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

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8月8日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了鼓励“分时租赁”新模式,也就是共享汽车,这样意味着共享汽车迎来了的发展关口。

从国际上看,共享汽车的出现早于共享单车,在国外已有十几年的发展了。然而,在国内共享单车从去年10月(正好是我在北大学习)开始普及,中国各大城市迅速普及,短短一年时间共享单车呈现了火爆井喷的行情,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却显得不温不火?新政之下该如何看待共享汽车的发展?

需求分众化,竞争者众多。

市场上已经有了出租车、专车、租车公司,其各占领市场一定的份额,作为消费者,我选择共享汽车的理由是什么?的确,共享单车的火热,带火了“共享交通”大概念,但共享汽车并没有像共享单车一样大规模占领城市,这与共享单车对用户精准定位不同,毕竟共享汽车的对手还有很多,多数用户还没从出租车、专车、租车公司、公交中分流出来。

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停车难是死穴,亟需解决方案。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共享汽车决不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停得满大街都是,否则将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难题。目前市场上的共享汽车平台如gofun、TOGO 途歌、MOCAR等的用户普遍反映找车难、停车更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用户需要承担上一位用车人产生的停车费,这一点很不合理。

平台挣钱难,市场集中度不高。

目前,所有的共享汽车平台企业基本没有盈利,相比较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启动成本和运营成本更高,回报周期更长。我们来给共享汽车算一笔帐: 以平台投入15万元购置一台汽车为例,假设每小时收费50元,在不计加油费或电费、停车费的情况下,收回成本需要3000个小时;而以ofo单车成本300元计算,收回成本仅需300个小时,更何况,单车实际使用时间大多低于半小时。

由此来看,由于需求、技术、模式和政策诸多方面的影响,共享汽车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消费者所期待的像共享单车那样的便捷。

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反观众筹,思考后的重生。

中国式众筹概念自2014创建,2015年杨众筹的《中国式众筹》新书出版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与国内盛行的西方式众筹相比,仍属于小众,但凡接触过中国式众筹的人都认为这样的众筹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企业家二次创业,更有利于社会闲置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是,中国式众筹遇到了和共享汽车同样的挑战,第一,需求分众化,竞争者众多。常常有人找我讨教中国式众筹,无论我们把理论和套路说得多清楚,看得出来对方心里仍在纠结于哪一种众筹更适合自己。第二,找人难是死穴,亟需解决方案。其实,中国式众筹最大的天敌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己,是你的认知和思维,这个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第三,众筹变现难,集中度不高。即便再强调众筹对象是新中产,把高成本的外部交易变为低成本的内部合作,但相信大部分中国众筹的参与者不为图虚名,还是为利而来。

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笔者是创新书店行业的二次创业者,就拿书店举例,日本的茑屋书店何以经过五年的积累创建了全日本1400家书店,一举成为日本现象级书店。中国式众筹的最佳利器就是坚持布道,多开发各类相关培训课,多众筹一些生活型创新实体店,通过项目变每一位中国式众筹架构师为利益共同体和一致行动体,等聚集到一定的能量,产生出如现象级的模式和业态,那时候便是中国式众筹的春天。

方向对了,目标还会远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246: 共享汽车为何不温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