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虽然无法经常见面,雷爱琳和同事们还是会想出各种办法“增进团队友情”。
雷爱琳目前担任的是米读的内容营销总监,负责平台原创IP内容孵化的相关工作。她所在的内容营销部是米读在今年1月设立的新部门,同事间尚处在磨合期,由于刚好赶上疫情,“有一些小伙伴都一起工作两三个星期了,我其实还没有见过他们真人,招人的时候也是云招聘的。”
但磨合的过程似乎比想象中顺利。包括她在内,团队的七名成员都是90后,年纪相仿也更有共同语言。在家隔离期间,他们经常会攒线上火锅局,每个人备一盒自热火锅,然后接通群视频,边吃边聊。
出于兴趣,也出于文化娱乐行业的工作性质,他们聊天的内容大都是时下流行的热门文娱话题。最近整个团队都在追《青春有你2》,讨论着“哪一个小姐姐要pick”,“今天要助力谁”。“现在我们都是虞书欣的迷妹。”雷爱琳说道,大家聊天的表情包逐渐被虞书欣占据,有一次雷爱琳把票投给了另一个选手上官喜爱,结果遭到了队友的一致“嫌弃”。
在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中,这种轻松、开放的团队氛围让每个人都有种归属感。正如雷爱琳描述自己为什么加入这里,“米读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团队,大家都非常有梦想。”
“大家都是对小说比较感兴趣才聚到一起的。”米读CEO杨骥告诉PingWest品玩。包括他在内,米读团队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是网络文学的受众。
2004年,还在上中学的杨骥第一次接触到了网文,从此成为忠实读者。那时的网文还处在PC时代,他经常逛的还是天鹰、龙的天空等几个老站点,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也都免费。大学毕业后,他辗转过几家互联网公司,直到2019年,他终于回到自己心向往之的领域,加入趣头条,担任米读CEO。
然而相比于十几年前,此时的网络文学市场已经是付费阅读平台的天下,整个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尽管这个过程中,网文行业正版化是一件好事,但杨骥有时还是会怀念那个免费的时代——只要有一台电脑,人人都可以自由阅读。
“除了付费外,网文其实还可以探索更多模式。”杨骥说,“一个作者一定不希望自己创作的内容只被一小部分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用户欣赏到。”
因为热爱才更有使命感,怀抱着这样的初心,杨骥带着米读开始了全新的冒险。
米读文学总监王志胜也是愿意加入这场冒险的人之一。出生于1991年的他总调侃自己不像个90后,回忆起和网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印象还非常深刻,“我那时候刚上初一,被一本纸质的网文小说迷住了,经常跑到学校附近的书店里搜寻类似的作品,读了一本又一本。”
出于对网文的热爱,经济学专业的王志胜毕业后放弃了前景一片大好的金融工作,投身内容行业,并先后在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网文公司供职,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
因为热爱,所以才更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不过在内容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让王志胜深深地明白一个常识——做内容急不得。“但我是性子很急的人,”王志胜对PingWest品玩说,虽然热爱这个行业,但自己的个性似乎与之有着极大反差,我希望更快看到产出和成效。”
加入米读,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可以在这里找到慢与快的平衡。
在和米读团队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尽管这是一家刚成立不久的互联网公司,但米读非常尊重内容创作者,有把内容做好的诉求和理想,“米读认可慢的基本逻辑,但是又特别热衷于在慢的过程当中找到快的点”。
米读的母公司趣头条,一直以来都以其“趣头条速度”闻名,这也体现在米读的发展上——2018年上半年从孵化到上线,米读的整个孵化期不过两个月时间;上线一年融资到B轮,DAU(日活跃用户数)猛增至近千万,几乎可以与原先几家头部公司相抗衡。在王志胜看来,这种快速带来的活力和挑战也正是他乐于去接受和投入的。
因为认同米读“慢中求快”的工作节奏,王志胜在2019年9月正式入职了米读,负责原创内容编辑的相关工作。
虽然在米读工作的时间还不满一年,但王志胜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觉得非常充实。他把家搬到了公司对面,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在大大小小的沟通会中度过。在和CEO杨骥坐在一起讨论工作时,他们总是会先讨论很久最近又看了哪些小说,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这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才更懂内容,更理解创作者的痛点所在。尽管每天被大大小小的会议包围,王志胜都会保证有一定量的时间去和平台上的编辑作者做充分的沟通,沟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框架、技巧,以及新作品的创作方向等等。
王志胜很好地诠释了做好一份工作必备的两个条件:足够的热爱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这也是米读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所拥有的难能可贵的团队优势——在大家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部分,拧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于CEO杨骥来说,产品增长是他擅长的领域。
在加入趣头条前,他曾在硅谷就职于Facebook、Uber,在互联网产品增长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2017年末回国后,他进入瓜子二手车担任“增长负责人”,学到了更多品牌流量推广和运营经验。
“国外的互联网流量红利其实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国内用户的增长会更偏流量运营,更多是靠产品创新来做用户的增长和留存。”杨骥如此向PingWest品玩总结,“其实在通过品牌、口碑去获取更多用户这件事上,瓜子二手车和米读都是相通的。”
选择加入米读,一方面出于对网文的热爱,一方面则是他对带动线上互联网产品增长的热衷。用他的话说,自己“一些增长的想法和业务的逻辑在米读能得到更好的落地和实现”。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米读从创办之初就融入了流量思维,这体现在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雷爱琳所在内容营销部的设立,更是米读寻求新的流量增长点的重要动作。
“你有没有给自己的工作定一个目标?”
听到PingWest品玩的提问后,雷爱琳几乎没有思索,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道,“做出爆款。”
在加入米读之前,她在新加坡的Netflix亚洲总部任职,负责华语剧和韩剧的内容营销工作,工作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原创剧集内容的制作,因而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失去挑战性。
然而在米读,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想一些宣传和营销的点子,而是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原创内容制作,这带给她更多想象力。
雷爱琳所负责的原创IP内容孵化工作,是围绕米读旗下的原创内容,孵化除书籍之外的其他内容形态,比如有声书、动漫、短视频、短剧乃至影视剧等等。但米读的IP孵化方式又不同以往——一般付费网文平台的IP孵化,往往是“事后反应”式的,一部作品通常需要在一定圈层内被验证成功后,才能有机会孵化IP,周期长,成本也高。
米读则选择当小说还处在连载阶段时,就挑选一些有潜力的优质内容去做同步孵化,节省了时间,能更快做出成效。米读的IP孵化也不仅仅局限在漫画、电影或是长剧,而是增加了如短剧这样更加轻量、更加贴合现代人观看习惯、也更利于在社交平台传播的内容形态,这样的IP内容被传播得更广,也更有机会来为平台的网文作品吸引更多新读者。
这些对于雷爱琳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尝试,她喜欢挑战未知的一切。
今年1月入职米读担任内容营销总监后,她很快搭建起了一个六人团队。如果说王志胜维系的是米读作为一家网文平台的核心业务,雷爱琳则是在为米读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可能,她向团队明确了要做出爆款的目标,并且正在策划一个大项目。
雷爱琳形容自己在米读的工作状态,“忙碌且快乐”。
每天的早会是团队的头脑风暴时间,也是她很重视的环节。因为是初创团队,加之有诸多项目待展开,大家必须有这样的时刻来及时增进沟通。
例会通常是大家对时下热点内容的观点分享会,“对微博、知乎、豆瓣以及抖音、快手上出圈的爆款内容,我们每一天都会review一遍上面的新梗。”雷爱琳说,“如果例会上我们没办法马上理解,大家会做一个分析,这些内容的用户是谁,受用户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在她看来,这样的环节非常有利于团队理解大众需求,继而激发更好的项目创意。
当然,这一切都以米读建立的优质内容生产机制为基础。
王志胜告诉PingWest品玩,他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梳理和沉淀平台已有的内容,同时把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尤其是一些有潜力的中腰部创作者,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这是米读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会鼓励和提倡的事。依靠免费模式积累起大量用户后,米读已经到了可以反打内容端的阶段——作为一家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内容公司,米读近千万的用户量足够大,加上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得以把读者喜好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帮助其创作出更优质、更具影响力的作品。
采访过程中,有同事称呼米读CEO杨骥为“杨老板”,被杨骥玩笑似地止住了,他喜欢员工直接喊他的名字,不喜欢被“差别待遇”。
和上述两位团队成员一样,杨骥也是1991年生人,90后与生俱来的不守陈规的个性,在杨骥身上同样存在。他在米读倡导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没有明显的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式管理,而是让团队能“自发地运作起来”。
“他灵活性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对我们也非常信任,这也是我非常感谢他的一点。”雷爱琳如此评价杨骥。
在回国之前,雷爱琳曾有一些顾虑,因为她听说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加入米读后,与一群为生活和理想奋斗的年轻人在一起,虽然每天都被忙碌的工作塞满,但总能充满激情,让压力消解于无形之中。
她开玩笑说,来米读比较大的“挑战”反而是语言,“因为之前(在Netflix)都是英文环境,所以回来之后,一下子用中文反而不太适应,会强制自己把语言习惯再重新调整回来。”
“扁平化”,一个快要被创业公司说烂了的词语,正在米读显现出它真正的效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更灵活与高效的沟通。
“我们之间的沟通成本还蛮低的,基本上都可以保持随时online的一个状态。”雷爱琳说,很多决策杨骥基本都可以在24小时内拍板决定,“整个流程都会比较快,也比较顺畅。”工作中,杨骥也会经常就一个项目的细节和可行性给团队成员适当提醒,并提供一些更好的思路,但这通常不是一个命令,大家更多会在充分沟通和讨论后得到一致结论。
经常还会在米读出现的一种有趣情况是,原本杨骥计划和某位同事展开一场正式的一对一交流,越聊越多,以至于最后成了一边吃饭一边讨论。这种放松的状态下,反而聊出了很多火花,“聊着聊着就决定了米读下一步要做的事。”
“我们也有蛮多技术反推产品改进的事情。”杨骥向PingWest品玩继续举例道,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往往都是听从产品团队指挥,但米读的技术团队会反向推动产品,这离不开团队氛围和每个人的自驱力。
米读是一个90后占多数的团队,年轻人的工作风格,同样反映在对内容的判断和彼此间的日常相处上。
采访中,王志胜和雷爱琳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不会去给网文内容打任何标签”。内容行业瞬息万变,读者对网文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味也越来越复杂,不存在永远的爆款,王志胜将米读形容为一个“敢于拥抱变化”的团队,一个团队只有善于发现并应对这些变化,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雷爱琳常常会和团队同事讨论时下流行的文化现象,一方面作为观察大众喜好的镜子,一方面也是生活和工作的调剂。“我们就是这样建立的团队友情。”雷爱琳对PingWest品玩说,这些都已经成了团队成员之间不可或缺的相处模式。
高效沟通,拥抱变化,热爱生活,怀抱梦想,相信自己所做的事……这大概就是米读这个团队得以大步前行的秘密。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长按关注
品玩官方公众号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