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一支临时组建的抗疫专家医疗队奔赴武汉。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阻断“炎症风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就在这支队伍中。随他而来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以及阻断“炎症风暴”的重要“武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此方案被业内人士称为“科大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 刘同柱
中科大声音写进国版诊疗方案
“科大方案”在雷神山、火神山、武汉金银潭等14家医院推广应用,513名患者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有效提升了武汉地区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经专家严格评审,“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正式纳入第七版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刘同柱书记表示,越到关键时刻,科技的支撑作用越加凸显,对切实管用的科研成果的需求也越加迫切。
疫情大考,是国与国之间科技力量的较量。国内何尝不是如此?疫情发生以来,各高校附属医院倾力救援的同时,也在奋力攻关,科技战“疫”赛道上的大牌选手比比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在之列。
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与中科大联姻,成立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刘同柱书记表示,安徽省立医院大而不强,教学和科研“两翼”薄弱,导致临床只能跟跑。强强联手成功激发了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背靠中科大这棵大树,意味着其生物医学的创新力量和人才优势可以为我所用,再加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安徽省政府的支持,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实践,结出了不少果实。”刘同柱书记说。
2018年,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内十大医学新闻”。2019年,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中,安徽省立医院强势挺进50强,位列第35
在刘同柱书记看来,“科大方案”也是医教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魏海明教授长期致力于NK细胞、IL因子等研究,关注免疫细胞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刘同柱书记介绍说,魏海明教授团队很熟悉炎症风暴的形成过程。“与医院科研团队结合后,从临床需求出发,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再拿到临床进一步验证,成就了基础与临床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
指导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
把实验室搬到感染病专区
刘同柱书记一再强调,能够在战“疫”中贡献中科大力量,秘诀就一个字——快,即反应快、行动快。
在他的讲述下,研究团队争分夺秒开展研究的情景跃然眼前。1月29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该院副院长徐晓玲给魏海明教授致电,描述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的情况,请魏海明教授帮助查找原因。
经过反复讨论,团队的思路逐渐清晰:免疫反应过强导致的“炎症风暴”。刘同柱书记说,为了能尽快找出诱发“炎症风暴”的机制,魏海明教授干脆把实验设备搬到了医院实验室。
通过对33例患者血液30项免疫学指标的全面分析,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迅速激活炎症性T细胞和炎症性单核巨噬细胞,通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IL-6)通路,形成“炎症风暴”。
得知这个结论后,医院立刻组织召开伦理委员会。经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第一批患者用上了阻断白介素6通路的“托珠单抗”。
“14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体温全部降至正常,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名患者肺部CT病灶吸收好转。”在总结首批患者使用情况,临床证实取得很好疗效后,安徽省立医院通过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和中科大将结果向上级汇报。
中国科学院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攻关,成立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联合指挥部,依托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汇集中科大等相关研究力量,在病毒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感染免疫机理与新治疗方法等方向重点攻关。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中科大与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共建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科技攻关。
2月1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周琪院士用“令人鼓舞”来形容实验结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也密切关注实验结果,并指示组成专家组到武汉开展临床诊治工作。
开篇中的抗疫专家小组应运而生,在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在武汉推广使用“科大方案”。
介绍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
为全球战“疫”贡献安徽力量
据刘同柱书记介绍,目前,在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支持下,安徽省立医院联合安徽省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加速推进“托珠单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很快,一系列研究结果将被陆续推出。
大国有大国的担当,大型医院也要有大胸襟、大境界、大格局。手捧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除了奔走在武汉各大医院、在线培训全国同仁外,刘同柱书记也时刻关注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疫情,并派专家赴意大利、伊朗等国家,将“科大方案”及相关临床研究、在中国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况及治疗经验,与同行分享。
“通过远洋连线等形式,安徽省立医院已与24个国家的同行分享了‘科大方案’,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刘同柱书记介绍说。
海外同行远程分享“科大方案”救助经验
疫情期间,安徽省立医院在科研上的发力还有很多,如一款新冠肺炎自我决策支持系统,大众按提示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后,系统会给出专家意见,判断其是否需要前往医院进一步就诊。刘同柱书记说:“这样一来,把寻找疑似患者和预检分诊的关口前移,3个月来100万人参与评估,其中7人确诊。”
我们的青年有力量
安徽省立医院共派出4批次共162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队伍的队长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刘同柱书记不仅带领本院队伍,同时也是安徽省医疗队副总指挥长。
“安徽省1362名白衣战士安全回家。”刘同柱书记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而且该院第三批137名队员,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病区,通过分层诊疗、人性化护理,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3个国家级医疗队中收治重症患者总数、医疗质量考核双第一。
“队员中80%是青年人,而且大部分是党员。”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哪里最困难,那里最危险,他就把党组织派到哪里:成立了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下设两个党支部。疫情期间,全院76名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人火线入党。
3月4日,8位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通过远程视频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90后”令刘同柱书记刮目相看,“平时早上不起床的青年,在一线可以连轴转,没有一句怨言。”疫情期间,刘同柱书记流过两次泪,都是被青年医护人员所感动。“这些青年党员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和朝气蓬勃的干劲,让我看到了青年的力量,民族的希望。”
刘同柱书记的泪水中包含喜悦和感动之情。他表示,关键时刻考验人,所有队员无一人表现出厌战畏战情绪。“有一名小党员,个头小小的,连续工作,非常劳累,条件还非常艰苦,我安排她到任务轻一点的普通病房工作,被她拒绝了。困难在哪里,党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这就是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回到合肥后,通过在线形式,刘同柱书记又给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课上,刘同柱书记鼓励青年党员,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同柱书记认为,这场遭遇战,不仅是大无畏的实战,也是磨练年轻队伍的亮剑。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刘同柱书记的带领下,安徽省援鄂医疗队3个团队、9名医务人员荣获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实现了零感染、零投诉、零事故的目标。
作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在安徽省推进疾控体系建设界别协商会上,刘同柱书记说出一段本应藏在心中的一段话:“1362名队员的安全,是我最大的压力。最大的愿望就是,保证他们零感染,把他们安全带回家。”庆幸的是,刘同柱书记实现了这个愿望,让他在疫情后期能更加安心地守牢下一个防线。
链接·思变
依托大医院发展传染病专科
作为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共完成发热筛查2000余人;累计治愈出院确诊患者85人,其中重型及危重型29人。经此一役,刘同柱书记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
“疫情暴露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基层。但是不能为了应对疫情,建孤立的专科医院。”刘同柱书记建议,依托大医院发展传染病医院,以“大专科、小综合、重预防、应突发”为目标,平战结合,以备战时需要。
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延伸,刘同柱书记表示,可以借力医联体,依托完整的分级医疗体系,对每一级医疗机构进行功能定位,传染病医院也可纳入其中。如此一来,医院之间可以通过远程形式协同发展,实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文:王天鹅
公益支持:恒瑞医药