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4月19日24时,湖北省襄阳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75例,累计治愈出院1135例。现有疑似病例0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6808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21人。全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0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例。自3月13日起,襄阳市全域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列为低风险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襄阳市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成立市委书记、市长“双指挥长”疫情防控指挥部,全民行动、全域防控,精准施策,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正在有序恢复。
救治:“让床等人,不让人等床”
“防控疫情、战胜疫情是一场全国动员、全民参战、全力求胜的大战,不是单靠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防控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就能完成的。”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该市市委书记李乐成说。
李乐成介绍,襄阳的疫情防控压力是比较大的,仅春节前后就有30多万人从武汉返回襄阳。疫情暴发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襄阳市迅速将疫情防控上升到“全民行动”,成立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形成全市“一盘棋”,统筹抓防控。
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联防联控等12个工作组,统一指挥、协调、调度该市疫情防控工作,每日研判、集中会商,即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防控“指挥棒”的统筹协调下,襄阳市卫生健康、疾控、公安、商务、组织、政法、纪检监察、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协作,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
“疫情防控需要科学预案,提前做好病房病床准备,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让病床等病人,不让病人等病床’。”据襄阳市市长郄英才介绍,疫情发生之初,根据疫情走势,结合襄阳市600万人口、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特点,指挥部参考抗击非典的经验做法,通过综合研判,于1月24日除夕当日明确提出:“确诊患者床位数和疑似患者病房数都要按照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二进行准备”。据此,要准备床位1200张。
时间就是生命。紧接着,襄阳市采取征用、改造、扩建等方式扩充救治床位;紧急扩建ICU病房,ICU床位从初期的30多张改扩建到175张,按照重症危重症患者和床位比例为1:2的比例备用床位。确保了确诊患者全部一人一床、疑似患者一人一房。该市调集10925名医护人员,会同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650名援襄医疗队员,奋战在救治一线。
襄阳首例ECMO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首例治愈患者解除隔离康复出院,首例治愈的重症患者顺利出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是该市首批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之一。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仅用一天时间就紧急开放了3个发热门诊,3天内建成24个发热病区。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采取“一人一策,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坚持重点查房和MDT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针对轻症或疑似患者的救治,医院强调同质化和治疗关口前移。
此外,该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襄阳市竭力满足疫情期间群众正常就诊需求,及时公布非新冠肺炎患者就医医院,卫生健康部门督促医院开展线上问诊,降低交叉感染机率。
排查:“不漏一人、不断一天”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襄阳市全力以赴阻断传播途径。
“本着‘宁可错查不可放过,宁可错收不可漏过’‘宁可医院有一万,不可外面有万一’的思路,尽一切可能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集中隔离收治起来。坚持把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守牢这道外防输入、内方扩线的防线。”李乐成说。
据介绍,该市按照一个进出口、一个警示牌、一条警戒线、一个巡逻队、一个24小时值守卡点、一个后勤保障组“六一个”的要求,对所有社区(村)、小区、居民点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严格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断一天”的要求,以社区(村)为单位持续开展拉网式逐户逐人筛查甄别,发现体温异常一律及时送医。
党员干部“双报到”工作机制是襄阳市充实基层防控力量的重要方式。据李乐成介绍,从1月28日正月初四起,该市实行机关党员干部“双报到”(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向单位主要负责人电话报到,单位有防控任务的就到单位上班领受任务,没有任务的党员干部一律到居住地社区或村报到), 5.5万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村)疫情防控一线,与社区干部、志愿者共同编组,承担疫情防控宣传、卡点值守、环境消杀、物资配送、群众帮扶等工作任务。
襄阳市同时加强跟踪流调。据该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该市组建了64支流调队,追踪调查所有确诊和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和留观者的密切接触者,累计追踪16800余人。
“确诊病例是在哪里感染?感染后接触过哪些人?还有没有遗漏的传染源……每一个疑问,都与疫情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些联系,就能织起一张阻击病毒传播的‘天罗地网’。”襄阳市疾控中心疫情分析组负责人胡兴周说,为练好疫情监测的“火眼金睛”,疫情监测组不断学习摸索,总结出时间回归法、五色法等方法,高效筛选处理每日疫情数据,快速形成疫情分析图和病例统计分析表,客观反映疫情现状,及时为该市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襄阳市还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实施疫情防控。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疫情信息“汇集—分析—研判—推送—核查—反馈”闭环,为疫情形势研判、防护救治、民生保障、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研发使用发热人员监测分析APP,为疫情预测预警、发热病人追踪管理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襄阳市精准实施交通管制,既保证了疫情防控有效,又保障了城市运转有序。疫情暴发后,在关闭铁路、航空等离襄通道,停运长途客运班车等的同时,采取“优线路、严防控、勤消毒”的方式,保留了33条应急公交线路,开通了17条医院通勤专线。
防控:“严格防”与“有序放”
“‘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境外疫情正在快速扩散,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应坚定不移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科学把握‘严格防’与‘有序放’的辩证关系,因时应势调整防控策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郄英才强调。
据介绍,目前,襄阳市正在全力“防疫情反弹”,密切跟踪管理治愈出院和解除隔离留观的“四类人员”。把严防境外输入作为重中之重,做到关口前移,落实“四早”措施,对706名境外来襄人员,严格按照“隔离-检测-收治-流调”闭环工作要求,不漏一人、不漏一环抓落实。
同时,突出重点领域的精准管控。在社会面管控上,逐步从全方位、全区域的整体管控转向重点管控、疫点管控为主的差异化管控,对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的社区(村组)以楼栋和居住点为单位继续严防严控,对无疫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及复工复产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公交、车站、商超、早餐店、厂区等重点公共区域实行严格消杀;调整管控方式,将管控卡点转为健康监测点,变卡点固定值守为健康监测与流动巡逻相结合。
在人员管控上,从“通过管、达到控”转向以“自我服务、自我防控”为主,继续强化非必要不出门、出门戴口罩的要求;持续开展大排查,对3月1日以来返襄入襄人员开展全面排摸登记,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分批、安全有序组织各类滞留人员回襄。
在交通管控上,从严防死守、层层阻断,转向重点管控离鄂离襄通道,逐步解除国、省、县、乡道管控卡点,有序放开市域内公共交通和自驾出行。在医疗服务上,按照渐次恢复、优先恢复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全市已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3家,其中3家三甲医院已基本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襄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还将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市场环境、公共场所环境、家庭环境整治和科普宣传等“九大行动”,引导群众强化自我服务、自我防控,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紧盯生产、生活、购物、交通及居家等重点领域,以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社区(村)为主体,实行划片包干、网格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环境传播的风险。
文:健康报记者 甘贝贝 通讯员 刘清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