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自由竞争,人才自由来去。
1
之前我有一篇文章用“供求关系”解释薪资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能力,后来有读者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意是:
人才市场里的知名企业数量远远少于普通企业,一般人都希望进入知名企业,所以知名企业的议价能力远远高于普通企业。如果供求关系起作用的话,那么知名企业开出的薪资应该低于普通企业才对。
但事实上,同样的职位,同样的经验要求,知名企业开出的薪资并不低于市场价格,很多职位的待遇还非常优厚,更不要说它们还有完善的福利培训体系。
细想一想,这个质疑还真有道理。如果你想打入一个行业头部企业的供应商名单,往往要接受更高的品质、更低的价格和更长的账期,“控制成本”正是头部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方法。
有人会说,薪资高不正是知名企业吸引人才的原因吗?其实不然,薪资高只是原因之一,很多人都愿意降低薪资进入这些公司,只是HR不会因为你降了薪就降低录用标准。
人力资源同样是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什么知名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呢?
2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牛奶可乐经济学》中有过一个类似的案例:
作者的学生发现,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率远远低于其他大学,但学费只是稍贵一点。这个现象跟“知名企业收到的简历多,但开出的薪资差不多或更高”的问题类似。
原因在于,一流大学之所以是一流大学,不但因为其学术与教学能力强,也是因为其能吸引到一流的生源。如果这些大学把学费涨上去,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想一想,如果你属于一般的优秀生源,收到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可能不会在乎学费问题;但如果你是顶尖生源,收到了数个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时高学费就会降低该大学的吸引力。
另一个原因,美国的一流大学,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捐款而不是学费,所以,收高质量生源维持其顶尖声誉的意义,要远远强于多收学费。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供求关系”,而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领域——竞争关系。一流大学不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提高学费,本质上不是不想,而是在顶级生源的获取上,有其他的竞争者。
回到开头的问题,让知名企业无法利用其优势地位降低薪资的,也是来自其他知名企业的竞争压力。阿里不是跟一般企业竞争人才,而是在跟腾讯、百度、京东竞争;华为不是跟一般企业竞争人才,而是在跟中兴、思科、爱立信、诺基亚竞争。
企业招聘还有一个更困难的地方,一流大学可以凭SAT得分标准去区别顶级生源和普通生源,所以它们的学费还是贵于一般大学的,但企业很难从简历上区分优秀人才和普通人才,只能开出更高的薪资,以吸引更大量的简历,再凭借严格科学的招聘流程和人才鉴别机制,筛选出一流的人才。
更重要的原因,大部分非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很多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的作用又是决定性的,降低人力成本的意义不大。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占比不足3%,也就是工资涨一倍,利润才下降不到2%。但由于产品严重同质化,所以人的因素对业绩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公司愿意请高一倍薪水的拿地、产品、营销团队,业绩很可能有天壤之别。
类似特征的还有金融、研发型IT、生物技术等等,都是高薪行业。
当然,这些行业能给高薪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处于完全的市场化竞争、人员自由流动中,即便是金融这种国有资产占绝对地位的行业,国有企业之间也都是完全市场化竞争,并且从业人员自由流动。
那么,是不是说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竞争不充分、人员无法自由流动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就会被人为压低?
答案是肯定的,有两个典型的行业案例:航天和医院。
3
最近,长征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失败,让航天人员待遇低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
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失情况,说严重,确实很严重,特别IT人才,用脚跟想都能想出来,国企科研所的那点薪资,怎么可能跟腾讯阿里竞争?
但要说不严重,也很难说严重,因为核心的航天专业的人才,去向就那几个国家机构,半斤八两,高薪的唯一出路只有改行,越资深的员工代价越大,而且未必成功。
一对比,结论就很明显了:有专业门槛的航天专业人才流失不严重,是因为缺乏行业内的竞争,通用的IT人才流失严重,是因为行业外的竞争。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航天专业人才才是根本,其他职位大不了扛着国企的旗号,招一些向往体制内的新人,流失了再招,自然没有动力提高待遇,才造成航天专业的人员待遇问题。
待遇一般又无法跳槽的结果,就是人浮于事,顺便喊喊“减员增效” 的口号。
当然,航天这个行业是“国之重器”,我也不好乱评价。那我们批判批判美国总可以吧?毕竟美国的航天发射以前也是“体制内”的。
就算是批评美国也要有凭有据,我就直接用民营火箭发射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里对美国航天工业弊病的分析:
在SpaceX刚成立的时候,航天工业的主要客户还是Nasa和美国军方,因为政府的生意一向都是“安全第一,稳健至上”,设备很少更新换代,所以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航天工业实际上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大量设备,包括显示屏、电脑、温度感受器或者是火箭发射的技术,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
结果就是,年轻人带着高大上的理想投身这个行业,却陷入无聊的工作、过时的技术和低效的管理之中。为什么美国六十年代就能上月球,现在却只能嚷嚷着“重返太空”,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每年有那么多国家要发卫星,航天发射的市场需求又是实实在在。
所以,马斯克意识到航天发射是一个可以用硅谷精神改造的传统行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SpaceX在人才争夺中的竞争力。马斯克在招聘中常常亲力亲为,特别注重找到那些有野心,有激情,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再用颠覆性的理念,更有竞争力的薪资,把自己跟Nasa这种“体制内”的用人单位区别开来。
航天发射以前都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体制内该有的弊病,谁也逃不了,但随着像SpaceX这样的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成本不断下降,效率不断提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竞争对企业是坏事,但对从业者,却是体现其真正价值的时刻。
与航天工业类似的,还有一个跟大家的关系更密切的行业——医院。
4
假设甲乙两人以差不多的成绩考上同一所985大学的药科与医科,甲四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某一线城市的上市药企,乙五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同一城市的三甲医院,乙的学习成本高于甲,但十年后,甲的薪资将是乙的两到三倍,工作环境更优越,工作强度更低。
如果在大部分国家,刚好反过来,乙的薪资将是甲的两到三倍,
这是为什么呢?
一家制药公司,不管是研发人员还是营销人员,都是自由流动的,员工的薪资,不仅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体现了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而医院这个行业,民营医院由于政策的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行政许可、资源和病人,国有医院之间竞争不充分,关上门就是一家人,医生名义上可以自由执业,但实际上,“跳槽”有诸多障碍,结果就是大部分医生都被单位绑定,失去了薪资的议价权。
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半计划经济的医疗体制,才能提供低价的医保。
但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关系如果建立在一方利益受损的基础上,就无法长久的维持。恶劣的就医环境、紧张的医患关系,都是医生不合理的薪酬的结果。
5
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引用了一封法国一位蜡烛制造商致国民议会的请愿书:
“我们正在同国外对手进行一场令人难以忍受的竞争。这个对手生产光线的条件十分优越,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占领我们的市场。这个对手不是别人,而是太阳。我们怀疑,他是受可恶的英国佬的挑唆才对我们下毒手的。为此,我们请求通过一项法律,关闭和堵塞所有可以透光的窗户、通道和缝隙,使它无法损害我们这个为国民谋福利的产业。”
请注意,这不是段子,也不是反讽。而真实的游说。这是无数企图实行产业保护、限制竞争的案例之一。
大家都知道,缺乏竞争的环境,会导致商品价格虚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但本文想说的是,缺乏足够竞争,还会影响员工的利益。只有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供需关系,没有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公司自然就可以用优势地位压制员工薪资,而员工除非改行(成本巨大),并没有其他的“谈判手段”。
有人觉得竞争会让企业破产,员工失业,但只要客户的需求还在,职位只是从一家公司转移到另一家公司,属于“摩擦性失业”,整个行业的薪资水平并不会下降。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围绕如何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曾经引发过无数次社会讨论,而这个问题真正被解决,还是到了21世纪,民营资本进入到科技竞争的阶段才真正解决。
真正让你获得高薪的,不是你的老板,也不是国家政府,更不是工会和阶级斗争,而是你老板的竞争对手,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人才自由来去的行业。喊一万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口号,不如打破行业准入限制,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