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我的家境并不显赫

在很多描写王阳明的传记里,总能看到类似“王阳明家境显赫”这样的字眼。每当读到这里我就在想,阳明先生如果看到后人这样抬举他,恐怕都会笑着从坟墓里爬出来感谢该作者。

其实,明朝成化年间的余姚王家,过得并不好。

有证据吗?有。

王阳明说:我的家境并不显赫_第1张图片
余姚王阳明故居

第一,王阳明出生在一个租住的屋子里。

也许你见我如此说,会很纳闷,王阳明不是出生在余姚的瑞云楼吗?是,但为何是租的呢?

我们先说说如今瑞云楼的所在地,也就是目前被大家熟知的那个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其实,如今在余姚的那个“王阳明故居纪念馆”,恐怕更多的就只能算是纪念馆,而非故居了。现在看到的这片建筑群其实是在2007年左右修复的建筑,那个新建伯的牌坊也是后立的,而非当年的遗迹。至于我们都知道的瑞云楼,也是在原址上修复的建筑。

而这瑞云楼本就不属于王家。去参观过瑞云楼的人应该会见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篇《瑞云楼记》。这篇文章是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所撰,上面提到了一句话:“海日公微时,尝僦诸莫氏以居”。意思就是瑞云楼并非王家自己的宅院,而是王华在没中状元之前向莫氏租的这栋楼。后来,王阳明便出生在这里。阳明出生后,这个楼才有了瑞云楼的称谓。

王阳明说:我的家境并不显赫_第2张图片

据《海日先生行状》等记载,王华中状元之前的收入来源就是在外教书为业。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王家人原本不住余姚城内,因为王华来城里教书需有地方居住,所以才向城里的大户莫氏租了此楼。

那么,在租瑞云楼之前,王华住哪里呢?

王华有一部《垣南草堂稿》,从这“垣”和“草堂”的说法,可见端倪。垣,即矮墙。草堂,即简陋的房子。从这两点可以得知,王华在中状元之前,应该是住在一个稍显寒碜的房子当中。

以此来看,阳明先生小时候家里条件不能算很好。

第二,王阳明先祖们世代隐居,家无余钱。

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里说,阳明先祖可追溯至晋代的光禄大夫王览,此人是王羲之的曾祖。因此有人顺理成章地说王阳明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代。其实到今天也没有确切的族谱等史料来证明钱德洪所说的准确性。

王阳明说:我的家境并不显赫_第3张图片
王氏宗谱

倒是有学者在浙江海宁的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里面十分清楚地记载了王阳明的家族先世。

族谱里记载,王阳明爷爷的爷爷王纲是这一支王氏的始祖,后来成化年间王家人把家搬到了上菁李家塔村(今余姚鹿亭乡境内)。

据查资料,这村里有条河,当地人称为“龙溪”。去往山里的方向有座桥,名叫“会龙桥”,王家便在这会龙桥边开枝散叶。于是,这一支的王家,也被称为“龙桥王氏”。

这王纲是什么人呢?据说此人精于相术,颇有魏晋风骨,喜欢隐居。早年与明朝开国丞相刘伯温交好,待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江山,便邀请王纲出山为官。

可是,此时的王纲已经年迈,虽被朝廷委以兵部某司郎中,后又擢任广东参议,算是有了点俸禄。但不久遭逢广东民变,朝廷派兵镇压,让王纲去前线督粮。王纲以老迈之躯奔赴广东增城,却不想在路上便被贼寇们劫持,后不幸死于贼寇手中。

每当读到这段故事,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儿子王彦达,本来打算陪父亲王纲一同去执行任务,却亲眼见父亲死于这场战乱。悲痛之下,只能用羊革把父亲的尸身包裹回家,这种场景是何等悲凉。

此时的王彦达年仅16岁,可想而知,此事对其内心冲击是巨大的。父亲已经年迈,朝廷却不近人情,仍派如此重任给他,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也许从王彦达开始,王家便立下了家规:“王家后代不许为官!”

王家的子孙也的确遗传了先祖的性格,都喜欢隐居,不爱做官。所以,我们可以推测,由于习惯世代隐居,其实王阳明的那些先祖并没为王家留下多少银两,家境实在是有些微寒。

到了王阳明爷爷王伦这一代,正值明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王伦内心对于家规是有松动的。这从他后来给孩子取名“荣”和“华”,可以略见端倪,他希望孩子们以后还是应该去求取功名,获得荣华富贵,王家真的苦太久了。

另外,还有一点,王伦自号“竹轩翁”,之前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雅趣。其实后来研究才知道,这其实也是他的实际居住情况。所谓的竹轩翁,翻译过来就是“住竹屋的老头”。

四明山附近盛产毛竹,至今依旧如此。王伦有三子,家里人口多,就地取材,用竹子这种廉价的材料建房是最实际的,也很有雅趣。

将以上种种碎片化的证据结合起来,我们就应该可以得知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真相。

这就是王阳明的家世背景,基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不显不贵,清平淡泊。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说:我的家境并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