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 陈旭;审校编辑|Ernest
本文是针对论文《一个单词超越一千张图片:语言塑造情绪的感性记忆(When a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 Language Shapes Perceptual Memory for Emotion)》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8年1月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研究者包括Cameron M. Doyle和Kristen A. Lindquist。
研究背景和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识别他人面孔中的单个情绪(如恐惧、愤怒、厌恶等等)时,不仅依赖于对方表现出的实际表情,并且也受到个体预存的关于情绪的面部表情知识的影响。此外,人们对单个情绪的识别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例如人们会将皱眉、鬼脸和咆哮等发展为标志着不同种类愤怒的概念性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不断的获得愤怒这一情绪的新标志。
语言对于获取和运用这类概念性知识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情感词可能会帮助人们将情绪性面部动作以感性的形式存入记忆,以帮助人们形成情绪表达的概念性知识;第二,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在网络视频中获取和运用概念性知识,以形成对环境中的感性信息的持续知觉。
有很多研究已经确定,在编码中,面部动作如何去影响情绪记忆和面部识别记忆;少部分研究发现,语言甚至是无意义语言确实塑造感性记忆,例如人脸知觉领域中的经典“口头遮蔽”现象。然而,却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证明,语言影响人们在记忆中对这些面部动作的编码和检索的可能机制。
因此,研究假设,情绪语言会对面部活动的感性记忆造成偏差影响,以致人们会记住那些与预存类别标志更加相似的靶子面部动作,而不是为其本质的靶子面部动作。据此,研究设置了三个实验,其中实验一和实验二使用从未见过的外星人情绪图片(如Blurp和Gep)为实验材料,而实验三则利用熟悉的情绪图片(如fear和anger)对所得结果进行重复验证。
实验一
通过学习阶段、靶子阶段、缓冲阶段和测试阶段来探究,参与者是否会通过将面部动作与非情绪词汇配对来产生新的概念性知识以及这是否会转而使参与者后来看见的靶子面部动作的感性记忆出现偏差。
结果与假设一致,参与者在先前学习阶段中对与词汇配对的新面部动作的学习使其对后来的靶子面部动作的感性记忆出现了偏差,与控制条件相比,词汇条件下的被试更多的选择学习阶段学习过的面部动作而不是靶子面部动作t(98) = 2.92, p = 0.004, d = 0.59, 95% CI [3.16%, 16.59%](见表3),并且几乎可以排除随机概率的影响。
实验二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测定参与者对新情感类别的主观感性记忆是否具有梯度性,即要求参与者不仅要选出最有把握的靶子目标,还要选出第二有把握的靶子目标。
结果与假设一致,词汇条件下的参与者比控制条件更多的首先选择在先前学习阶段学习过的面孔,t(92) = 2.25, p =0.03, d = 0.46, 95% CI [1.00%, 15.93%](见表5),即两组参与者在第一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Z = 2.09, p = 0.037)。
此外,词汇条件下的参与者发生的感性记忆偏差要明显的大于控制条件下的偏差值,即词汇条件下的参与者更多的首先选择学习过的面孔或中间面孔,其次才会选择靶子面孔,而控制条件下的参与者则更偏向于首选靶子面孔,其次选择学习过面孔或中间面孔,t(92) = 2.73, p = 0.01, d = 0.56, 95% CI [0.10, 0.64](见表7)。实验二再次验证了实验一的结论。
实验三
实验三使用参与者熟悉的面部动作,探究个体是否会因为将“fear”、“anger”等词汇与害怕和生气的新面孔范例的联结而升级他们记忆中已有的关于害怕和生气这两种情绪的概念性知识。
结果依然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设,在词汇条件下,比起中间面孔,参与者更多的首选学习过的面孔(t(41) = 3.74, p = 0.001, d = 0.99, 95% CI [9.46%, 31.61%]);比起靶子面孔,参与者更多的首选中间面孔(t(41) = 2.64, p = 0.01, d = 0.65, 95% CI [2.80%, 21.01%])。此外,两种条件下的偏差也明显不同,t(80) = 2.40, p = 0.02, d = 0.53 95% CI [0.07, 0.70](见表11)。
结论
1 未知词汇的音学形式(如Blurp)可以帮人们将从未见过的面孔情绪表达联结为一种有意义的情绪类别。这些情绪类别会转而作为概念性知识使人们对“外星人”面部动作的相似范例的后续记忆产生偏差。
2 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新已有的熟悉情绪(如anger)的概念性知识,即语言在塑造情绪的感性记忆中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新的情绪概念。
3 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一定要将相同的面部动作与相同的情绪词相联系的原因。
不足
1 本研究无法确定,概念性知识的获取是否影响对靶子阶段所呈现的面孔的编码,影响测试阶段对这些面孔的提取,或是对两者均有影响。
2 尽管本研究试着使用控制条件来与实验操纵条件进行匹配,但是依旧留下了开放性的解释选择。如本研究使用颜色词作为控制条件,但参与者极有可能将颜色联想为面孔的肤色,从而忽略了面孔的情绪。
3 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取决于参与者是否获取全新的情绪类别知识以及观察全新的面部动作,或是他们是否向已存在的情绪种类知识(如害怕和生气)中添加概念性知识以及观察熟悉的面部动作(如害怕和生气的面部动作)。未来的研究应该去调查,当词汇在学习阶段与确定意义联系时,感性记忆偏差是否会变得更大,例如“gep”是外星人想要寻找食物时所作的面部情绪动作。
参考文献:
Doyle, C. M., & Lindquist, K. A. (2018). When a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 Language shapes perceptual memory for emo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1), 62-73.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陈旭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陈旭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推荐
订阅
扫码订阅
搜索关注“小鹅知识助手”服务号
一秒进入导读单与小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