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情绪,时代的情绪

美的情绪,时代的情绪_第1张图片

最近连续看了几本艺术类的入门书,由衷感觉到,外行觉得艺术作品深奥难懂,实际上只是没找到门,即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来观看。看不懂,并不是外行缺少欣赏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一个好向导。

艺术大师丰子恺就是一位好向导。他在《认识建筑》中用清晰简洁的思路给我们讲明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同系列的《美的情绪》则是西方画派的入门指南。

丰子恺在开篇就指出,“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因此,要理解绘画作品,必先了解画家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这与《艺术哲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同时,画家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也会对其个性和三观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反映在其作品中。

时代文化是艺术的土壤,不同的文化特征孕育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艺术家又将时代的熏陶同个人阅历结合起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绘画作品不仅反映着画家内心对美的追求,更是整个时代的审美情绪的缩影。丰子恺即以时代文化为主线,梳理了西方绘画流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西方画派虽然数量众多、特点不一,却无不反应着时代的进步。

概括来看,西方绘画内容从神话、宗教、君主、贵族,逐渐发展到底层平民。这正反映了早期阶级壁垒森严,人们最初对神、对君主权威完全顺服,完全没有个人意识,也丝毫不会关注被统治阶层的状态。其后思想脱离宗教束缚,逐渐觉醒,才渐渐关注平民,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考虑范围内,开始在画作中描绘底层。

早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题材多以宗教画、历史画为主。比如拉斐尔被称为“圣母子像画家”,创作了大量地宗教画,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多幅宗教壁画。及至米勒、库尔贝等写实派,底层民众和自然风景都成为画作题材。米勒的《拾穗者》、《晚钟》等,库尔贝的《碎石工》,都是描绘的底层劳动人民。

绘画形式从客观的形、光、色,到主观的抽象图案。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都是以客观的忠实描写为主。到了后期印象派,绘画中开始表现主观的内心世界。其后画派分化越来越多,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表现派、达达派等,各自探索表达主观内心的不同方法。

以前不管是注重形,还是光和色,清楚一点或者模糊一点,画作所描摹的外形是相对客观的。等到主观思想进入画作之后,形状开始变得不确定,可以是变得歪曲的,甚至是畸形的。客观外形不是重点,想要表达的是主观的情感和感觉,甚至是时间、空间的主观表达,用抽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象征主观感受。

西方绘画,题材从神到君到民,从客观到主观,派别从少到多,可以看出,从盲目遵从宗教和君主权威,到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现状,再到探索内心感受的大爆发,正是时代文化不断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个人意识逐渐觉醒并强大起来。这些时代变化,都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一幅幅绘画作品当中。

由此可见,一幅画作,既糅合了画家个人的美的情绪,也体现着时代的情绪。想要体会一幅画作的美,捕捉其想要表达的思想,从时代背景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丰子恺在《美的情绪》教我们的好方法。

2017.12.24雾凇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的情绪,时代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