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是用别人的智慧文字码自己金字塔。

每天都有学习都有输入,可是学习初期没有那么快的消化能力,当然也意味着这时候的学习是低效率的。

目前的学习情况是订阅《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两个月,第一遍阅读也才到24课,还有一半课程需要学习,事实课程中知识要点多少都有重叠部分,后者学习往往会用到前面的理论。可要不是后边学习内容提到,还真就把它们给忘了,留下一点点。现在还没有真正掌握自我有看待对世界真实的自我认知。从普通甚至天天在眼皮底下来来回回出现的事情都没能正视过,这些默认屏蔽的事情一定蕴藏某种新观念,而只是被自己的红灯思维给屏蔽掉了。

第二个订阅《北大经济学课程》一个月,也只学到一半课程。对于经济学的思维这个课程的洗脑作用绝不亚于李笑来老师的课程。薛老师让我用经济学的思维真是的体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多么荒诞,这个课程在慢慢给我建立正确的科学经济学思维。

第三个订阅《万维钢·精英日课》订阅最早,可是自从开始订阅前两个就基本没有时间听过了,甚至连罗辑思维第五季也顾不上听。这两个课程最大的好处是即有思想深邃的理论,还有经典的事例。我在想如果不这些文章拆分成理论概念和事例,对事例进行标注,是他们成为我素材库中丰富的资料,用时随意复制粘贴。

举个例子,假设我现在在写关于“寻租”的文章,我确立了主题,让后在我自己经历之后,还需要更加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上相关课程去找,这样会比较慢,有可能忘掉,如果你直接把课程中这些相关例子全部拎出来,归好类,直接搜索:寻租,进行查询。得出例子: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路边乞丐得到别人的施舍,他拿到的施舍是白拿的吗?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白拿的。但你仔细看一看,乞丐为了拿这一点施舍,也要付出好多努力。他一天到晚在那蹲着,他要看着路过的行人,如果行人给的钱多的话,那会吸引一群乞丐,这时候乞丐和乞丐之间就会有竞争。

这个现象,就是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 Gordon Tullock )发明“寻租”概念的起点。 图洛克是我的老师,话说当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毕业,拿了一个法学学位就到外交部工作,外交部又把他派到中国。

他发现乞丐之间是会有竞争的。你口袋里有一块钱,要给一群乞丐,你会给谁呢?

要么是给你遇到的第一个乞丐,那么如果乞丐发现这个规律,他们每天就要抢占最优的位置;你也有可能把钱给外表最惨的乞丐,乞丐发现这个规律后,他们就会互相比惨,不洗脸不洗澡,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如果这样还斗不过对方的话,他们甚至会自残。

所以, 图洛克很早就发现,乞丐好像能够凭空拿到施舍,但他们拿施舍的过程本身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是要消耗资源的。

看到了吗,这么一码字,文章内容不再骨干,当然还应该给例子瘦身,甚至直接简化都只有主旨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