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34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 共筑健康屏障”。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名新生儿,每个孩子的预防接种从出生后的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1针)就已开始。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家长们仍对于预防接种存在着种种疑问。为此,今天我们邀请到多位免疫规划领域专家就疫苗接种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免疫规划发展之路 成就与挑战并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 尹遵栋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是公认的投入少、效益高的健康干预措施。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较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年宣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10多年。2000年,我国成功消除脊髓灰质炎,并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至今。2012年,我国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历史上肆虐的麻疹、流脑、乙脑、白喉等多种严重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现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通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从源头上切断乙肝母婴传播,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中国乙肝防控被WHO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伟大成就”。
40年努力让疫苗接种更安全
1978年,我国全面启动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从原来四苗防六病到五苗防七病。
2008年,我国实施扩大免疫规划项目,将可预防儿童12种疾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我国逐步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目前已实现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疫苗高接种率进一步筑牢了免疫屏障。
2017年10月,新一届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NIAC)成立,中国疾控中心同时成立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为NIAC提供技术支持,标志着我国免疫规划发政策制定在循证决策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2019年底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从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等全过程,贯彻“四个最严”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接种疫苗的信心和安全。
免疫规划工作仍面临三种挑战
目前,我们虽然在免疫规划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国内免疫规划工作仍面临三种挑战。
一是疫苗可预防疾病面临反弹或暴发风险。
随着全球消灭脊灰进程延迟,麻疹发病虽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局部地区仍有暴发疫情发生。风疹在2019年出现较大幅度反弹,为可能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防控带来困难。
二是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及联合疫苗应用
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一些已应用较长时间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水痘疫苗等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另外,一些新疫苗,如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以及一些联合疫苗,如四联或五联疫苗等,因价格、供应等多种原因,应用范围也不广泛。
三是预防接种服务尚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疫苗管理法》的颁布实施,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需向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提供疫苗流通、预防接种等信息。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疫苗出入库电子化管理、扫描疫苗追溯码后再接种等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硬件条件还不足,亟待改善。另外,近年从事疾控工作的人才流失,预防接种工作亦受到较大影响,人员待遇、数量、业务能力也亟须提高。
免疫规划工作有着光明前景
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使世界各国对传染病的重视再次提到了新的高度。
疫苗作为防控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疫苗、联合疫苗会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使其可及性更好、接种率更高,实现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孩子有接种禁忌证要紧吗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康殿民
禁忌证多数是暂时的
一般而言,患有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特殊健康状态下的个体,在接种疫苗后会增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种疫苗说明书中,都较具体地规定了当个体存在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特殊生理状态时不能或暂时不能接种疫苗,这就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禁忌证是以个体健康状态为前提,而不是由疫苗决定。当有禁忌证存在时,不应接种相应的疫苗。
大多数禁忌证都是暂时的,当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恢复或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不再存在时,可补种疫苗。
禁忌证主要分为两种
禁忌证可分为一般(相对)禁忌证和特殊(绝对)禁忌证两类。
一般禁忌证是指对接种各种疫苗都属于禁忌,如患有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等,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疾病等,患有活动性结核、活动性风湿病、哮喘等。此时,不能接种疫苗或需待症状缓解、恢复健康后,在医生指导下接种。
有些人将一般禁忌证称为“慎用证”,认为尽管某些个体在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接种疫苗会增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或不能产生良好免疫应答,但在面临某种传染病的威胁时,权衡利弊后可谨慎接种疫苗。
特殊禁忌证是根据疫苗性质,对某种疫苗所规定的专门禁忌证。不同疫苗的特殊禁忌证有所不同。如有近一周内腹泻4次以上者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患有湿疹等严重皮肤病的人不宜接种卡介苗;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四类特殊情况须谨慎接种
1.新冠肺炎感染
鉴于以上理论依据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疫苗迟种补种技术方案的规定,新冠肺炎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新冠肺炎感染患儿应在出院后医学观察满14天后,痊愈者可进行相关疫苗的补种。14天内与新冠肺炎感染患儿及其密切接触者有接触史者或近14天内去过疫情重点地区,或受种者家庭成员14天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应暂缓接种。
2.发热
除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外,发热很可能是某些传染病的先兆。接种疫苗后可能加剧发热性疾病,且有可能错把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当作疫苗反应,从而妨碍了以后的免疫。因此,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的患儿,应暂缓接种疫苗。
3.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惊厥,在接种某些疫苗后,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增加,可分以下两种情况区别对待。一是可以接种。对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或非频繁性发作的热性惊厥(半年内发作<3次,且1年内发作<4次),既往没有惊厥持续状态(持续惊厥超过半小时),本次发热性疾病痊愈后,可按免疫程序接种各类疫苗,建议每次接种1剂次。二是暂缓接种。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或短期内频繁惊厥发作(半年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建议到专科门诊就诊先行治疗。
4.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病,但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绝对禁忌证,接种疫苗后并不一定会诱发哮喘。哮喘患儿常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该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和中度免疫抑制特性。如正值哮喘发病,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暂缓接种疫苗,可以在哮喘缓解期、健康情况较好时再接种疫苗。
人生第一针疫苗 从保护肝脏开始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东阳 郭永豪
新生儿呱呱落地后的24小时内,医生就要为孩子接种人生中的第一针疫苗——乙肝疫苗,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是我国重点防控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慢性乙肝感染可导致肝癌、肝硬化等严重疾病。乙肝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后越容易慢性化。数据显示,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乙肝患者,而成年人感染后,只有不到10%的人群发展成为慢性乙肝。此外,50%以上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检出乙肝表面抗原。
如果母亲是乙肝患者,大约7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进而发展成为慢性乙肝患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高效率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如果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可降低到5%以下。
根据规定,出生人口可按照出生后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和出生后6个月免费接种三针次乙肝疫苗。如果未能及时接种,只要在1年内补种够三针次即可,不需要从头开始计算接种针次。
当前,我国新生儿使用的乙肝疫苗有两种剂量规格,分别为10μg和20μg。其中,10μg疫苗为国家免费疫苗,20μg疫苗为自费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的规定,10μg可用于一般儿童接种和母婴阻断,20μg多用于母婴阻断。
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新生儿疫苗接种推迟,在补种时要优先考虑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母亲为慢性乙肝的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三针次乙肝疫苗,没有及时接种的,要尽快、尽早补种够三针次,早产儿要补种够四针次。
警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 张振国
众所周知,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但公众在关注疫苗对于疾病防控作用的同时,还应关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它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版)的要求,预防接种后需在现场留观30分钟,主要是由于个体差异,极少数儿童对于疫苗或疫苗某些成分过敏,在接种后短时间内出现的过敏性休克等危重症状。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医生分秒必争,及时抢救,才不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接种后现场留观30分钟是十分必要的,请家长重视并尽量配合接种医生的工作,密切观察儿童留观期间的反应。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接种医生。
儿童返家后,家长依然不能放松,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部分儿童在接种灭活疫苗后624小时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发热反应一般出现较晚,常在57天开始有短暂的发热, 12天可退。此时,要让孩子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高热或出现发热伴随其他症状,要及时就医。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有发热情况,请按照防控新冠肺炎的规定要求向相关部门报告,及时就近就医。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晚时间会导致接种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常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的红肿直径可达5.0厘米。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消退。
如果是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在急性炎症过后,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呈逐渐增加而进入恢复期,因吸附剂不易吸收,炎症持续的时间较长,在局部形成硬结,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卡介苗除外),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能帮助消肿,减轻疼痛。但是,如果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
同时提醒各位家长,在疫情期,受种者及陪同人员前往接种门诊之前,要自行测量体温,若受种者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取消预约,暂不接种。受种者及陪同人员在接种门诊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减少陪同人员数量,在进入预防接种门诊时,要按照当地规定接受健康询问和检查。
1岁以内婴儿接种疫苗
家长照护是关键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张周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规定,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权利和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适龄儿童的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免疫规划类疫苗。对于儿童来说,1岁以内是建立其主动免疫的关键时期,新手家长们要掌握以下几点必要的预防接种知识。
1.尽量按时接种,迟种也不必惊慌。
原则上,家长应根据免疫程序按时带宝宝接种疫苗,让宝宝及时得到免疫呵护。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很多接种门诊暂停接种,使得宝宝无法按时接种一些疫苗,不用慌,只要按各疫苗的补种要求完成补种,同样可以获得保护效果。
2.正确认识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
规范接种疫苗后,个别宝宝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等不良反应。
比如,接种卡介苗后,接种部位在3个月内会逐步出现红肿、脓疱、结痂、疤痕的变化,都属于正常反应。也有些症状可能不是接种疫苗引起的,而是偶合了其他疾病,家长们按医务人员建议处理即可。
3.接种后务必留观30分钟。
宝宝接种疫苗前可先在家洗完澡,穿着较宽松的衣服,以最舒服的状态接种疫苗。为确保接种后安全,家长们一定记住,接种后务必留观30分钟方可离开,不可压缩这个留观时间。
4.自愿自费接种非免疫规划类疫苗。
针对1岁以内的宝宝,还有十余种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可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虽然自费,但值得接种。宝爸宝妈们可结合具体情况并咨询接种门诊医生的建议,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自费为宝宝接种。
打疫苗,这些问题要知道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 杜渐
问:进口和国产疫苗究竟有哪些区别?
我国疫苗的接种数量是非常庞大,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疫苗,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从对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结果和免疫效果来看,国产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率非常低,与进口疫苗没有明显差别。国产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进口疫苗差异不显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进口疫苗一般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需要受种者自愿自费接种。
问:疫苗接种是打得越多越好吗?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据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避免200万至300万例因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导致的死亡。
目前,我国可供选择的接种疫苗有很多,可以去当地有资质的接种机构进行咨询接种。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以及高危人群进行更多疫苗接种获得更好的免疫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疫苗接种有年龄限制,比如乙肝疫苗、四价流脑疫苗等,接种医生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问: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怎么选?
目前,我国主要提供的疫苗有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并非不重要,而是我们预防接种的有力补充,如新疫苗研发成功或疫苗产量能满足需要时,一些非免疫规划疫苗将逐步纳入免费接种的范围。
编辑:管仲瑶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