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开端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网飞一次性放出的迷你剧《好莱坞》。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好莱坞》是挺……不负期待的。
比如屏幕上猝不及防地出现一大片美好肉体,让人有种串台到HBO的错觉。
又比如我们一直公认的“宅男谢耳朵”,不仅西装革履人模狗样,还一开口就是虎狼之词。
怪吓人的。
▼
《好莱坞》讲得不是当下的好莱坞,而是接近70年前,二战后的好莱坞。
大制片厂门口跟菜市场似的,聚着一大堆齐头整脸的大闺女小伙子,都盼着选角导演金贵的手指头点到自己。
《好莱坞》里制片厂的门口,大概横店也是这样的
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在大电影里当一天人肉背景板,运气好点的,捞着一半句台词也说不定。
杰克就在这群人当中。
杰克是个退伍兵,老婆怀了双胞胎,家里家外都得用钱,但是这小两口,穷得连电费都交不上了。
杰克还是个有梦想的人,认为自己只要在人群里,位置够靠前,就能靠一张脸把选角导演迷得五迷三道,然后走上当明星,赚大钱的康庄大道。
选角导演瞎说什么大实话
俗话说得好,但凡有俩头孢……
但是想要进制片厂,并不一定非从大门走进去,还可以坐着老板娘的车,直接开进去。
阴错阳差,杰克就走上了后一条路。
因为就在他苦恼连当群演都没机会的时候,一个名义上的加油站老板,把自己的名片给了他。
初入好莱坞的杰克,误打误撞找到了一条“捷径”
老板实际上是给好莱坞名流们拉皮条的,经由他,杰克认识了办公室里小金人多到摆不下的大人物,还有为了电影梦,不得已只能出卖肉体维生的可怜人。
残酷吗?
没办法,这就是好莱坞。
▼
所以,这部剧就讲了个“逐梦好莱坞”?
是,也不是,因为剧中有很多与好莱坞黄金时代扯不开关系的话题。
比如当时整个行业对有色人种与少数族裔的诸多限制。
和杰克一样抱有明星梦的黑人女孩卡米尔,尽管不缺演技与天赋,但轮到她的角色,仅仅是只有一两句台词的龙套女仆。
卡米尔是一个对表演非常有想法的演员
杰克在加油站的“同事”阿奇写得一手好剧本,但因为肤色原因,他的名字不能出现在编剧栏。
还有以黄柳霜为原型的女演员安娜·梅·王,亚裔的身份让她只能饰演带有明显刻板印象的角色,无缘优秀剧本。
看着白人女演员凭借本该由她饰演的角色,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安娜·梅·王的脸上,是失落和不甘,又是无可奈可。
安娜因错失剧本而无缘奥斯卡
在现实中的好莱坞,直到1939年,才有第一位黑人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斯获得奥斯卡表演奖项,她的角色也是一名女仆。
第一位获得奥斯卡表演奖项的亚裔演员梅木三吉出现,则是在1958年。
梅木三吉凭借[樱花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图为[樱花恋]剧照,并非梅木三吉角色)
明明优秀的演员,却因为肤色,因为种族,被一次次拒绝,错失那些他们本可以诠释得更好的故事,这是当时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环境使然,也不无制片厂基于票房等因素的考量。
在制片厂制度下,盈利才是一切。
▼
除了种族话题,《好莱坞》对于LGBTQ人士在当时好莱坞的境遇,同样有所涉及。
吉姆·帕森斯饰演的经纪人亨利·威尔逊就是一名LGBTQ人士,在剧中,他乐此不疲地试图利用同性丑闻,作为自己的权力砝码。
威尔逊的工作方式是:签他=潜他
因为在1940年代的好莱坞,LGBTQ人士的身份一旦被公之于众,对于这个人,以及他的事业与未来而言,无疑意味着不堪设想的后果。
在当时的电影中,LGBTQ角色也多数被定义为病态的、邪恶的存在。
像是1948年希区柯克的作品[夺魂索],就给两个杀人凶手安上了LGBTQ的身份。
有趣的是,出演[夺魂索]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就曾经被传是LGBTQ人士。
詹姆斯·斯图尔特的性取向一度被花边小报怀疑
为了破除谣言,当时米高梅创始人路易·B·梅耶甚至要求斯图尔特去光明正大地买春。
而好莱坞的“恐同”思潮,是直到1969年石墙运动后,才渐渐发生改观。
▼
能将这么多宏大的、历史性的、社会性的话题揉进故事里,按说《好莱坞》应该被夸上天了。
但是并没有。
烂番茄网站给出的评分只有57分,连60分的及格线都没达到。
《好莱坞》的口碑实惨
连同一向被美剧迷戏称“王牌制作人”的瑞恩·墨菲,这回也成了“亡牌”。
其实这不是瑞恩·墨菲第一次拍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旧事,上一次讲贝蒂·戴维斯与琼·克劳馥的《宿敌》,口碑反响都算可圈可点。
《宿敌》第一季之后,不少剧迷呼吁墨菲接着拍琼·芳登姐妹的故事
那么这次的一手好牌,墨菲是怎么打得稀烂呢?
说到底,输在了刻意。
种族、LGBTQ、女性,这些母题都很能升华一部剧集的主旨,但是把几个母题有意为之地通通加入到剧集中,无形中就变成了一种对所谓“政治正确”的谄媚。
再回过头来看《好莱坞》的故事,制片厂老板娘临危受命,带着黑人编剧和女演员,初入好莱坞的新人,以及进入事业瓶颈的亚裔演员等一干人,拍出了一部当年的奥斯卡大满贯。
离谱。
▼
其实《好莱坞》里的好莱坞,和[好莱坞往事]里的好莱坞,有点相似。
都是某个年代下,平行时空里的好莱坞,是借着创作者的意淫,平地起高楼。
不同的是,[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留给自己的情怀,透过那般海市蜃楼的幻境,观众能触及这个“痞子”导演心底的一点点柔情。
[好莱坞往事]是一个基于创作者构想而“搭建”的,非真实的好莱坞
《好莱坞》则既失真,又失了情怀。
当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渴望一步登天的小人物,我们以为要讲野心的不得善终,但是并没有;
当镜头对准好莱坞式的“海天盛筵”时,我们以为要讲名利场的凉薄龌龊,但是并没有;
当有色人种、少数族裔、边缘人士轮番出现,我们以为要讲他们的处境艰难,但是并没有。
本来有一千个方向可以批判、可以现实、可以深刻的《好莱坞》,被包装成了一个带着老照片颜色的,有梦就可以实现的范本鸡汤。
此刻的瑞恩·墨菲,就像一个办公室里挂着“天道酬勤”,保温杯里泡着西洋参的中老年干部,动之以情地说着,年轻人呐,要有梦想。
谁爱信谁信吧,反正我不信。
你觉得《好莱坞》怎么样?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