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新冠疫情冲击下,医院遭遇“巨震”,停诊、限流导致营收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人力、租金等成本却在增加。这让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型民营医院面临生死大劫。
吴儆是一名从事社会办医医疗集团及医院管理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疫情造成了医院整体门诊量的大幅下降。有些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20%-30%,有些甚至下降超过50%。
更准确的数据来自于国家卫健委官网,2020年2月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2.5亿人次(不含湖北省、诊所及村卫生室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同比下降38.2%,环比下降45.7%。
中小型民营医院是否会迎来“倒闭潮”?中国社会办医案例执行主编曹健向本报记者表示,社会办医这个行业的负债率普遍较高,如果运营不好的话,可能会选择关闭医院。但是某种程度上对行业也是一件好事。近年来社会办医的发展速度较快,数量幅度增加,行业需要进行整合和重新洗牌,把一部分真正沉下心来办医院的机构筛选出来,另外一部分想通过社会办医挣快钱的淘汰出去。
医院运行面临“三座大山”
为了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全国2.2万家民营医院有相当一部分是口腔、眼科、妇产科等专科医院。而相比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受到的冲击更大,比如口腔医院,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飞沫、气溶胶,交叉感染的风险极大,被列为“高危”,几乎遭遇全面停诊。
主营口腔医疗器械生意的牙典医疗创始人田烨告诉本报记者,今年1-2月,自己的业务呈现“断崖式下跌”,9成以上业务受到影响。现在,虽然医院在逐步恢复正常诊疗活动,口腔科依然受到很大限制。“之前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的正畸科都很忙,科室都应接不暇,如今却十分清闲。”他说。
目前,虽然医院在逐渐恢复正常诊疗活动,实现复工复产,但是据吴儆预测,民营医院想要恢复到去年同期的营收水平,恐怕还要等上大半年。“这段时间门诊量、住院量在回暖,我们在经营医院的过程中也看到一些现金流回流。但是我觉得在未来一两个月不会一下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如果能在下半年或年底能恢复到去年正常水平,那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了。”
病人减少、营收下滑的同时,医院所负担的成本却不降反升。吴儆表示,目前让医院最为头痛的两大开支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房租。“像药品耗材这方面的成本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采购频率、与供应商沟通结算时间来渡过难关。但是员工的工资不能少发,更不能不发,对于一些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还要进行表彰与奖励。而房租本来就在民营医院成本中比重较大,加上疫情期间营收下降,房租成本就凸显出来了。”他说。
此外,防疫工作也导致成本增加。医院不仅需要储备如口罩、防护服等应急保障物资,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的医院还需要承担隔离区、隔离病房的设计与改造,这些都让医院感觉到资金吃紧。
医疗智库医学界“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问卷调查”显示,87.3%的医院认为存在资金运行压力。人力成本、防疫物资采购费用、房屋水电成本成为医院运行压力的“三座大山”。其中,68.4%的医院管理者认为,人力成本支出成为医院最主要支出。目前,也有不少民营医院担心人才流失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院往往缺乏财政补贴,小型医院的负债率比较高。“对一些中小型的医疗机构来说,他们原来的经营状态不是特别理想,本来就处在一个盈亏平衡或者刚刚有点利润或者还在亏损的状态。”吴儆说,“据我了解,现在有很多医院现金流断流。”上述问卷调查显示,所有受访的社会办医机构的资金流仅够支撑两个月。
而由于新冠疫情,一些原定在年后2-3月注资的投资人也变成了观望状态。“他们现在不敢直接去投资,因为不知道你的医院未来会如何。”吴儆说。据《财经》报道,一家本应在今年4月开业的妇幼专科医院陷入停滞。此前该医院已陆续投入近2000万元,现在卡在了购置医疗器械的最后一环。“怎么都筹不到钱了。都在观望,没人愿意出钱。”该妇幼医院的合伙人说。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国家也在覆盖税收、社保、贷款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以社保为例,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自2020年2月起,除湖北省以外的各省份可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对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可减半征收,减征期限不超过3个月。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国家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来力保一些做的好的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我们企业也要自己积极去了解、申请这些政策。”吴儆说,“在最艰难的那一两个月,这些政策确实让企业得到了一些实惠,最起码感觉到国家在帮助我们,政府在支持我们,心里有了底。”
倒闭潮还是新机遇?
吴儆表示,现在行业内已经有部分民营医院无法经营下去,开始卖医院,或者积极寻求融资、借贷。
这是否意味着民营医院会迎来一轮“倒闭潮”?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认为这会是一次行业的洗牌与回归。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医院3.4万个,其中民营医院2.2万个,占据医院总数的六成以上。但是,数量上去了,民营医院的床位数、诊疗人次、住院数等却与公立医院相差较大,呈现“小散弱”态势。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秘书长陈林海表示,预计疫情后整个社会办医的规模会有所收缩。确实会有一批社会办医院会因经营的问题退出市场;也会有一批社会办医机构,因为政府下一步的监管加强而受到影响。但是从产业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行业内部的自我净化,未来一定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广大社会办医更多的是要看到产业格局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创新点。比如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在垂直领域做到最强,而不是去横向扩张。
温州康宁医院董事长、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会长管伟立也表示,这是“回归到了一个正常的调整期”。“前几年,资本对社会力量办医进行了疯狂的追逐,现在有些资本感觉到医院不是这么容易做的,投资不会立竿见影。医院的发展有个过程,首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创出了品牌,才会有合理的回报。它不是一个短期的投资行为,而是一个长线的、有情怀、有担当、有底线的一个服务行业。”他说。
危与机总是相伴而生,疫情黑天鹅导致行业洗牌,也催生了新的机遇与业态,那就是开辟抗疫“第二战场”的互联网医疗。
除了春雨医生、微医、平安好医生等这些老牌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以外,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纷纷加入到“上线”热潮中。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间,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栏,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易观千帆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达31.28%。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不仅助推了互联网医疗与医保对接,期间禁止线上首诊的规定也出现“松动”迹象,行业春天来临。“互联网医疗是一个趋势,这不是要不要社会办医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态势。当病人的观念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办医的经营模式必然要进行改变。如果你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就可能被淘汰。”吴儆说。
对此,曹健也表示,互联网医疗一定会成为传统医疗提升效率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和帮手。“现在大家都会区分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但其实线上与线下医疗最后会融合在一起。就像所有的医院都在使用电脑,都在使用新型设备一样,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手段,也是一个趋势。”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近期已经有很多头部社会办医机构在着手进行互联网医疗方面的布局,比如华润医疗与康宁医院。但是,对更多的中小型民营医院来说,信息化的投入有多大、二级以下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牌照能不能申请到,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都在议论互联网医疗会不会产生爆发式的增长。同行们都觉得互联网医疗是应该去做的,但是有的医院不清楚该怎么做,或者是觉得投入太大,在考虑现在是不是行动的时候。”吴儆说,“对于互联网医疗,一部分此前做了很多信息化工作的医院可能会很快跟上,但是对中小型民营医院而言,他们经验不是很足,在运营模式上还需要探索,比如前期阶段硬件设施的投入,信息化的升级,以及人员的搭配,流程的设计与完善。大家都担心如果跟不上,会不会一下拉开距离。”
担忧公立医院“扩张热”
相比于中小型民营医院面临生死劫,另一部分头部社会办医机构的管理者更担忧公立医院的扩张热。
在这次疫情中,驰援湖北的346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大多来自公立医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补短板”呼声渐起,大量资源将投入到公共卫生领域。而政策会不会向公立医院倾斜,导致其规模进一步扩张,从而挤压民营医院的成长空间,这些都值得关注。
据“医学界”梳理,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1月19日,深圳宣布今年计划再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新增床位8000张,并争取在特定区域和特定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上市的药物和医疗仪器。
3月3日,据河南省发改委消息,河南省肿瘤医院分院一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该省发改委批复,一期项目总投资估算80697万元。
3月9日,江苏苏州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医院。其中,三级医院增长50%,三甲医院新增10家。
4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云南省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新建云南省第二传染病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传染病诊疗中心,改扩建省、州、县传染病医院,预计投入合计超过54亿元,距离州、市主城区较远的98个县、市、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2-4间负压病房和2-4间重症监护病房。
管伟立表示,“国家对公立医院新一轮的投入建设,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吗?有没有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进来?这些都需要听到社会办医的声音,也要盘点一下当地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真正的短板在哪里?如果政府不计代价地投入资金建设大型公立医院,会剥夺偏小、偏弱社会办医院的成长机会。”
对此,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仅是针对公立医院在传染病、重症医学等方面的强化,未来,社会办医依旧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大家担心公立医院会不会迎来再度扩张,其实从文件也可以看出来,最近几个省市更多是加大公立医院的感染科和传染病医院的建设,集中去补医疗体系中的短板,并不是对公立医院的整体规模进行扩大。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社会办医,都要找到各自生存的空间和优势所在。”曹健说。
吴儆认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都在自己运作的赛道上,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和共生的生态。“未来,国家确实可能在公立医院方面加强投入,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集中在极重症的急救抢救能力、收治能力、防护能力这些方面。这对社会办医是利好的,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更多的是对公立医院进行差异化的补充,例如建设一些特别的科室,或者是提供一些新兴的医疗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