危机、占领华尔街等事件),这本书后半部分就延续欧文的“鱼的故事”,继续调侃美国经济政策,顺便解读背后的经济原理。
(二)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们在舆论界看到的各路经济学者,并不是经济学家的全部门派精英代表。原因很简单,“劣币驱逐良币”,各国身居要职的经济学家都是信奉凯恩斯主义,而奥地利经济学派不受待见。普通民众会熟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未必会听过“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财政赤字,以缓和市场的波动。简单来讲,就是开动印钞机。“凯恩斯倡导的各项政策承诺提高就业率,在税收不增加、政府服务不减少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政策与那些无须节食、无须运动的神奇减肥计划一样具有魔力。”
与凯恩斯主义者力求缓解经济萧条不同的是,奥地利学派则追求避免经济虚假繁荣。这个学派追求有限政府、低税收、自由市场,认为政府对于市场过程的干预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这本《小岛经济学》虽然是讲一个寓言故事,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源自奥地利经济学派。
花了上面篇幅介绍“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目的不是要读者记住这些名目,而是摒除头脑中已有的观念。
很多经济学家宣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历史已经证伪)。比如很多专家(不论中国还是美国)都认为,给普通民众更多的钱就能增加需求,历史上就出现美国的“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某国的“4万亿扩大内需”。而《小岛经济学》里,用故事说明“消费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经济增长了”。印钱或分给民众更多的钱,只是让人们花钱购买已有的商品,经济并没有增长。“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更多的需求”。
别看这个道理很简单。至今关于“消费”、“经济增长”问题仍困扰很多专家。
(三)
一般读者无需搞懂“凯恩斯主义”或“奥地利学派”。放心,该书正文部分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拼凑长句。
“鱼的故事”是讲一个捕鱼为生的小岛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大国的故事,当中经历了法定货币、放贷、对外贸易等。这个小岛就是暗指美国,具体细节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不用担心会看不懂,每一段故事情节后面会有相关经济学原理、历史事件解释。
如果想快速读懂此书,以下一些关键词会可能会有帮助。
何谓经济:努力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经济增长的原因: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方式:延迟消费,敢于冒险。
财产私有制:资本拥有者没有刻意使他人收益,但资本帮助了其他人。私人资本主义,会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人帮助他人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最有意义的。
储蓄与借贷:政府并没有储蓄,只有个人才有。各国政府总想干预储蓄的借贷方式。假如贷款都流向了那些最终无法还款的个人或企业,只会浪费社会储蓄。
消费贷款:如果不能提高产能的话,这笔贷款无论是对贷款人还是借贷人都是一种负担。
信贷有限:遇到经济变差时,政治家和银行家常会讨论是否要“扩大信贷”,增加贷款的数额。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做法以及政府看似无限的负债能力掩盖了一个事实——实际信贷是受有限储蓄制约的。
储蓄:不只是提高个人消费能力的手段。是防止经济受到意外因素影响的重要缓冲器。一笔备用的储蓄会防止经济崩溃,可以迅速重建受损的资产。储蓄起来的一块钱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要大于消费掉的一块钱。(只会超前消费、从不储蓄的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不堪一击。)
通货紧缩:因生产效率提升而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会鼓励民众储蓄。现在省下一块钱相当于赚到一块钱,而且在将来更值钱。人们就更愿意储蓄,也就有更多的资本可用于贷款、资本投资、生产,最终带来更多消费。
最低工资:人们普遍认为最低工资会增加底层劳工的收入。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会增加这类人的求职难度。这样一来,低技能劳工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雇主愿意亏钱雇佣员工。在时薪6元的情况下就业总好过在最低时薪8元下失业。
与自由社会中的任何交易一样,就业是一项自愿的活动。
对“通货紧缩”妖魔化:现代经济学错误认为,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事实上,不需要劝说人们消费,因为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如果人们不想要某种东西,要么是产品不够好,要么是买不起。刺激需求最好办法就是让物价降到更合理的水平(不仅仅是CPI涨幅降到合理水平)。
美联储操控利率: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不会直接决定某家银行各种贷款的利率。美联储将利率调低,这样企业和个人就更愿意借贷,以此刺激不景气的经济。但这个机制有缺陷:1)美联储不产生储蓄、也不会因为贷款坏账而蒙受损失,美联储制定利率、却跟利率毫无关系;2)美联储基于政治而非经济因素来调整利率。低利率能够使经济账面更好,降低普通民众还款压力,还能帮助金融公司赚钱。
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益。反之,这类项目是在浪费资源并阻碍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大部分经济学家非常成功地混淆了通货膨胀的起因,几乎所有人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其实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价格自身不会膨胀或紧缩,只会上升或下跌。膨胀的不是价格,而是货币供应。
许多政府应对经济衰退的本能反应,就是印更多的货币。但是如果货币投入过多,会同时带来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两大问题。
纸币:纸币只有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使用纸币交换产品和服务时才有价值。因此,纸币的价值完全由人主观决定。在过去40多年(自从1971年美国取消金本位),没有任何国家发行过真实货币。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货币实验。
量化宽松:这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委婉表达。其本质是向金融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以推动价格上涨。量化宽松政策是延长经济衰退的办法,而不是促进经济复苏的手段。
(四)
哪种经济学派才是正确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奥地利经济学派?
其实,至今经济学仍有很多解析不了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假说,不少理论“互相打架”。
唯一辨明真伪的,是客观现实。
不论书中提及的政客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多复杂,美国颁布经济政策有多难懂,都躲不过真实历史的检验。凯恩斯主义讲了这么多年,量化宽松政策执行这么多年,经济真的如政治家所讲会“复苏”、“增长”?还是越来越糟糕?
一个庞大的国家会因为无法偿还利息而破产(希腊)。它的经济问题,跟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小国的要面对的如出一辙。回过头来看,经济增长是切切实实地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货币供应增加,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要还债,得勒紧裤带、削减消费;要增长,得储蓄、投资生产。如此浅显的道理,到了现代社会,好像连经济学家都搞不清楚。
从这个只有3个人小岛的故事开始,让身处复杂经济术语的现代人,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