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是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返程回家的第11天,也是这支医疗队集中休整的第11天。虽然身在家乡乌鲁木齐,但在武汉日夜奋战54天的画面,依然在戈小虎脑海中不停闪现,“我很庆幸,我带领的是一支抗疫铁军”。
时间回到2月6日19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戈小虎带领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42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2月9日进驻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54天,戈小虎带领医疗队救治110名重症患者,治愈84人,24人经治疗后病情逐步平稳,转至轻症病区,始终保持着收治患者“全救治、零死亡”,医疗队员“零感染”的记录,交出了一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抗疫答卷。
把迷你版“医院”搬到前线
“听党指挥、救死扶伤、英勇善战、攻坚克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号召全院医护人员自愿报名驰援武汉。1月27日一夜间,1600余名医护人员积极响应,主动报名,最终选出142名精兵强将,驰援武汉。
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多次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戈小虎,凭借丰富的救援经验,成为此次医疗队领队。
在戈小虎看来,长期以来,都是全国支援新疆,如今湖北出现疫情,新疆驰援湖北,责无旁贷,“不论何种身份,何种状况,国难当前,中华儿女都不能置身之外,新疆医疗队更要冲锋在前。”
“但刚接到赴武汉一线抗疫的通知时,前线的具体情况怎么样,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对手会给我们出多少难题,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但在我心里,有一道底线是不能被突破的,那就是医护零感染。”如果说,到武汉一线去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是“使命”,那么尽全力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就是戈小虎彼时的“初心”。
带着国家给予的重托和使命,带着全疆各族人民的期望,2月6日,戈小虎带领14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这142名医疗队员中,行政管理人员6人,医生42人、护士92人,后勤服务人员2人,包含院感、呼吸、重症、感染、护理等15个专业,感觉“像把一个迷你版的医院搬到了前线”。
把严谨的工作理念带进“超级医院”
“刚到武汉,我们都不敢大口喘气,仿佛每吸一口气,都有可能把病毒吸进身体,也不敢随意乱摸乱碰,就怕一不小心招上病毒。可以明显感觉到,当时大家还是比较焦虑,甚至有一些恐慌的,但他们的眼神又是异常坚定的。”初到武汉,戈小虎和医疗队员一样,对未知的情况,有些担忧。
好在,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各位专家为期两天的院感培训后,大家对防护设备的穿戴、院感防控等流程都一一考核过关,使得医疗队进驻病区更有信心。
2月9日,按照相关部署,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分为两组,以“整建制接管、以队包科”模式正式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十四、十五病区。在这之前,这两个病区已有李兰娟院士团队“驻扎”其中。与戈小虎团队同期入驻的,还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援鄂医疗队、辽宁援鄂医疗队等13支队伍,“此时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医院’。”
进驻病区后,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戈小虎对两个病区的人力资源进行了细化整合,协调建立了各病区之间高效的联动机制,全面规范了各个小组的诊疗流程。同时,根据队员专业特点,科学设立了医疗、护理、院感组长,并成立医务部、护理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规范诊疗流程。
结合病区实际工作需求,医疗队将病区划分为红、黄、绿区,对患者进行分区管理;成立多学科专家会诊团队、联合专家组、气管插管小组、CRRT小组、呼吸治疗小组、ECMO小组、康复小组等技术团队,优化救治方案,强化病区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每位医师一岗多责,为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诊治。
成立“新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救治专家组”,充分发挥多学科会诊制度(MDT)的作用;建立主任、专科医师、当班医师三级会诊制度,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不断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和死亡病例的质量控制及及病历书写。
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医疗队对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及新冠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管理规范进行了反复培训、严格执行;通过严密监测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等指标,总结摸索并整理了一套早期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此外,医疗队针对病区工作实际需求,建立了“2+6+X”的排班模式,即医生团队”12h”工作制,“两班倒”,护理人员实施“4h”工作制,“六班倒”,在治疗量大、护理操作多的班次,采取其他班次调整弹性排班的方法增加人员数量,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戈小虎说,队伍在哪里,党组织就在哪里!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戈小虎同志充分发挥三个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医疗队79名党员冲锋在前,带头进入病区查房、开展有创操作,展开护理工作,争着把最艰巨的任务扛在肩上。在党员们身先士卒、模范带头作用的影响下,医疗队先后有58名同志递交入党申请书,通过组织的认真考察和谈话,最终有30名队员火线入党。
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带到病区
自治区人民医院一直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宗旨,提倡有温度的诊疗服务。到了武汉,医疗队也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带到病区。
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的同时,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更是充分发挥人文精神,从心理角度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慰藉,形成了特有的“临床诊疗+心理疏导”救治模式。建立“疆鄂战疫微信群”,通过互动,及时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通过沟通、为他们加油鼓劲,树立信心。
2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一位做过外科手术的重症患者突然提出要更换引流袋。但每个患者的引流袋都是有更换日期的,而这位患者的引流袋还不到更换的时候。尤其目前物资紧张,更是能不换就不换。当班护士婉拒了他的要求。这下,可是点着了这位患者的“炮仗子” ,他一下大喊道:“我就要换,我今天生日,我换个引流袋又怎么了!”原来今天是这位患者的生日!随后,医疗组与护理组的当班医护人员就商议,要给这位患者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但病区里确实没有什么能拿来庆生的东西。于是,队员们就给她画蛋糕、折纸鹤,给这位患者过了一个别样的生日。当天夜班,医疗队员们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给这位患者做了一碗长寿面,临时准备了一张特别的生日贺卡,为这位患者庆祝了两次生日。
病区内一位大叔一直不怎么说话。有一天,当班护士看到他突然留下眼泪,就走到床边:大叔,你怎么哭了?”他语气低沉地说了一句:“我想吃旺旺饼干。”当班的护士知道,这位大叔是想家、想家人了。
恰巧,这位护士来武汉前,她的母亲给她包里塞了几袋旺旺饼干。下班后,这位护士顾不了那么多,来回一个多小时,跑了5公里多路,到酒店拿上旺旺饼干,再送到病房,交到患者的手中。双手握着旺旺饼干的袋子,患者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由于患者们在住院治疗期间没有家人的陪伴,加之病情稍有反复,且恢复比较慢,不少病人出现了焦躁情绪。但面对患者们的焦虑与沮丧,医疗队员们把新疆特色美食名称,如“羊肉串儿”“大盘鸡”“抓饭”写在白色的防护服上,以苦中作乐的精神引发患者关于美食的探讨与向往;通过精心治疗,越来越多已从危重转为重症,且生命各项体征稳定的患者,在医护地鼓励下,开始在各自的病房以做操、跳舞等方式动了起来……
把医疗队锤炼成一支“抗疫铁军”
随着国家对支援武汉各医疗队提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要求,铁军的刚毅更加凸显。“很多危重症患者都要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我们就非常纠结,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团队里没有麻醉医生,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无疑会增加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但我们的医护人员一直冲锋在前,没有一个退缩的。”戈小虎说。
医疗队员王钊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1.85米的高个医生进入病区,却没有足够尺码的防护服。为此,院感防控人员专门为他借来了XXL的防护服,但穿上后脚脖子那一截依然盖不住。无奈下,他在护士长们的帮助下,用两个大号塑料袋包裹住了“裸露”部位,并用医用胶带缠绕了个结结实实。这,成为他进入隔离病区的终极防护。
进入病区,医疗队员们需要穿戴3层13件防护用品,穿着这身厚重的防护用品,护目镜上雾气蒸腾,戴上N95口罩后憋闷甚至缺氧,但看着病区内被病毒折磨的患者们,大家都坚持着。
医疗队员白治爱是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的一名助产士,即便护目镜上布满雾气,视线模糊不清,但给患者打针治疗,却是“一针见血”。因为白治爱“一针见血”却又丝毫无痛感的技能,瞬间安抚了患者的情绪和心态。
医疗队员于学涛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康复医学科一名主治医师。看到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后,仍出现长时间存在气短、气憋、胸闷等症状,于学涛就想着利用自己的康复医学知识,开展心肺康复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但于学涛随之就出现了一些疑问。对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开展一对一的心肺康复训练指导,意味着穿笨拙的防护服的时间又得延长,会对体力、耐力提出新的考验。其次,康复训练中,他需要跟患者近距离接触,在指导患者练习呼吸训练的同时,无疑增加了接触时间及频率,增大了感染的风险。再有,新冠肺炎是新发未知疾病,康复治疗指南无从谈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医疗队员们的努力下,康复训练组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制定康复指导计划,患者们的症状逐渐改善,大家非常有成就感。
正是这些“白衣战士”勇敢逆行,才让一个个患者们转危为安,重见阳光。
但如今说起在一线战“疫”的收获,戈小虎被大家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专业、精湛的医疗技术所打动。在戈小虎看来,首先,医疗队完成了国家交给我们的救治任务;其次,医护人员没有一个被感染;“第三,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培养了一支142个人的队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80后、90后,成为经过真枪实弹,在重症病患救治中摸爬滚打锤炼起来的队伍。”
提起这支一线战“疫”铁军,戈小虎就充满自豪,他将在一线战“疫”的过程比喻为“打子弹”的过程,142颗“子弹”如何每日精准“打出”,与病魔较量,第二天又能元气满满,重新“上膛”,都成为戈小虎这位战“疫”指挥在前线54天的日常思量。
有经验亦有反思
经过这次战“疫”,戈小虎又获得了一些救援经验,但也深感自治区人民医院乃至新疆医疗服务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他发现,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本地患者也需要救治,还要去外省市支援,可能会面临人员捉襟见肘的情况,“我们应加大呼吸危重症和重症医学这两个专业的救治力量”。在他看来,应加大对医生、护士,特别是从事重症医学和呼吸与危重症医生、护士的培训,让他们既能掌握呼吸机的使用,也能熟练操作支气管镜、CRRT以及ECOM技术等,同时还能很熟练地应用B超去诊断,真正成为从事危重症治疗的多面手。
他还建议,医院感染科的模式也需要转变,“现在我们的感染科基本上是以肝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今后医院感染科的诊治模式应该向诊治罕见、疑难传染病的方向发展”。
经历过战“疫”初期物资储备缺乏的状况,戈小虎认为,防护物资储备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便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国家力量可以科学生产、储备、调配相关物资的使用。
文:健康报记者 刘欣茹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公益支持:恒瑞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