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文绝非广告,只荐书不卖书,一切源于本人在高校教学时的亲身感受,请大家放心阅读。
昨天借由“世界读书日”的契机,看到了北大李洋教授为“幕味儿”撰写的一年一度例行的十佳电影书专栏分享。看的我手痒,也禁不住在网上下了几单。
不过,正如文中他自己坦言,他的推荐与自己的职业和研究领域有关。这些书对于绝大多数刚刚开始学习电影,或者刚刚进入电影行业的影迷和同学们来说,不免有些过于深奥。
因此,这里我要很不敬地先下一个结论:如果你属于电影艺术的入门者,或者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对电影足够迷恋的关系,请不要先碰这些书!!
我给大家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就拿国内所有学习电影的人来说,大影评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都居于必读书一栏,众多高校考研推荐书单上也都有这本“电影圣经”,考研时的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时常会涉及。
这样一本貌似最“家常”的书,大家扪心自问:有几个人真的认真读过?读完过?读懂过?
其实《电影是什么?》可不是一本基础书籍,巴赞也绝非一成不变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倡导者,但是除了像李洋这样的专业研究者,大部分人(包括我们高校教师)对他的认识不过仅限于考研辅导班上那干巴巴、老掉牙的几百字寻章摘句。
巴赞无疑是伟大的,但坦白地说,这本书绝非普通读者能够简单消化的(不信,看看你书橱里的《电影是什么?》,几年没翻了?内页是不是还是全新的?)。
初习电影者,先啃这种书,只能对电影望而却步,对电影望而生畏。
一直以来,我们在学校上课之余,常常会遇到不少同学真诚发问:电影怎么学?如何才能看懂电影?
这里我想说,无论对于影迷而言,还是学习电影的专业人士,兴趣和激情都是最重要的老师。
当你还没有疯狂地迷恋上电影之前,先把巴赞啥的全部扔掉,要不然看了也是白看。
我身边学习电影的同学,常常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其一,是确实喜欢电影,但似乎没有找到好的角度进行切入,看了小半辈子电影,依旧没法就一部电影说出个一二三来,只能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含糊其辞;
其二,不少人读了电影专业,甚至拿了硕士、博士,似乎也做了一些研究,完成了不错的电影论文,各种注释一应俱全,但实际上“华而不实”,文章都是通过期刊资料库拼凑出来的,稍微谈及一些“出圈儿”的电影创作或产业就知之甚少。
这里就出现了一种错位:影迷喜欢看电影,但不知道怎么读懂电影;而不少从事电影专业学习的人只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学习当任务,其他的缺乏了解。这里就必须强调: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起与电影更加紧密的关系——“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向导”(见李迅,《影评该怎样》)。
那么,怎么建立关系?除了看电影,还能有什么办法?今天借此机会,推荐几本最简单上手的入门级电影读物给大家。保证你即便电影零基础,也能看懂。
第一步,我们要谈,如何认识电影。
很多人了解的“电影”和认识电影本身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常常把电影作为一般文本来看待,比如去电影院就是去娱乐,看电影和看剧集、演出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增多一点生活的谈资。
部分专业电影研究者同样有时做着和电影关系不大的事儿。比如,研究电影史,只是通过简单地拼凑堆砌期刊资料研究。我个人认为,电影史并不是历史学的子学科,而是交叉学科,它其中有历史学的部分,也有电影特性的部分。如果在不了解电影形式与风格的前提下去写作电影史,那写出来的,绝对不是一个电影化的电影史。
一定不要忘了,好的电影,应该是“有意味的形式”。
所以,一定要首先推荐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给大家。
我们在谈论电影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受的部分,在看完电影之后想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感兴趣,哪些桥段感动了我等等。我们从小写的读后感、观后感就是这层意思。
第二就难了,要分析一部影片如何通过电影化的形式和语言去讲故事,这是认识电影的关键。
第三是围绕电影,提升到文化、社会的层面,比如常见的阶级、性别议题分析等等。
这三点当中,核心和关键,就在在第二部分上,对大家能否能够认识电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路易斯·贾内梯这本入门名著,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电影化的方法去看电影,书中通过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编剧、意识形态等等各个角度进行切入,最后结合奥逊·威尔斯影史第一神作《公民凯恩》,进行了分析操练。
比如这处景深镜头的影史意义
《认识电影》是一本长盛不衰的畅销书。199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就已经出版过,由著名翻译家崔君衍老师操刀;后浪出版的版本则由“台湾影评教母”焦雄屏老师翻译,已经更新到了第12版。
当年台湾远流出版社“电影馆”系列中,《认识电影》也是第一本,开宗立派,可见它的重要性。
美国的电影读物只要是非常畅销,就会不断地进行更新版本,大家要注意,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新增的例证和图注。当下年轻观众看的电影和古早的观众是不一样的,除掉影史最为经典的电影(如《公民凯恩》《西北偏北》这类),作者会不断更新电影作为补充,以期让读者获得更大共鸣。
这么多版本的正文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例证一直在做不断的调整,而对例证的精要阐释,正是路易斯·贾内梯个人真知灼见的体现,要格外注意。
从上至下:《南方车站》《M》《疤面人》
同时,这种版本的不断更换发展,恰恰也说明了电影语言内在的关联性和传承。比如讲到表现主义高反差、突出阴影的古典布光时,我们可以联想到《南方车站的聚会》《地球最后的夜晚》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例子,把案例打通起来,你对电影的“语言”的感知就会逐步清晰起来。
不夸张的说,如果你一辈子只允许拥有一本电影书,就选这本。
除了《认识电影》之后,《看电影的门道》一书也是可以辅助阅读的。
在《认识电影》类似的电影语言解析的基础之上,这本书还涉及到一些受众的问题以及独立电影、外国电影史的相关问题。不过我认为这些增加的地方,恰恰体现出作者的“有心无力”,水平力道还远远不够(谁又能什么都懂呢?):尤其是外国电影的部分,从英语国家到非英语国家,东欧、苏联、亚洲,涉及到太多内容,每个国家的电影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脉络。这哪是区区几页论述,就能涵盖完的?
当我们了解了看电影的门道之后,就能够进行对于当下电影有比较深入的分析。
我们试举一例:比如当我们观看《监护风云》的开头十几分钟,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对夫妻闹离婚的内容,这是一个通过高超戏剧调度完成的形式感极强的段落,尤其导演通过摄影机的布局,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营造一种隔离感。
这种隔离感就是电影语言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呈现出夫妻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的隔膜。在摄影机镜头对二人的大量单独拍摄后,最终两人实现了一个同框的镜头,却又被法官的背影隔开,这个同框并不会暗示着他们的感情会变好,而是产生了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关系。
这就是用电影形式的方法解读电影。
当我们通过大量观影和学习,对电影语言和风格具备了较强敏感度之后,第二步,就是写影评。
而关于写影评,最重要的学习书籍就是《如何写影评》,台湾远流的版本叫做《信手拈来写影评》。
这里岔一嘴,我个人非常同意奇爱葛格的观点,如果你有意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写作能力是第一核心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可以说,不愁找不到工作,绝对饿不死。
《如何写影评》言简意赅,操作性意义很强,开宗明义地就告诉了我们,影评多维度的意义:
例如,你可以对观影感受有更深的理解;以你喜欢或不喜欢某部电影的理由来说服别人;向读者解释他或许不知道的电影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比两部电影来更深地理解电影的目的(比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与比利·怀德的《双倍赔偿》都有与火车有关的戏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将一部电影与其他文化领域相联系等等。
一篇好的影评,实际上就是高级的审美实践。
这本书也是不断更新例证的,后浪的《如何写影评》已经更新到了第8版。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文化的部分,这也是我们上面谈的——电影鉴赏的第三个层面,要从电影形式风格上升到社会文化的高度。
比如当我们研究《82年的金智英》时,就不仅仅是研究电影形式问题,当然还有暗含的女权问题。当下,韩国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主义团体已经把这本书奉为圣经,将它作为和男性斗争的武器,这便让电影的意义溢出了影像之外,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文化的意义。
所以,电影是真的可以成为匕首和投枪的。
在这方面电影书籍中,著名影评人谋杀电视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机叔)翻译的《电影、形式与文化》也非常精彩,不过这本书难度稍大,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同学或深度影迷进行学习。
很多电影读解如果上升不到文化层面,你就看不懂导演的深层社会主张。
比如去年大热的《利刃出鞘》当然是一个侦探故事,在电影形式上,它和《蝴蝶梦》这般的大宅破案故事有视觉风格上的相似点;
但最后更深的社会文化意味在于,一群白人站在房子下面,往上看着来自拉丁裔的女孩(她已经从一个普通偷渡的看护成为房屋新的主人),这里形成了一个新的权力关系:她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和好莱坞批判川普总统的政治风向标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更不用说,影片最坏的大反派,是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白人富二代。埃文斯可是饰演过“美国队长”的呀!曾经的美国精神,如今“穿越”到新的叙事时空,锒铛入狱,声名狼藉,这里面的微妙你得细品。
当你能够感知到电影的形式感,又能写出不错的影评文章,那么恭喜你,我们来到了可以靠电影恰饭的重要一步:聊电影。
这里给大家推荐的,就是《如何聊电影》这本书,真的相当精彩。当你愿意把自己的形象、声音、语言放在公众面前讨论时,那才能够真正地成熟。
正如书封上所言:聊电影,是一门技术活儿。
作者安·霍纳迪是作家出身,曾为《纽约时报》撰写影评。书中有和上面推荐的书籍相似的部分,但不一样的是,这本书并非教材,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通过和著名电影人(如科恩兄弟、理查德·林特莱克等等大牌)的交往来聊电影——而“聊”这个综合性的能力,是建立作者在认识电影、写作影评的基础之上的。
这本书有更多的感性和个性,显得更加亲切。
所以,这或许是今天推荐的书籍中,最“好读”的。
我们今天从“看-识-写-聊”几个维度,通过几本优秀的电影书籍,来为大家介绍了和电影发生关系的良好路径。经历了前面的步骤之后,如果你还想要深造,那就得研究电影了——那可以推荐的书籍,就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无论怎么样,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全身心的爱电影。这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你对电影无尽的魔力感兴趣,不妨按我今天说的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