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不是书评|读《当呼吸化为空气》

这是我重拾起书籍阅读的第二本。遇的恰好,遇的命中注定。身为医学生甚至以后的临床前沿工作者注定了我要去阅读它,更恰当的说法是我有义务必须去阅读它。

都说书籍是你隔着时空和作者交流。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看着作者笔下那黑白分明的字时。我知道我是在和保罗对话了,而且这种对话相比其它书籍更显生命的厚度、更显无声却勃然有力。因为我知道我手里的这本书对于作者已是绝唱之作,是第一本出版物可也是最后一本了。去看一位神经外科工作者在以看得见的生命尺度去衡量自己所认知的生命、死亡、意义。以患癌之躯用文字记录下死神的领域。

而在读这本书前两周。我朋友的朋友,一个只闻而未见的18岁姑娘已经安乐死了。等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也恰是悲从心来,除了道德上的情感所维系的悲切,也有点心有戚戚兔死狐悲吧。想着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说没就没了。那你自己呢?人呢?

死亡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死神把名为“不可挽救的症状”悄无声息的隐藏在你身上某个器官时,并以感官上的疼痛提醒你死亡将至。你才发觉,可也是晚期了。无药可救。

而看这本书时,我也已经感冒两周了,鼻塞、流眼泪、喉咙疼。卫生纸用了四卷吧。承受着感冒所带来的种种感官反应刺激。

你看啊。身边总是会发生和生命有关的事。一个不注意你跌倒了、一个转神可能手指就被刀子割破了、一个转季的日子少穿了件衣服你可能就感冒了、搞笑又可悲的是你也不确定你是否哪天就被天降的花盆给砸死的。也可能在某个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的日子里感叹生命的美好却突然接到谁谁去世的消息。

而我这种感性之人本身就会因为琐碎小事想这想那的,更何况是和生命所挂钩的事情了。所以也就常常的思考死忘,可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像兔子,受到点惊吓就撒腿跑到洞里瑟瑟发抖一样。一思考死亡最后总是惶惶不安。

想来这种惶恐也是正常的,完全处于生命的本能,脑神经中枢的作用。谁让咱就是个老百姓儿。不高尚也不卑鄙,贪生怕死却也总幻象着路见不平一声吼。

医学生两年,相比初入大学时对临床医学的懵懂,现在也有了些微的了解。也不像大学前只要遇到医患医闹和医有关的新闻,都是不屑撇之。可是现在学医了呀,关乎我以后的切身利益,前途当然要了解了。原谅我是个俗人,不关乎我的利益我高高挂起,一和我相关的便热情以待之。

可是每当看到新闻报道哪哪的医生又被砍死了。总是心有戚戚,兔死狐悲。你想想我学医八年,再用理想中的三十年去换取自己执掌一科室,叱诧风云。用一言一行去行驶那救死扶伤的高大上事时,可神转折被一把小刀捅死。而且还是瞎捅的。尼玛,我死不瞑目。

而在学校,微生物课提死亡、寄生虫课也常提死亡、系解局解天天对着人器官尸体。每逢此情此景心里就有一万头草泥马奔过。你妹哦,老师们,还能不能友好的玩耍了,上次课就让我心惊胆颤的。总觉得我以后不是病死的而是惊吓过度。

这学期最喜欢的课程是伦理课了。我给的定义是最没用也最有用的课。没用是因为压根和医学专业没什么关系,而最大的用处是相比学到的专业知识,你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课来衡量你的道德尺度。也就是保罗所寻找的生命、死亡、意义间的平衡点。而就像伦理老师所说的,你现在学的专业知识决定不了什么,决定你未来的高度是你现在的努力、培养的自主学习、以及你的道德观。

那么。开始吧。来看看从这本书所获取的保罗所遗留给我们关乎生命、死亡、意义的联系。

序幕是保罗描述他检查出癌症的心理以及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逃避、妄想。此刻他只是一位普通人罢了,不在是那个医术高明,开导别人的医生了。就像溺水的人明知道会丧命可还是拼命挣扎,想从死神的眼前溜走。可死神终是把目光聚集到你了。你也终是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当保罗走进那间自己所熟悉的病房。“医生马上就到。”护士轻飘飘的一句就像大山压身坠落深渊。正可谓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可一切都碎了。再也回不去了。

第一部起初介绍了保罗十岁到十六岁成长环境。确定无疑的,保罗的成长和父亲母亲的影响相关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确实不假。一个成长不歪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阴郁、仇恨、充满扭曲的心理,又怎么能阳光的对待周遭的一起呢。

对父亲的寥寥介绍,唯一让我确定的是父亲是个热爱医学事业令人尊敬的医生。而对于孩子也是尽自己业余时间真诚的相伴。正如书中所说“短小却精悍。”

而关乎保罗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自己母亲的形象,特别是为了儿女的学业。正可谓是“孟母三迁”了。而我大概也是最能体会到了,从保罗的母亲看到我的母亲,都是为了孩子的一切放弃自己的一切,又尽可能的奉献自己的一切。

看到保罗最终选择从医。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寻求生与死的问题。探索生理、道德、文学与哲学相交的地方。

当书中写到保罗作为医学生时初次解剖“捐献者”感到神圣又卑劣,可是时间一长,也就是平时愉快生活中不快乐的一件事罢了。而这大概就像我第一次面对学校捐赠者的遗体时的表现,且表现的更加不堪吧。飞到天南海北的思绪中掺杂着怜悯、恐慌、邪恶,又怀杂着敬仰。毕竟要不是捐献者贡献自己的遗体任我们解剖,那我可能对人体的了解也只是表面功夫罢了。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直面尸体。我在想他是谁?他是因为什么死亡的呢?看上去四十来岁正值巅峰的年龄啊,怎么就死了呢?而这一切也都是不可得知罢了。

最伟大的职业应该是教师和医生。一使文化得以传承,没有文化传承的人类亦与野兽无异;一使生命得以救赎,正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的存在,才让人类有了与天灾人祸相抗衡的一点资本。

p48页倒数几行关于孩提时代一个游戏的描述。作者笔下叙述的众多事例中一个不起眼的描述却令我记忆犹新,怎么抹也抹不去。哦!人那最可怕的衰老。谁也避免不了的死亡。

医生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感、神圣感无时不刻的压迫这自身。因为你所面对的不是死物,是你的同类。是活生生的呼吸这同一空气的生命。这就容不得你犯丁点错误,就像书中,两毫米的距离决定了一个人是体面的活还是痛苦折磨的死。而正是以上这些所形成的高压环境。有的医生潜逃,有的医生畏罪、而有的医生得以升华,在生与死中寻找平衡点。而保罗无疑属于其中。(ps:请详细的阅读p102这段)

医生最要肯的品质之一是诚实。对患者的诚实、对自己的诚实。诚实的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误。推卸责任的医生谁都不喜欢。

p82   作者介绍了脑瘤。可以看看。

第二部“至死方休”

〖拼音〗zhì sǐ fāng xiū

〖名称〗至死方休

〖解释〗

直到我们都死去才能够让“我们”(双方或多方)停止“我们的动作”(内心动作)。

〖意义〗

表示忠于人,忠于对方的单方或多方的行为。要坚持、善始善终。

徘徊与生死之间。转辗医生与病人的角色。癌症下的保罗是幸运也是不幸的。而这幸运也只是在癌症这最大的不幸下找到的稍微乐趣罢了。幸运是正如保罗所言,他所追求的生与死之间的大门正向他打开,他可以直面自己所追寻的,揭开死神的斗篷。

正如文中所言,保罗笔下的自己。面对癌症就像一位病人得知自己所患绝症的表现一样罢了。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医生他就比病人想的开。他也是普通人,他也迷茫,他到死也都不想死的。还有那么好的前途在等他。

可保罗也不盲从的相信自己一定会好的。接受既定的事实,不故作勇敢的接受。在死亡的阴影中颤抖前进,这是我认知中的保罗“至死方休”也遵从内心。

后记以保罗妻子的角度。更加详细而客观的描绘了保罗所未描述的临死场景。让我们更客观真实的看到另一个保罗。一个在文中未以赞美的语言来表现保罗在死亡中升华的伟大。

我想象中的死亡是体面活到九十岁。然后不用经历病痛折磨的死亡,在安详中死亡。(我是不是想的太美好了,太贪心了。可谁让我这么贪生怕死呢。)。可若那天我口不能言、体不能动、睁眼闭眼净是白的苍苍的病房。我会要求医生给我来一针。听说人死的那瞬间,会回忆起这辈子所有的事。正好,我可以从第三者的视觉看看我这辈子遗憾什么,又为什么骄傲。

曾和朋友讨论人活着的意义。我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可以做到“修身、齐家”。做到这两点你死而无憾了。对得起自己这一世。修身即做到为人的本分。不高尚也不卑鄙。不诋毁也不容他人污蔑。而齐家,尽到自己为家的责任。物质上,父母、儿女可以体面的生活。精神上,可以健康乐观的看待世界。(ps:忽然觉得说这段话我好老哦,我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咧。正拥有健康的身体,没病没灾,家里尚还可以。所以,我很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或许不是书评|读《当呼吸化为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